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禁止出境文物(三)北魏刺绣佛像供养人
山川异域,日月同天。这是甘肃的第三件禁止出境文物,当年也曾在共同的光明信仰下,辗转千里,最终归于佛国圣土。北魏刺绣佛像供养人于1965年在莫高窟125窟和126窟前崖壁的石缝中发现,现收藏在敦煌研究院,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佛教班刺绣作品,而且是反映北朝时期人物形象和社会风俗的难得图像实物,2012年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文物名录,成为195件组顶级国宝中的一组。
能进入禁止出境文物名录,说明了它的珍贵,但关于这组顶级国宝的公开资料却非常少,而且网络上能看到图片,主要是这幅包括一佛二菩萨说法图、供养人和发愿文的残片。
而实际上供养人刺绣还残留了一块横幅花边,我也是看到展览实物才知道原来不光只有是那块人物残像。这件刺绣曾经是一件完整的正方形,是北魏王族用于供奉在佛祖前的经幡,最早应该在供奉于北魏的都城平城宗室家庙,后来可能随孝文帝南迁去了洛阳,再后来因为不可知的原因被带到了敦煌,供奉在莫高窟的某个石窟的佛像前,前后经历了三百多年。而后大概在盛唐时期,因为多年使用或其他原因而损坏。当时现在莫高窟的125、126窟一带正在修建,于是按照处理损旧佛教用品的传统,将断裂的刺绣塞入山崖上的一道石缝中,并用土埋上,后来更是被流沙覆盖,又经过一千多年,被世人再次见到。
关于这段横幅花边,网上都没有介绍,于是只能求助于万能的知网,找出1972年当时还叫敦煌文物研究所的一份简报,这是关于北魏刺绣供养人最完整和权威的资料。知网如此重要,竟然有人不知道,所以然后自然就没有然后了。根据简报所述,这块花边应该居于绣品的顶端,当年应该是用来悬挂绣品所用。上下高约13厘米,残宽约62厘米,保存情况还比较好,当年的高度大概就是这样,当然还要再宽些。
花边是以黄褐色的平织丝织物为底子,上面的花纹是用彩绣出的忍冬纹和联珠状龟背纹相互套叠而成。还残存有四种颜色绣出五段弧线,把整个花边分成均等的五个扇面。只有横幅花边在,才是完整的一组文物,虽然也是残缺,但不能再在我们的手里残缺了。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那块供养人像,不仅因为上面还残留有一男、一尼、四女共五人的形象,主要在于有一段可以一锤定音的发愿文字,把一切都说得斩钉截铁,不用出现到底有没有夏或是不是曹操墓的争论了。刺绣下部中间是发愿文,共14行,每行基本11字,原应有150余字,现在只残存有一半,不过最重要的文字保存下来,那就是最后残存的“十一年四月八日”和“广阳王慧安造”等字样。文献中并无慧安这个人的记载,但记载北魏有四位先后承接的广阳王,这四位王共经历90年多,其中只有太和年号使用超过了十一年,因此可以推断此绣品造于北魏太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487年。
根据确定的时间可知,文中的广阳王慧安应是第二任广阳王元嘉,史书上说他笃信佛教,因此慧安应是他的法名。中国刺绣工艺伴随丝织业出现得很早,后来发展出多彩满地绣,通过此件北魏刺绣,可知东晋到北魏期间丝织品满地施绣的特色,这也是确切年代的最早满地绣像。
这篇发愿文的书法艺术价值也很高。汉隶到南北朝时发展成了魏碑体,一个个魏碑体文字竟然以刺绣写于幅中,而且不失一丝灵气,宛如书家写成,这刺绣的功力太强了。
绣品在针法和色彩的运用上都比汉代刺绣更加进步。绣品色彩以浅黄色为底,将红、黄、绿、紫、蓝等色巧妙地搭配在一起,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因此所绣人物图案生动,面部表情端庄,是古代难得的人物肖像珍品。
