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㶟水(祁夷水段)新考

摘要:《水经注》㶟水(祁夷水段)是研究桑干河中游支流壶流河流域重要的历史文献。本文依据相关文献记载着重从时间维度进行多重比对勘验,空间维度则借助Google earth等工具进行多重方位推析校验。通过时空维度的综合考析着重对祁夷水段所涉历史疑问如:狋氏、高柳、道人、汉与北魏昌平县、昌平郡、飞狐陉、绫罗泽热水、雊瞀与褐马鸡、桥山与黄帝陵等进行全新注解。

如浑水又东南流,注於㶟水。

㶟水又东迳北平邑县故城南。赵献侯十三年,城平邑,《地理志》属代,王莽所谓平胡也。《十三州志》曰:城在高柳南八十里。北俗谓之丑寅城。

平邑城遗址在今大同县许家堡乡东水地村西约200米处[1]。附近的大同乌龙峡旅游区据说风光独异颇有景致,系一煤老板力排众议而开发。

㶟水又东迳沙陵南,魏金田之地也,事同曹武邺中定矣。

“沙陵”是北魏政府设置的金属矿产管理机构;类似于当年曹操为强化矿产资源中央集权管理而专设的司金中郎将。(按:《三国志 注》引《魏略》曰,河北始开,以王修为司金中郎将,陈黄白异议,议不传。而魏武与修书云,初立司金之官,又引遏父陶正,桑弘羊为喻。《续汉书百官志》曰,本《注》曰,郡国盐官、铁官,本属司农。中兴皆属郡县,迨曹公始置司金中郎将,利权悉归于上矣。)

杨守敬认为沙陵在今阳高县南,但具体位置不详。

当然此处“金田”之内涵颇丰;因为当地不止有金矿而且还有银、锡、铜等多种金属矿藏。

今大同采凉山与“沙陵金田”有着深厚的渊源。(按《魏书食货志》:“世宗延昌三年秋,恒州上言,白登山有银矿,八石得银七两、锡三百余斤,其色洁白,有踰上品。诏置银官,常令采铸。”可知在北魏后期白登山(靳生禾、谢鸿喜先生考证即今采凉山[2])银、锡等矿藏已被常年采用。)

㶟水又东,迳狋氏县故城北,王莽更名之曰狋聚也。《十三州志》曰:县在高柳南百三十里,俗谓之苦力干城矣。

代郡狋氏县故城《颜注》引孟康说“狋音权,氏音精”。初步考证位于今阳高县友宰镇前贵仁村北约100米处[3]。(2006,山西文物局)

首先从方位考量,该处符合注文“水又东,迳狋氏县故城北”的方位描述。其次前贵仁村遗址位于桑干河西岸台地上,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火烧岭附近所发现的最具规模的汉遗。(《山西古今地名词典》认为:代郡狋氏县故治在今广灵县城西北30公里火烧岭附近[4])其三,从距离考量,该处距离高柳故城相去约55公里(约合124北魏里)与《十三州志》曰:“县在高柳南百三十里”的描述大致相当。其四、按光绪《山西通志》古迹考:“狋氏故城,当在广灵西北六十里六陵山阴”考量,前贵仁村汉遗亦恰位于六陵山之阴,在今广灵县城西北约33公里处。

㶟水又东,迳道人县故城南。《地理志》曰:王莽之道仁也。《地理风俗记》曰:初筑此城,有仙人游其地,故因以为城名矣。今城北有渊,潭而不流,故俗谓之为平湖也。《十三州志》曰:道人城在高柳东北八十里,所未详也。

西汉高柳故城即今阳高县城北李官屯遗址。

汉高柳故城李管屯遗址位于今阳高县龙泉镇李管屯村。据考古工作者测量遗址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620米,分布面积约62万平方米,属战国、汉代文化遗存。遗址北部残存一段土墙遗迹残长约260米,残高约1-2.3米,基宽约5-8米。遗址南部地表陶片散落较多,未发现文化层与灰坑,遗址采集到的陶片有泥质灰陶、泥质红陶、瓦片等。纹饰有布纹、绳纹、抹断绳纹、戳刺纹、瓦棱纹、弦纹、可辨器型有罐等。未发掘[5]。

道人县故城遗址,结合郦注方位及地貌描述初步考证位于今阳高县古城镇古城村南约200米山前台地上,面积约42万平方米[6]。(2006,山西文物局)

