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顶流男星被长辈催婚,5亿人围观:是谁在制造“低欲望”婚姻?

刚结束的微博之夜,演员李现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自己过年回家,家里长辈除了打听圈内八卦,还会催婚,会问自己快30岁了为什么不谈恋爱。

李现的回答倒是滴水不漏:「也不是说不谈,现在天时地利人和,很多东西要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

我不是李现的粉,也不是任何明星的粉,所以今天不聊八卦。

倒是这场热搜引发的催婚话题大讨论——不仅是网上超过5亿的阅读量,近13万的讨论,在我们公司内部,也刚刚结束一场「反催婚少女联盟研讨会」

让我这个现场为数不多在婚姻围城」了10年有余的中年妇女,有了一些想说的话。

「过年回家,先是我表姐送我一串粉色水晶手链。」

93年的Amy边说边举起手腕晃了晃,发出珠子碰撞的声音。传说中「招桃花」的粉色水晶,点缀着一些别的装饰物,活泼又好看,很衬少女的她。

抛开「催婚」的意味,这大概算得上是份好礼物。

「然后我妈带我去算命。第一个算命先生算完告诉我妈:你女儿5年之后会结婚。我妈拉着我就跑,说你可别信,这算命先生不灵,咱换一家。

然后又找了个算命先生,那个算命先生说,你女儿2年内会结婚。我妈就很高兴,说这个灵,这个算得好……」

与时俱进,变中求胜,60后、 70后父母已然深谙此道。

抱残守缺?不可能的。

迭代思维一出,催婚也从「情感绑架」「道德绑架」升级成「天命勿违」「法力无边」。

爱情是门玄学,玄学的问题,还得交给玄学。

这思路,很可……爱。

「在我妈眼里,没结婚都不配走亲戚。

本来初三那天我们要去我舅舅家,我不太想去就问我妈,结果我妈说:你没结婚么就不用去了……」

93年的Amy,是相处起来让人很舒服的那种性格,说起妈妈催婚,也并无“诉苦”之感,反而听起来有几分欢乐。

但令Amy难过的是,在妈妈的观念里,没结婚就意味着你过得不够好,意味着没人照顾你。在她们眼里,女人就是应该有男人照顾的。

尽管很多女人在婚姻里,明明是承担照顾一家子的那个人。

听起来还蛮讽刺的,但落到同为女性的你我身上,仍让人心酸。

谁都愿自我幸福,然后将幸福的经验传给儿女,那是最顺其自然最有说服力的。

而现实常常是,自己在婚姻里没有获得的,却依然相信儿女能在其中获得。

或者,认为,婚姻是有可能获得的唯一途径,此外皆歧途。

格子姑娘是那天的分享里让我印象最深的。

刚刚过完28岁生日的她,已经有多年的被催婚史。

「我妈不知道是不是哪里听了什么沟通情商课,以前一说起这个话题会很强势,现在学会示弱,学会共情了,会说这样的话:我知道找个合适的结婚对象不容易,但你自己也要努力……」

在妈妈的「温柔攻势」下,格子去见了某个阿姨口中「又高又帅不得了优秀」的男生。

一个小时「约会」下来。

「只有三个字:不合适。高是高的,但长相完全不是我喜欢的款。」

你长得帅不帅不要紧,重要的是我喜不喜欢。

不仅是审美,对于婚恋对象、工作、生活的选择,和上一代不同,这一代年轻人(包括80后、90后)更懂得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上一代:大家都觉得挺好的,我也觉得不错。

新一代:大家都觉得挺好的……关我什么事?

你很难说,这样「武断」好不好,但你不得不承认,说「好不好」的话语权在当事人。

仅承认这一点,已是进步。

正如格子姑娘长达半小时的「相亲脱口秀」中,我并未觉得那个男孩有什么做得“不对”的,或者所谓的「硬伤」,无非是不够体贴,不过灵光,不够浪漫……但这些对于当事人格子姑娘来说,却是「感觉糟透了」「一分钟都不想和他多呆」。

上一代的底线:没有原则问题,没有硬伤。

新一代:感觉对了之前都是底线。

「你可以试试做点别的让他们开心?比如给他们买礼物,给他们报旅游团,分散注意力。」

当我们一起给格子出主意,伊人摆摆手,抛出一句「死亡总结」

「父母觉得:再怎么讨他们欢心还不如找一个男朋友来得实际。

一句话,让全场都沉默了。

当父母的快乐和自己的婚姻绑定,没有哪个儿女不动容。

只是,系上这个结的,并非只有父母本身。

「我最痛心的是,在我父母观念里,女孩子不结婚是不正常的,整个家庭都要被孤立。

在我们亲戚里就有这样的家庭,因为女儿没结婚,整个家几乎都不与亲友来往了,我妈就觉得很可怜,不想我们家步后尘。」

你可以不必在乎别人的看法,在你的身边,有更多的同类,更宽松的社会环境,但父母面对的,却是相对固化的环境和认知,承受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压力。

生活环境,时代观念,思维框架……谁都逃脱不掉。

我们如此,我们上一代更如此。

九月是那天遭遇催婚的女孩中,和父母冲突最激烈的。

在我们眼里,九月乐观开朗,工作能力突出,人际关系游刃有余,但在父母眼里,30岁还没有恋爱结婚,就是「低人一等」

父母一度下指令:如果是因为工作忙没时间谈恋爱,就先把工作停停,女孩子,找对象比工作重要!

