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伤心画不成,韦庄写诗反驳高蟾,谁谓伤心画不成
我们读唐诗,喜欢读盛唐的,特别是喜欢读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这些大诗人的作品。对晚唐特别是那些不怎么知名的诗歌,比如高蟾韦庄的诗作,可能就读之较少。
我们今天就要来读读晚唐诗人高蟾和韦庄的两首诗歌。高蟾是唐僖宗唐昭宗时期的诗人,韦庄更晚,甚至晚到唐朝灭亡以后,成了五代时期的国民了。
他们两人虽然处于末世,但诗歌作品也不是很差。高蟾的“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就非常有名。至于韦庄,那也算是诗词大家了。他是花间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更是脍炙人口,人所共知。
《金陵晚望》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上面这首诗就是诗人高蟾在欣赏一幅有关金陵画作时所写的感受。金陵是六朝古都,历史上的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都建都于此。金陵在六朝时的繁华可想而知。
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圣地,到了晚唐时期的此时此刻,却什么都不一样了。没有了那些曾经的繁华和喧闹,到处都是一派冷落萧条的破败景象。
画作中的云是“浮云”,日是“落日”,翠是“晚翠”,声是“秋声”。诗人仿佛看到了云的漂浮变幻,日的匆匆归去。暮色里纷飞的落叶流水,断续的鸟叫虫鸣,这些又是何其悲凉。
但是“一片伤心画不成”,任是画家们画得再仔细,画得再寂寞孤独衰败,诗人内心的那个痛苦伤心无论如何也画不出来。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诗人高蟾表面上是借这幅画写荒凉的秋景,实际上是在感叹唐朝正如这晚秋一样大势已去。
诗人热爱国家,同情人民,但是他也是无能为力。那个盛唐已经一去不复返,他只能感叹自己的生不逢时。没有安定的环境,前途未卜,因此诗人内心极其痛苦。
《金陵图》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然而诗人韦庄就不同意高蟾的这一观点,他写了这首诗来反驳他,诗的开头第一句就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谁说的画家们都画不出伤心的图画?
高蟾生活于唐僖宗至唐昭宗时期,韦庄生活于唐昭宗至五代时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接触来往。但是显然韦庄是读过高蟾的《金陵晚望》的,因为他这句话的针对性很强。
接着诗的第二句就解释说,大多数画家之所以不画出那么伤心的场面,就是因为他们都要去迎合社会和世人心理的缘故。何必要去违背众人那种寻求开心快乐的愿望呢?
诗中三四两句更是进一步,不信你就去看看这六幅画,它们描摹的是南朝金陵的事情,画中那些枯老的树木、寒凉的孤云,以及那些颓壁残垣,是不是给人以一种繁华落尽后的凄凉悲伤啊。
“丹青手”就是指的画家,可见《金陵晚望》和《金陵图》这两首诗都是题画诗。好的画作是可以达到形神兼备的。读者欣赏画作,触景生情,产生悲伤情绪,这样的画作并不少。
从诗歌的本意来看,韦庄并不是真的要去批评高蟾,并不是真的要去否定“一片伤心画不成”的诗意。而是在运用诗家语言来强调内心的悲伤。
因而可以想见,这些诗画作品虽然描摹的是南朝金陵的破败与衰落,但实际上是针对的唐朝。是在借古讽今,表达的是作者对大唐末世危机四伏、前途渺茫的担忧。
同时也是在提醒唐末统治者,如果再继续这样腐朽堕落下去,唐朝就会像前面的南朝宋齐梁陈一样,迅速被历史的浪潮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