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因素助大宗商品步入“超级周期”
春节过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驶入上涨快车道。布伦特原油价格站上了60美元/桶,LME期铜价格更是创下近8年新高,路透商品指数(CRB)经历了“V”型反弹之后已经回升到疫情发生前水平。以摩根大通为代表的华尔街投行普遍认为,当前大宗商品已经步入了全新“超级周期”。展望后市,在全球流动性持续宽松的背景下,供需缺口和应对气候变化引发大量新的金属需求将支持这一行情继续。
高盛在其大宗商品研报中指出,当前的大宗商品上涨主要受三大因素驱动:更大规模的刺激措施、美元疲软和通胀风险。刺激措施方面,目前美国1.9万亿美元新一轮经济救助计划已经在众议院通过,正在等待参议院进一步表决。这项由美国总统拜登提出的总额达1.9万亿美元的新一轮经济救助计划,旨在为受新冠疫情影响的美国家庭和企业提供财政支持。此外,还将为新冠疫苗接种提供200亿美元的资金,为新冠病毒检测提供500亿美元的资金,为地方政府提供3500亿美元的资助金。假设刺激法案得以通过, 高盛预估,到2024年,美国工业生产将增长4%至5%,这意味着未来原油等大宗商品的消费将强劲增长。
美元走势方面,华尔街对美元步入“弱周期”的观点未曾改变。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仓位数据显示,2月初期货市场的美元净空仓上周增至340亿美元,为2011年以来最高水平,显示出交易员们对于美元的前景并不看好。在统计学上,美元和大宗商品价格存在负相关关系,美元疲软有利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简单而言,大宗商品可以理解为一种能与美元交换的货币,当人们担忧需求萎缩而抛售商品换回美元的时候,美元的需求增加促使其升值;当人们积极以美元换回商品的时候,美元因供给的增加而贬值,大宗商品价格相对上涨。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莫开伟认为,受到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美元的宽松环境暂时难以收缩,这样使得民众预防财富缩水以及资产保值增值的意识增强,而大宗商品是一种较好的保值投资品,因此在配置资产上,无论是投资机构或是个人投资者,都有可能倾向于大宗商品尤其是大宗贵重金属商品。这无疑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反弹。
通胀方面,去年受疫情影响,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普遍采取超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由此为全球市场注入了充裕的流动性,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提供了空间。而宽松的货币环境无疑也将带来物价的上涨,2021年1月份,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从-0.3%上升到0.9%;2月初,市场对美国未来一年的通胀预期为3.3%,创2014年7月以来的6年多高位。出于对通胀快速上涨的忧虑,不少机构选择增持大宗商品尤其是能源类股,以对冲通胀,并为经济的周期性复苏做准备。摩根大通投资组合模型中,大宗商品的权重已从4%上调至6%。美银研报也直言,大宗商品将从未来的通胀中受益良多。
展望后市,在全球流动性持续宽松的背景下,受供需关系、基建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引发大量新的金属需求影响,市场普遍认为,大宗商品在今年内大概率将维持涨势。近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大幅上涨,导致市场担忧美联储会提前回收流动性,这将成为大宗商品价格面临的潜在风险。但就目前而言,短期内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的可能性极低。就在上周,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出席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半年度货币政策听证会时再度重申,美国经济距离美联储设定的就业和通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美联储将继续以接近零利率和大规模资产购买来支持经济,直到“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这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实现。
与此同时,在疫苗接种工作的持续推进下,海外疫情有所好转,市场对经济和需求的预期不断改善。制造业正在迅速恢复元气,在短短7个月的时间内,和疫情带来的低点相比,全球的工业产出已经恢复了九成。最新数据显示,全球主要经济体制造业新订单、新出口订单指数持续上涨,全球产业链上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全球工业品库存处于相对低位。在全球补库存共振逻辑下,供需缺口将带动大宗商品价格走强。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表示,海外市场气氛正在逐渐升温。同时,需求回暖与供给瓶颈叠加,预计至少今年内大宗商品价格将持续上行。
不仅如此,受很多国家为了应对疫情而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为应对气候变化引发大量新的金属需求影响,未来都将带动对于大宗商品的新一轮需求。高盛预测,2021年至2025年,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将拉动约1万亿美元的需求。摩根大通则认为,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意外结果”,油价可能飙升,因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可能会威胁到石油供应,从而导致油价走高的意外结果。与此同时,人们会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而建设一些针对可再生能源、电池和电动汽车所需的基础设施,从而引发大量新的金属需求。高盛大宗商品研究主管杰夫·柯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宏观层面所有东西都要重新定价,铜与原油已经处于商品'超级周期’,而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