孙靖国实地踏勘后认为:“城址西临一道由季节性河流冲刷成的冲沟——犁益沟,该沟向东南方向延伸,指向桑干河。古城村距犁益沟大致600米左右。距离桑干河大致15公里。”但他又认为:“汉代是一个普遍修筑城邑的时代,很多乡亭聚邑都有城,所以此城址是否道人县故城一事,因史料不足征,目前只能姑且存疑。[7]

其实若按郦注所引阚骃《十三州志》:“道人城在高柳东北八十里”的方位表述则古城村遗址绝非道人故城但倘若更为“道人城在高柳东南八十里”则可初步考量古城村遗址即为道人故城。

首先从方位考量,该处符合注文“水又东,迳道人县故城南。”的方位描述。其次从距离考量,位于古城村西北的李官屯遗址(高柳故城)与之相去约37公里,基本符合“道人城在高柳东南八十里”的距离描述。(按陈梦家先生考证的与北魏接近的北周一里约合今442.41米计算折合83北魏里)。其三、从Googleearth 卫星鸟瞰,按古城村北所呈现的深绿色地貌(见下图)形态考量,此处在古代应属河沼湖泊范畴,而此点则可从注文“今城北有渊,潭而不流,故俗谓之为平湖也”的描述得到有力印证。

故上述注文所引《十三州志》曰:“道人城在高柳东北八十里”有误当为“道人城在高柳东南八十里”。

㶟水又东,迳阳原县故城南。《地理志》曰:代郡之属县也,北俗谓之比郍州城。

据常文鹏介绍今阳原县城南有战汉时代遗址,范围不是很大;因其距县城较近,破坏较严重;而阳原县城北、南及附近的三分沟村均有大量汉墓出现,县城北关、南关均发掘过汉墓,有完整发掘报告;此外阳原水现在还有,就在县城东边一点,流向、出处与郦氏记载一致。汉代故城通常具有处于两河夹角处的特征,汉阳原县亦不例外恰在这一夹角区域(阳原水和桑干河之间);因此根据方位、考古综合考量,阳原县城南战国、汉遗址应为汉阳原县故城。

㶟水又东,阳原水注之,水出县东北泽中,北俗谓之太拔回水,水自泽东南流注于㶟水。

通过Google earth 鸟瞰推析,东北泽约为今阳原县城南河公园、水泉村一带。

又东迳东安阳县故城北,赵惠文王三年,主父封长子章为代安阳君,此即章封邑,王莽之竞安也。《地理风俗记》曰:五原有西安阳,故此加东也。

揣骨疃村东北约1000米有揣骨疃城址[8],战汉时代,遗物丰富,为安阳县城的可能性较大。

㶟水又东,迳昌平县,温水注之,水出南坟下,三源俱导,合而南流,东北注㶟水。

此“昌平县”当指北魏太和年间所置之昌平县。

㶟水又东迳昌平县故城北,王莽之长昌也。昔牵招为魏鲜卑校尉,屯此。

此处温水至祁夷水间郦道元所谓的“昌平县故城”直至今日依然让无数学者困惑不已;通过爬梳相关文献,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种主要观点:

其一是认为此处注文有误;此“昌平故城”并非汉志之故城而是北魏太和年间侨置之昌平县或昌平郡。主要以赵一清、王北辰为代表。其中赵一清认为该故城是指北魏侨置之昌平县但非汉上谷郡昌平县故城[9];而王北辰则结合后文昌平郡条的记载综合考量后认为该昌平故城当指北魏之昌平郡故城[10]

其二是认为此处注文没有问题,此昌平故城即为汉志之昌平县故城。主要以清末著名学者杨守敬为代表;杨氏在注疏本中对此昌平故城进行了罕见的大篇幅详疏,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此“昌平故城”即“汉志之昌平故城”。而《水经注》卷十四提及的易荆水畔的“昌平县故城”杨氏认则认为“即晋志昌平所移徙也”。

第三种观点主要由尹均科提出,他并未否认此处是西汉上谷郡昌平故城,但却认为此处非指东汉昌平县故城,他认为“《水经注·灅水》中所谓之昌平县故城,亦即在今河北省阳原县境者,此为西汉昌平县”、“今昌平东南之昌平县故城应是东汉者。在论及昌平县沿革时,两汉昌平县应加以区别。[11]