母亲曾酒后抱着她哭:

「女孩子不嫁人,是没有地位的。」

因为和父母谁都无法说服对方,九月曾一个多月没和家里联系。

「你不结婚,你的一切努力和价值都会被抹杀。」

九月无奈地说。

我这么努力这么优秀,你却只关心我结没结婚。

面对至亲,我们当然无意责问,却难免心累:

要怎么说你们才能懂呢?

或许,他们是懂的。

懂你好强,懂你努力,懂你优秀,但这些就像那只著名的“房间里的大象”,被视而不见。因为所有这些,在他们眼里都是妨碍你幸福的障碍:

因为努力,所以忙,所以没时间谈恋爱,因为优秀,所以才要求高,所以才找不到合适的……

心理学上有个实验结论,男女约会前,女性如果提前被打击,会增加约会成功的几率。

父母不是心理学家,却显然在遵循着某种「心理」:打击你,是为了让你上心。

随着催婚的屡试屡败,你对催婚的接收阈值越来越高,他们必须用足够「过激」的言论和行为来刺激你。

「你没结婚,就是个失败者。」

类似的话,或许是他们能想出的最能「触动」你的话,未必是他们真正的价值判断。

父母越用极端的语言和行为,越表示他们无力、接近绝望。此刻,表达自己的立场的同时,也别忘了照顾他们的情绪,给他们安全感。

「我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我也爱你们。」

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我在内心揣摩了很久,我很担心自己“鼓吹”爱情至上。

但我最终还是写下了,因为它是我此刻相信的。

在我的好友里,有好几位单身大龄女性,平均年龄超过35。

你要问:她们过得幸福吗?

坦白说,我很难确定。当事人恐怕也很难确定。

单身,独居,意味着很多事只能一个人承担,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哭一个人笑,一个人付电费单……

但倘若我问她们:你愿意选择没有爱情的婚姻吗?

我敢肯定是她们百分百摇头。
「一个人的孤单,好过两个人的孤独。」
「自己挣自己花,白天工作晚上有猫,要男人干嘛?」
「看你过得,又要工作又要带娃……还不如一个人呢!」

真实到我无力反驳。多少婚姻里的女人,在深夜一个人流泪到鼻塞,在那个本该最爱的人面前孤独得要死,在某个回忆里怅然若失。

婚姻,并不能治愈孤独,也不保证幸福。

对上一代来说,婚姻是人生清单里的必选项,更多的是柴米油盐,是「搭伙过日子」。

而对于90后、00后,婚姻已经不是必需品,婚姻能给到经济支持单身也能解决。

所以,要不是因为爱,谁还结婚啊。

在b站看到复旦大学梁永安教授的一段视频。谈到90后、00后对婚姻的「低欲望」,梁教授立场鲜明:

因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福的,是自我生命力太大的一个缺失。

有爱情的婚姻不一样,互相之间很有情趣,有打情骂俏的小细节。

(有没有发现,谈没有爱情和有爱情的婚姻时,梁教授的表情大为不同……)

很多人之所以反对坚持为爱结婚,是因为相信:哪里有什么爱情,就算因为爱情结婚,时间长了也会变成亲情。

我曾经也以为,和谁结婚都一样。

也许,命运的大方向并无大区别,但生活里的细节却最是不同。

梁教授举了个例子。

有一次在朋友家聚餐,席间,朋友故意装作很委屈的样子对妻子说:「老婆,我可以再吃一碗吗?」

朋友妻子当然知道先生是故意的,所以也假装生气地回他:

「快去盛饭!」

一来一回,明明「多此一举」,却羡煞旁人。

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午后,人到中年的我,竟然被这样平常的一幕击中。

我得承认,我向往婚姻里的这些小细节。

那是面对生活的苦时,爱情发的糖。

然而我也不会一味地奉劝你们期待爱情,等待爱情。爱情在每个人生命里的意义和认知不同。

如果你天生感性,爱情可能就像诗人余秀华说的,是一门玄学,不可说,一说就破。

如果你足够理性,爱情可能就是薛兆丰教授眼里的经济学

修为不同,兴趣不同,天赋不同,你可以选自己想要的路。

前提是,你清楚自己的选择意味着什么。

在确定自己选择的前提下,再谈如何应对父母的催婚。

理解父母的「顽固不化」,或许是沟通的第一步。

想起有一次一单身女朋友痛陈被妈妈催婚,我忍不住「怼」了她一句:

「你老说你妈顽固,看你这么自由的灵魂,就知道你妈有多开明了。」

她愣了几秒自己也笑了:

「对哦。」

每一代的进步和自由,都是基于上一代的努力和付出。

至于坚持能否获得爱情?

送上梁永安教授的话: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不勉强。

此条同样适用于已进入婚姻的女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