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说得很绝对的话,为什么往往被打脸?
01
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反向形成。
它是人的一种防御机制。
指的是:无意识的冲动在意识层面上向相反方向发展。
也就是说,有一些被压进潜意识的东西,会以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
比如,你明明心中很喜欢一个人,但在遇见他的时候,故意绕开,不和他说话,甚至还表现得非常讨厌他的样子。
你心中恨死了你的领导,但在表面上,你对他毕恭毕敬,阿谀奉承。
你看起来非常强大,可能内心不堪一击。
你表现得特别开朗大方,实际孤独徬徨。
在这些表现里面,都有一个过度、刻意的样子。
这个样子,是为了尽力掩饰心中相反那一面,防止自己因保护不好,露出破绽而不被人相信。
所以要刻意强调,过于表现。
02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我们看到一群人唱歌跳舞买醉的时候,可能他们其中的某些人,其实并不开心。
他们与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明明很高兴。
但是,回到一个人的时候,他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感觉那么落寞和无聊。
他们离不开集体,因为别人的热闹,能带走他们的孤单。
然而,这些形式上的聚集,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一个人在孤单的时候,以为只要找到人陪就可以了。
实际却是,如果两人不能交心,还是会觉得孤独。
孤独是情感体验,只有心与心才能陪伴。
有些抑郁症患者,如果他不走向极端,你根本看不出他何时抑郁过。
他平时看起来那么活泼,那么友善,那么无忧无虑,怎么可能抑郁呢?
是的,谁也无法相信,那些过于乖巧的人,只是竭力表现得正常,实际他的心里,一直在闹饥荒。
有的人很享受孤独,当他感觉孤独时,他其实在举行精神上的盛宴,哪怕这里面五味杂陈。
他通过孤独,来掩盖心中对热烈的渴望。
社交恐惧症者,也许有一个成因就是,太渴望社交而导致过度害怕。
03
禁忌的东西都具有诱惑性。
为了避免被诱惑,只有去禁止。
但你不能禁止他去思想。
即使你把诱惑源干掉,也去不掉因为没得到的遗憾。
酒瘾、烟瘾、毒瘾、网瘾等各种上瘾行为,越戒可能瘾越大。
没被满足,就一定会有神往。
没被满足的物质和行为,背后一定有某些没被满足的心理需求。
光靠戒断物质和行为,过后是会复联的。
找到他真正的心理需求给予补足,才能让他的瘾淡下来。
心理匮乏,比如爱,也是这样一个东西,越得不到,越想要。
越得不到,越表现出不要。
如此,狐狸才说,葡萄是酸的。
04
我们看到很多官员被查时,家里搜出许多财产。
再去翻他们落马前的新闻报道,发现他们大肆在宣扬反腐倡廉,一直在强调要廉洁奉公。
除了他们要制造一个清廉的形象外,最主要的,是他们要在意识层面做些什么,来盖住内心的恐惧。
当一个人内心恐惧感太强烈的时候,一定会让恐惧的东西呈现出来。
这又涉及到另一个心理学效应,叫墨菲定律。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而人往往都不希望坏的事情发生,会担心坏的一面出现。
越不希望坏事发生,就越可能发生,越担心坏的那一面出现,就越可能出现。
这就是墨菲定律。
你担心的,会不会是你无意识中希望的?
很吊诡,是不是?
其实不奇怪,因为我们的潜意识会回应你所有的想法,它分不清好坏。
05
与朋友聊天,谈到暖男与渣男。
意外发现,暖男其实具备渣男优势,但这是从条件上来说的。
如果用反向形成来分析,那些冷漠的人,最具备渣男的潜质。
当然,这个不一定能从行为上得到实证,如果他控制得好的话。
但从心理潜意识上来说,他们是最渴望拥有众多爱的。
因为心里的渴望太强烈,只有把自己伪装成一个高冷的人。
我们谈到反向形成是一种防御机制,所以他们要通过另一个极端的表现,很严厉地守护自己,防止出纰漏。
他们仅仅是从心里动个念,就认为自己很渣。
这种从思想上都不允许自己抛锚的人,还真可能具有强烈的跑偏欲望。
他们通过说自己很渣,来证明自己是圣洁的。
也许他真的很圣洁,但掩盖不了他的潜意识。
我们可以从他的潜意识里,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也可以看出一个人和一段关系在他心中的位置。
比如这个人,有两个异性朋友,其中一个是恋人,一个是知己。
他觉得跟知己联系不道德,对恋人有抱愧,于是说自己渣,这是对恋人的尊重。
假若他对知己说,自己很渣,表面看来,是在检讨自己,以示清白。
实际是对知己的侮辱,看轻和贬低他们之间的关系。
真正的渣男,可能最渴望一段深情,因为始终遇不到而到处寻觅。
他们在某一个当口,如果能遇到真爱,就会收敛心性。
如此,不管是高冷,还是渣人,只要有一份他想要的爱能被满足,他就不再高冷,不再是渣人。
06
自卑的人,内心其实很自大。
因为自大,也就容易瞧不起别人。
也许他们看起来唯唯诺诺,实际心里可能有愤怒,有反叛等强烈的攻击性。
这种攻击性没有外显,而被潜抑了,拿来自我攻击了。
精神分析中,如果你对一个自卑的人说,你太自大了,你以为给自己披上自卑的外衣,就可以掩藏你对别人的轻蔑吗?
他一定会大吃一惊,这种震动,可能会让他把抑制进潜意识里的攻击性,提到意识层面上来,变得自信。
所以,贬低自己,实际在抬高自己,看轻他人。
这就是为什么“谦虚过度,等于骄傲”的原理,它的心理机制是反向形成。
我们不要被有些表面现象所迷惑,那些太严谨太正经的人,可能问题最大。
柳下惠坐怀不乱,也许心中恰恰大乱。
他不是圣人,充其量算个君子。君子一般作风正派,但那是靠道德指导的。
君子和圣人都是人,是人都有欲念,是人都会犯错。
如果你不允许自己犯错,害怕自己犯错,你可能一错再错,还可能憋出病来,真的。
喜欢说“我绝对不会怎样怎样”的人,有一天他就怎样了。
那些内心深处的蠢蠢欲动,又岂能靠誓言被打发?!
07
明朝散文家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没有癖好或毛病的人,咱不可跟他玩儿,因为这种人没有深情,不真实。
癖好或上瘾行为,就其本身来说,可能有一些害处,但旁人可以从其爱好,观其内在,他们是性情中人。
他们也想通过正常的途径获益,得到他们喜欢的东西,然而现实却可能令人失望,于是,他们转头奔向另一些也许令他们自己也厌恶的行为,假装成瘾。
如果一个人不需要通过反向形成来展现真实,他的内心就是和谐、畅快的。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