综合考量上述三种观点,笔者大致有如下论证:

宏观文献层面而言《后汉书·卢芳传》中“芳入朝,南及昌平,有诏止,令更朝明岁。”的记载恐怕是最有说服力的。因为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卢芳“入居高柳”(今阳高县城北李官屯村一带)“南及昌平”之方位描述实际上已经告知了我们上谷郡昌平县故城惟有位于此处阳原境内方能称之为“南及”若位于卷十四提及的易荆水畔则只能谓“东顾”了;因此杨守敬、尹钧科等的思路是基本正确的,即“此昌平故城即为汉志之昌平故城。”

但赵一清、王北辰等的论证亦不可全部草率否定,因为北魏所侨置的昌平县(郡)很可能是郡县同治且治所亦可能利用了原汉昌平县故城。

至于尹钧科所谓“今昌平东南之昌平县故城应是东汉者”一说;鉴于杨守敬已在疏中对此已作了大量严密论证故此处不再赘述而是姑且存疑。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上述三种观点均因当时条件所限,局限于宏观层面文献的逻辑推导而未有较确切之考古依据作支撑。有鉴于此,笔者按注文方位、距离等描述,爬梳了相关考古资料,综合考量此处所谓“汉志之昌平故城”约今阳原县丁家堡村遗址[12]。(2013,河北省文物局)

㶟水又东北,迳桑乾县故城西,又屈迳其城北,王莽更名之曰安德也。《魏土地记》曰:代城北九十里有桑乾城。城西渡桑乾水,去城十里有温汤,疗疾有验,《经》言出南,非也,盖误证矣。魏任城王彰以建安二十三年,伐乌丸,入涿郡,逐北,遂至桑乾,正于此也。

郦道元所指的温汤应为三马坊乡温泉,而离温泉十里的桑干城则是位于今阳原县龙凤坡村东北之黄土城[13]。

㶟水又东流,祁夷水注之,水出平舒县,东迳平舒县之故城南泽中。《史记》,赵孝成王十九年,以汾门予燕,易平舒,徐广曰:平舒在代。王莽更名之曰平葆。后汉世祖建武七年,封扬武将军马成为侯国。其水控引众泉,以成一川。《魏土地记》曰:代城西九十里,有平舒城。西南五里,代水所出,东北流,言代水,非也。

祁夷水即今壶流河,发源于山西浑源、广灵交界处的石人山一带[14]

平舒县城故址在今广灵县作瞳乡百疃南堡村西南[15]。(2006,山西文物局)

平舒县之故城南泽结合Google earth鸟瞰综合考量约今广灵西洼、稻地村、水神堂附近联袂成片之洼地。

祁夷水又东北,迳兰亭南,又东北,迳石门关北,旧道出中山故关也。又东北流,水侧有故池。按《魏土地记》曰:代城西南三十里有代王鱼池,池西北有代王台,东去代城四十里。

“兰亭”初步考证约今广灵县蕙花村[16]。该处汉遗北邻壶流河符合“迳兰亭南”之描述。(2006,山西文物局)

石门关约今广灵东、西石门村一带。

代王鱼池约为今壶流河水库范畴;此处东北端与代王城镇相去约16.6公里,西北端相去约21公里,基本符合“代城西南三十里有代王鱼池”。

祁夷水又东北,得飞狐谷,即广野君所谓杜飞狐之口也。苏林据郦公之说,言在上党,即实非也。如淳言在代,是矣。晋建兴中,刘琨自代出飞狐口,奔于安次,即于此道也。《魏土地记》曰:代城南四十里有飞狐关,关水西北流,迳南舍亭西,又迳句琐亭西,西北注祁夷水。

由蔚县城向南15公里左右,便到了飞狐口,谷口北端为蔚县北口村。飞狐关水沿北口村、石荒村、君子疃村一线西北流注入祁夷水。

关于飞狐陉的重要性仅举一例即可知晓:抗战期间,正当阎锡山与日军胶着于雁北时,坂垣师团突然楔入灵丘一带,于是局势急转直下,大同、太原相继沦陷;而这其中的奥妙便是阎锡山的同学板垣征四郎曾亲自徒步勘察过飞狐径这条极不起眼但却极具战略意义的狭窄通道。

