捋一捋八王之乱||~3~分封诸王
公元264年,时为晋王的司马昭为篡夺曹魏政权做最后的准备,恢复了西周时期的五等爵制。“是以先帝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以上六百人皆封”。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做了一次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区别开来。
“晋文帝为晋王,命裴秀等建立五等之制,惟安平郡公孚邑万户,制度为魏诸王。其余县公邑千八百户,地方七十五里;大国侯邑千六百户,地方七十里;次国侯邑千四百户,地方六十五里;大国伯邑千二百户,地方六十里;次国伯邑千户,地方五十五里;大国子邑八百户,地方五十里;次国子邑六百户,地方四十五里;男邑四百户,地方四十里。”
公元265年,司马炎逼曹奂禅让后,想到了曹氏摧残骨肉,因而导致孤立,在禅位之际,无力反抗,白白地将江山拱手。司马家是杀了曹魏皇帝夺权的,得国不正。如何避免自己的子孙后代重蹈曹氏覆辙呢?既然不能用传统的“忠”来维系王朝统治,那就只有求助于“孝”。因此,为了镇压异姓功臣,同时也为了限制东吴、蜀汉旧地的势力,他大封宗室,列作屏藩。司马炎一口气封了27个王,并且允许藩国拥有军队。大国兵力5000人,次国兵力3000人,小国兵力1500人。
“武帝泰始元年,封诸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千五百人。王不之国,官于京师。罢五等之制,公侯邑万户以上为大国,五千户以上为次国,不满五千户为小国。”
公元前174年,时任梁怀王太傅的贾谊以深刻的洞察力和见微知著的远见,针对社会现时危机和潜在隐患问题上疏汉文帝。他的诸多观点被班固记录在《汉书·贾谊传》中,这就是被毛泽东誉为西汉第一政论文的《治安策》。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 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在《治安策》中,贾谊指出,当时西汉政府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可为痛哭者”,即诸侯国问题。
“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也,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在贾谊看来,中央之所以能够控制地方,其根本原因是力量的不对称,即中央力量要强于地方诸侯,形成强干弱枝的局面。但天下的土地财富是相对固定的,如果诸侯国强大,则中央势必相对弱小,逐渐形成强枝弱或干枝均势的局面。一旦发展到这种局面,那就会形成“相疑之势”。而“相疑之势”结果,首先是“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下屡屡遭祸而上屡屡忧愁;其次是仁义芒刃不得施而权势斧斤相向;最后便是“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诸侯国做大做强而整个国家便会陷入混乱。
晋武帝司马炎分封诸王,原因是吸取了曹魏宗室力量薄弱而被司马氏篡夺江山的教训,加强宗室力量,防止政权落入他人之手。但是他在平定孙吴后,认为天下无事,便罢去了州郡之兵,这是西晋政治决策的致命失误。一旦诸侯国作乱,地方政府便无力抵抗。
西周封建诸侯,西汉郡国并行,西晋分封诸王,朱元璋也分封藩王。除西周相对稳定外,其他三朝都发生动乱。但西汉及时平定,有了汉武雄风,大明朱棣则以藩王身份成就大业。唯有西晋八王之乱,战乱不休,使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难。试想,如果晋武帝的接班人智力正常,纵然动乱必然发生,也不会来的如此之快吧!
作者简介:
大好,一个喜欢阅读的,有点强迫症的小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