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问66: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有哪些?
“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有哪些?”
一、概述
1.1 概念及特点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CNSV):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炎性血管病,
慢性病程,
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包括局灶性或弥漫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症状
1.2 分类
CNSV可分为三大类:
原发性CNS血管炎(PACNS)、
系统性血管炎:神经白塞病、SLE、干燥综合征
继发性血管炎:感染性、药物性、放射性、以及肿瘤性。
二、原发性CNS血管炎(PACNS)诊断标准
2.1 标准
·脑活检证实:CNS皮质、软脑膜的小血管炎,累及小动脉和小静脉,表现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多核巨细胞侵润以及肉芽肿改变;
·临床:临床和实验室检查不能解释的神经系统损害;
·DSA显示特征性改变:发现多个区域阶段性血管狭窄和扩张或呈串珠样改变,也可以有小血管断流;
·MRI显示多发性梗塞,新旧病灶并存;
·对免疫抑制剂治疗敏感;
·除外系统性血管炎及继发性血管炎;
2.2 分型
☛ Calabrese分型(1988)
· 非典型PACNS:大多数
· 肉芽肿性血管炎(GACNS):20%
· 孤立占位病变型:5%
· 良性血管病
☛ Maclaren分型(2005)
·小血管型
·中血管型
☛ Miller分型
·肉芽肿性:58%
·淋巴细胞性:28%
·急性坏死性:14%
三、原发性CNS血管炎(PACNS)主要影像学特诊
头MRI显示病变同时累及灰质和白质(以白质为主),伴有脑回状或(和)斑片状强化,呈多发性病灶,占位效应不明显,伴有梗死灶或微出血,新旧病灶并存,局部脑萎缩
MRA显示的血管异常与病变范围不符合,可能为低灌注伴慢性代偿而引起的缺血而非真正梗死
DWI可区别血管源性水肿(肿瘤)和细胞毒性水肿(血管炎),并能显示新旧缺血病灶
SWI的血管成像基于血氧饱和度不同所致的磁敏感差异,不受血液流速的干扰,对小血管成像具有特别优势,可以发现血管炎周围代偿增粗的血管影
四、系统性血管炎的辅助检查
4.1 提示系统性血管炎的临床特征包括
(1)不明原因的全身症状(发热、消瘦和疲乏等);
(2)除血液系统以外的多脏器受累,尤其是肾(缺血性肾衰竭和肾小球肾炎等)、肺(浸润影、空洞、出血和呼衰等)及神经系统(2根以上独立外周神经损伤);
(3)皮损(紫癜、网状青斑、溃疡或指端梗死及结节坏死性皮疹等);
(4)抗核抗体谱阴性,而ANCA阳性,炎性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等)升高;(5)抗生素治疗无效,而激素治疗有效。
4.2 患者特点:
儿童常见的血管炎主要为过敏性紫癜和川崎病,
青年女性常见的血管炎为大动脉炎,
中年男性常见的血管炎为韦格纳肉芽肿、显微镜下多动脉炎和Churg-Strauss综合征,
老年人常见的血管炎为巨细胞动脉炎
4.3 受累血管:
大血管性血管炎主要为巨细胞(颞)动脉炎和大动脉炎,
中等血管性血管炎主要包括结节性多动脉炎和川崎病,
累及各种大小血管的血管炎主要包括白塞病和Cogan综合征,
剩下的血管炎多属于小血管炎范畴
4.4 抗原抗体检验:
c-ANCA(胞浆型)结合其特异性抗原抗体——抗蛋白酶-3(PR3)抗体阳性主要见于韦格纳肉芽肿;
p-ANCA(核周型)结合其特异性抗原抗体——抗髓过氧化物酶(MPO)抗体多与韦格纳肉芽肿以外的ANCA相关性血管炎相关
五、继发性血管炎
感染(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巨细胞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
药物(尤其是阿托伐他汀和丙硫氧嘧啶等)、
肿瘤(尤其是血液系统肿瘤)
结缔组织病或自身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硬皮病、皮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
首发 | 第67病区
作者 | Ryan Lau/刘锐
编辑 | Ryan Lau/刘锐
插图来源 | 网络
题图来源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