祁夷水又东北流,迳代城西。卢植言:初筑此城,板干一夜自移於此,故代西南五十里大泽中,营城自护,结苇为九门,于是就以为治。城圆匝而不方,周四十七里,开九门,更名其故城曰东城。赵灭代汉封孝文为代王。梅福上事曰;代谷者,谷中之地,恒山在其南,北塞在其北,上谷在东,代郡在西,是其地也。王莽更之曰厌狄亭。《魏土地记》曰:城内有二泉,一泉流出城西门,一泉流出城北门,二泉皆北注代水。

代城,位于河北蔚县城东北约20华里处的壶流河南岸,是这一地区规模最大也是唯一的椭圆形城址[17]。

壶流河由西南向东北绕城流过。城内有两泉,一泉向北偏西方向出城,汇入壶流河;另一泉西出汇入壶流河。代王城城址呈椭圆状(城圆匝而不方)周回达四十多里,其城址规模及形状均极其罕见。

祁夷水又东北,热水注之。水出绫罗泽,泽际有热水亭。其水东北流,注祁夷水。

绫罗泽按地名考析应与今蔚县北绫罗村、李家绫罗村有渊源;但按郦注记载则是祁夷水在经过代王城后方有热水注入,距北、李绫罗村等相去太远;而从Google earth 鸟瞰此处河水则是直接注入了上游的代王鱼池(约今壶流河水库)。故疑此段注文位置有误,应将其置于代王城条前。

又东北,谷水注之,水出昌平县故城南,又东北入祁夷水。

谷水:不详。

此处郦道元所指昌平县故城,从方位推析仍应指前文所谓的汉昌平县故城。

祁夷水右会逆水,水导源将城东,西北流迳将城北,在代城东北一十五里,疑即东代矣,而尚传将城之名。应劭曰:城徙西南,去故代五十里,故名代曰东城。或传书倒错,情用疑焉,而无以辨之。

逆水又西,注于祁夷之水,逆之为名,以西流故也。

按清光绪《蔚州志》:逆水,今清水河;将城,当在西合营。

结合考古资料初步考证将城约今蔚县西合营镇苗家寨村西约500米处[18]。

祁夷水东北迳青牛渊,水自渊东注之。耆彦云,有潜龙出于兹浦,形类青牛焉,故渊潭受名矣。潭深不侧,而水周多莲藕生焉。

青牛渊即今蔚县莲花池村附近。(按水周多莲藕生焉”)

祁夷水又北,迳一故城西,西去代城五十里,又疑是代之东城,而非所详也。

此故城(疑为代之东城)的位置初步考证在今蔚县小枣堡村与任家庄村附近[19]

又迳昌平郡东,魏太和中置,西南去故城六十里。

此处“西南去故城六十里”之“故城”仍应指前文所谓的汉昌平县故城(即杨守敬认为的“汉志之昌平县故城”)

北魏昌平郡疑与今莲花池遗址有渊源。(约今莲花池村北500米处[20]

此地距温水与祁夷水之间的昌平县“故城”(约今阳原县马圈堡乡石盆村)距离约26公里(Google earth 测定有些许系统误差),约为59北魏里,与“西南去故城60里”基本吻合

又北,连水入焉,水出雊瞀县东,西北流,迳雊瞀县故城南,又西迳广昌城南,《魏土地记》曰:代南二百里有广昌城,南通大岭,即实。非也。《十三州记》曰:平舒城东九十里有广平城,疑是城也,寻其名状,忖理为非。

连水即定安河亦名太平河,为壶流河最大支流。

瞀(gòu mào),汉上谷郡属县;按清《一统志》:在蔚州东;光绪《蔚州志》:在桃花堡北,与保安州界。

结合郦注及考古资料综合考量雊瞀故城约今蔚县桃花镇八村北150米处[21]。(2013,河北省文物局)

,雉鸡叫声;瞀,纷乱。

倒刺山即今小五台山,因山顶平、大,山势陡峭,看似山脚向里收,所以时称倒刺山。

此处地肥水美,林木葳蕤,雉鸡成群,噶叫纷乱,故名

值得注意的是“瞀”故县之名称由来极可能与褐马鸡有关。由于小五台山是我国褐马鸡仅有的几处栖息地,在国际上褐马鸡被誉为“东方宝石”,和大熊猫齐名;而汉瞀所辖(约今涿鹿西南部、蔚县东部)与今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有重合;故此处嘎嘎乱叫的雉鸡群中极可能包含有一定数目的褐马鸡;由此则“瞀”故县之名称由来则恐怕是褐马鸡相关的最早记载了(该物种1862年方被英国博物学家斯文侯发现)。

