图文详解:『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1张流程图
理清肩锁关节脱位诊疗思路
肩锁关节脱位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脱位之一,约占整个肩部损伤的12%。目前临床中多主张对于Rookwood Ⅰ、Ⅱ型肩锁关节脱位者行保守治疗,而对于Rookwood Ⅲ型以上的肩锁关节脱位则采用手术治疗。
目前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手术方式很多,在治疗Rockwood Ⅲ型以上肩锁关节上脱位的手术方式选择上存在很大争议,目前主要以锁骨钩钢板最为常见。因此,本文主要介绍锁骨钩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研究进展!
锁骨钩板的原理
锁骨钩板内固定
锁骨钩钢板手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具有良好的抗旋转性,提供水平和垂直双向稳定性,临床效果优良,是目前较常用的治疗方法。锁骨钩钢板固定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固定牢靠、应用广泛、疗效确切、术中不一定需要修复喙锁韧带的优点。
肩锁关节脱位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手术前后X线片
不足之处:可出现肩关节疼痛、肩峰下骨溶解、肩峰撞击征、肩关节功能受限等并发症,二期内固定取出可出现肩锁关节再次脱位的风险。
术后疼痛原因及处理
锁骨钩板通过锁骨远端上面的板钉固定及肩峰下面钩的力学作用,维持肩锁关节相对的稳定性。这种相对的稳定性允许锁骨钩板远端钩的位置随着肩锁关节的活动而变化,如果钩板远端钩的位置、尺寸不当,反复摩擦刺激周围组织,可致肩峰骨质的磨损吸收、肩峰下滑囊炎、冈上肌腱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发生;近侧端因应力过大可致钢板断裂、板钉松动,甚至骨折。这些异常的摩擦均可刺激局部神经,导致疼痛的发生,从而影响患者功能的锻炼和恢复。
因此,术中钩板远端的位置至关重要,钩端最好贴着肩峰下缘平行插入,会分散肩峰所受的应力,如透视发现钩端与肩峰下缘间隙过大,需重塑钩板或换用其他内固定方式。钩端长度以不超过肩峰远侧端为度,过长会出现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过短易出现再脱位。术中钩板严重不贴服而强行上板,会发生钩板局部应力集中而致术后钩板螺钉松动断裂的情况。术后发现上述并发症,应尽早取出内固定物,一般建议术后2个月左右取出内固定物,这样可以解除上述并发症的发展。
锁骨钩板的发展
为解决肩锁关节与钩板的匹配问题,根据尸体和CT资料,对肩锁关节和钩钢板进行了大量形态学研究来分析钩板治疗肩锁关节及锁骨远端骨折术后并发症原因。
Yoon和Colegate等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了钩钢板长度和钩钢板深度的力学特性,发现当钩钢板长度和深度较大时,肩峰和锁骨受到的应力较小,可有效避免肩峰下骨溶解及植入物周围骨折等并发症。
Li等比较了90°和105°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发现两种钩钢板均能提供良好的固定和复位,但105°钩钢板在减少肩痛和改善术后早期功能恢复方面更具优势。
Hung等也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不同钩角锁骨钩钢板植入后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表明钩板钩角越小,锁骨中间三分之一处的应力越大;另一方面,钩角越大,锁骨钩板对肩峰施加的力也越大。因此也不是钩角越大越好,为了确定锁骨钩角,骨科医生必须根据锁骨和肩峰在不同钩角下的生物力学特性,选择合适的锁骨钩钢板。
近年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Wu等利用3D打印技术对钩板的钩角进一步塑型,以适应患者的肩锁关节实现准确复位。研究结果表明,增加钩的角度可以减少钩体在肩峰下占用的空间,从而降低肩峰下撞击的风险。3D打印技术可以让外科医生观察和操作真实尺寸的3D打印肩锁关节模型,使用损伤侧模型进行钩钢板复位,并与正常侧模型进行比较,选择合适的钢板,预弯钩角,实现精准复位是非常有帮助的,可以为患者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