无邪林海 - 大明宫词 影视音乐原声大碟刺绣左边是几位面目清秀的供养人,无邪而纯净,虔诚而无忧。她们垂着发辫,外着过膝窄袖长衫,内着曳地长裙,是典型的鲜卑贵族妇女形象。确实,人物旁都有姓名,可知她们是鲜卑广阳王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最前还有一导引的女尼,竟然袒着右肩,披红袈裟,着蓝绿色偏衫,还穿着乌皮靴。更是浓浓的胡风。这几位女士均有题榜说明,身份明确,尤为珍贵。
过去上历史课时,讲到南朝人不思进取,男士要戴高高的帽子,穿宽松的长袍,结果最后把马当成虎。也许就是这刺绣中的这种高帽吧。其实这种是流行于两晋时期的合欢帽,是用织金锦罽制成的暖帽,因为帽子是两片或多片织锦缝合而成,呈左右对称样式,故称合欢。而且在帽身后和两耳还有有帽裙垂下,戴时可以兜住双耳,在野外骑行时就可以障蔽雨雪风沙,这大概就是唐代幞头和宋代更变态的长翅帽的起源吧。
画中贵妇们都身着绣满忍冬纹和卷草纹的长服。在敦煌壁画中,北朝人物的服饰多为单色,很少有带纹饰的,而刺绣中即全部为有各色纹饰的华服,真实反应北朝上层的奢侈和典型服饰,是研究北朝历史非常难得的实物资料。而且看中间广阳王妻普贤,她的长袍是明显的左衽,标准的胡服啊。也难怪,493年孝文帝南征并迁都洛阳后,才开始促进民族融和但最终断送大魏江山的汉化改革,这幅刺绣是在跖跋改姓元之前好几年就做好的,所以画出人物还是浓浓的胡风。
刺绣下部右边应是男性供养人,但残缺得厉害,不过非常幸运,这幅刺绣的主人,元嘉,还是非常坚强地坚持露了一小脸和来一腿,而且怕你认不出,还保留了一个清楚的王字,广阳王的王。
元嘉,生年不详,卒于511年5月9日,北魏宗室,鲜卑原名拓跋郁豆眷,擅长谋略,多次参与北魏对南朝的战争,先后担任过尚书令、卫大将军、司空、司徒等职,太和九年(485年)封广阳王。史书中说元嘉喜好装饰与排场,他的舆车和服装都装饰的鲜艳华丽,通过刺绣中的形象来看确实如此。而且这时他应该正是人生中最风光和最焕发的年纪,刺绣中的人物形像也是一个标准的英俊小生。
根据从网上找的刺绣复原图,原图大概应该是这个样子。刺绣居中是佛祖,二菩萨左右肋侍,上部华盖,两位飞天散发天花乱坠。可惜只是线描图,原刺绣应该是多么生动亮丽啊。
现在只能从残存的部分刺绣来想象精美又气势的佛像了。通过一针一线的单行锁绣,就勾勒出了菩萨脚踏莲花,而且衣裙竟然呈出多层垂褶,而且色彩分明,既不相扰,也不突兀,画成这种效果不难,但这可是刺绣啊。
菩萨上身仅存右手,手指无节显得柔软,半握置于胸前,呈出法诀。
佛祖像也只剩了盘坐的右腿和小半个莲台,但绣品配色谐调,运色鲜明,衣物层次清晰,锁绣针法多变,体现了之前传统刺绣所未见的工艺水平和艺术成就。
中国刺绣工艺可以说几乎跟丝绸出现一样古老,保存下来的古代丝织品和刺绣品也很多,但只有这幅北魏刺绣佛像供养人才被评为禁止出境的顶级国宝,主要还是因为它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工艺价值,比它早的没它工艺水平高,跟它差不多的没它年代早,连敦煌壁画都没它那么多的历史信息,它怎么能不成顶级国宝呢。
其实只要细看看这母女三人就明白了。母亲一脸富态,双手摊开,尽显虔诚。大女儿僧赐身着红袍可惜缺失了面容,唯有小女儿灯明面容清秀,稚气尚在,相比虔诚的母亲,她更显出一脸新奇,少女的可爱与青春的向往都在这不大的刺绣上鲜活的显出。还是那句话,这可是刺绣啊!
关注我们与照耀同行IDwalkingwithshining与历史、文化同行,与自然、美好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