又西迳王莽城南,又西,到剌山水注之,水出到剌山西。山甚层峻,未有升其巅者。《魏土地记》曰:代城东五十里有到剌山,山上有佳大黄也。

王莽城:按清光绪《蔚州志》:当在吉家庄东,去太平、会子二河交流处不远也。

结合注文方位描述及考古资料综合考量王莽城约今吉家庄镇西太平村北50米处[22]。(2013,河北文物局)

“到剌山水”应为今金河,源出倒刺山(即今小五台山)北台与东台之间。

此地大黄为北方大黄系消炎驱火之良药。

其水北流,迳一故亭东,城北有石人,故世谓之石人城。西北注连水,又北,迳当城县故城西。高祖十二年,周勃定代,斩陈豨于当城,即此处也。应劭曰:当桓都山作城,故曰当城也。

石人城 按《保安州志》:石人城在州西南,相传即今石人村。初步考证石人城约今蔚县祁家皂乡陈家湾村东之古城遗址[23]。

图表 1陈家湾水库(倒刺水),远处为小五台山(倒刺山)。(采自网友梦回家乡2015年9月27日蔚县吧贴图)

当城县故城,西汉置属代郡,治在今河北蔚县黄梅乡定安县村。按清光绪《蔚州志》载:当城即旧定安县)

又迳故代东,而西北流注祁夷水。

代之东城初步考证疑与今蔚县小枣堡村、任家庄村附近遗址有关[24](2013,河北文物局)

祁夷水西有随山,山上有神庙,谓之女郎祠,方俗所祠也。祁夷水又北,迳桑乾故城东,而北流注于㶟水。《地理志》曰:祁夷水出平舒县北,至桑乾入治,是也。

桑干城即今位于阳原县龙凤坡村东北之黄土城[25]。

㶟水又东北迳石山水口,水出南山,北流迳空侯城东。《魏土地记》曰:代城东北九十里,有空侯城者也。其水又东北流,注㶟水。

初步考证空侯城即今宣化县付家堡城址,位于付家堡村南约100米处[26]。(2013,河北文物局)

㶟水又东,迳潘县故城北,东合协阳关水,水出协溪。《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南九十里,有协阳关,关道西通代郡。其水东北流,历笄头山。阚骃曰:笄头山在潘城南。即是山也。又北迳潘县故城,左会潘泉故渎。渎旧上承潘泉于潘城中,或云,舜所都也。《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山上有虞舜庙。《十三州记》曰:广平城东北一百一十里,有潘县。《地理志》曰:王莽更名树武。其泉从广十数步,东出城,注协阳关水。雨盛则通注,阳旱则不流,惟湃泉而已。关水又东北流,注于㶟水。

潘县故城位于涿鹿县保岱乡镇内。古城地势平坦,南距桑干河15公里,面积约1960000平方米,时代为战、汉,形制与保存现状:正方形城址,边长约1400米,夯筑,残高2-6米,夯层厚8-16厘米[27]。

厉山即覆釜山,即釜山。保岱村西北约三里的窑子头村,村外群山中有一山形体圆整恰如覆釜或釜山[28]”。

古协阳关水即今岔道河。

又东,迳雍洛城南。《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南二十里,有雍洛城,桑乾水在城南东流者也。㶟水又东,迳下洛县故城南,王莽之下忠也。魏燕州广宁县,广宁郡治。《魏土地记》曰:去平原五十里,城南二百步有尧庙。

雍洛城即今涿鹿朝阳寺遗址,已经考古初步确认;“雍洛”之义为㶟水之塞[29]。

下洛城约位于今涿鹿县城西北(据常文鹏考证逐鹿县城西过去有个很大的汉代遗址,可能与下洛城有关。)

㶟水又东,迳高邑亭北又东迳三台北。㶟水又东,迳无乡城北。《地理风俗记》曰:燕语呼毛为无,今改宜乡也。

据常文鹏介绍高邑亭约今涿鹿县向阳村附近;而宜乡城可能是龙王塘遗址,该遗址保存很好,与雍洛城一个级别,与水经注相符,城中曾出铭文,上写宜乡城)

三台遗址位于今涿鹿县上四堡村东;此处已经考古发掘初步考证[30]

㶟水又东,温泉水注之。水上承温泉于桥山下。《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南四十里有桥山。山下有温泉,泉上有祭堂。雕檐华宇,被于浦上,石池吐泉,汤汤其下,炎凉代序,是水灼焉无改,能治百疾,是使赴者若流。池水北流入於㶟水。

涿鹿桥山在今河北省涿鹿城东南四十里的温泉屯乡温泉屯村南,以其别有洞天形若拱桥故名。

鉴于涿鹿矾山镇一带为“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的所在地(经侯仁之先生考证);不少学者依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崩,葬桥山”的记载,认为真正的黄帝陵应在涿鹿桥山;但此处《水经注》仅提及祭堂而未提及黄帝冢;盖因此处系黄帝战斗生活过的地方故于此设祭。

笔者以为司马迁之所以未指明桥山是何处之桥山,盖因黄帝陵位于阳周桥山已为时人所共识;这一点从汉武帝十几万大军祭黄陵之举即可窥知(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崩,葬桥山”中之桥山实则是司马迁默认为阳周桥山;此外结合《水经注》卷三走马水条方位描述及大量考古依据表明秦汉阳周桥山亦非今之陕西黄陵;故真正的黄帝陵究竟何处仍扑朔迷离。

(特别鸣谢:本文得到目羽兄弟的不吝指点,在此致以衷心谢意!)


[1]张志忠:《秦汉代郡平邑城址初探》,《文物世界》2009年第一期,第17页

[2]靳生禾、谢鸿喜:《山西古战场野外考察与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页

[3]山西文物局:《山西文物地图集》(中),2006年,中国地图出版社,第94页

[4]刘纬毅:《山西古今地名词典》,三晋出版社,2009年,第76页。

[5]资料来源:阳高县文物保护所全国第三次文普资料

[6]山西文物局:《山西文物地图集》(中),2006年,中国地图出版社,第94页

[7]孙靖国:《晋冀北部地区汉代城市分布的地理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七集,2002年8月

[8]刘建华:《张家口地区战国时期城址调查发现与研究》,《文物春秋》1993年第4期,第25页

[9]赵云:按《一统志》,昌平故城在蔚州北,魏太和中置。汉昌平县属上谷郡,今顺天府昌平州界是也。今蔚州乃汉代郡地,汉时,桑干为代郡治,不应上谷之县,反在其西。昌平县是后魏所侨置。《水经注》以为即牵招所屯,非是。《地形志》,平昌郡领昌平县,天平中置,而失太和所置郡县事也。

[10]王北辰:《<水经注>所记昌平故城辨》,《北京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

[11]尹均科:《两汉昌平县新解》,《北京社会科学》,1986年创刊号,第122页。

[12]《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分册(中),2013年,第118页。

[13]常文鹏:《代郡桑干城考》,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0年第一期。

[14]刘维毅:《山西古今地名词典》,三晋出版社,2009年9月,第76页。

[15]山西文物局:《山西文物地图集》(中),2006年,中国地图出版社,第112页。

[16]山西文物局:《山西文物地图集》(中),2006年,中国地图出版社,第112页。

[17]刘建华:《张家口地区战国时期城址调查发现与研究》,《文物春秋》1993年第4期,第22页

[18]《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分册(中),2013年,第127页。

[19]《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分册(中),2013年,第126页。

[20]《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分册(中),2013年,第128页。

[21]《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分册(中),2013年,第127页。

[22]《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分册(中),2013年,第127页。

[23]刘建华:《张家口地区战国时期城址调查发现与研究》,《文物春秋》1993年第4期,第26页

[24]《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分册(中),2013年,第126页。

[25]常文鹏:《代郡桑干城考》,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0年第一期

[26]《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分册(中),2013年,第107页。

[27]刘建华:《张家口地区战国时期城址调查发现与研究》,《文物春秋》1993年第4期,第27页

[28]王北辰:《黄帝史迹涿鹿、阪泉、釜山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 第1期

[29]常文鹏:《河北涿鹿朝阳寺遗址调查》,《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3卷第一期,第29页

[30]贾金标; 王培生等:《涿鹿上四堡遗址发掘简报》,《文物春秋》,2012年03期 ,第19页

(0)

相关推荐

  • 下邳沂泗及大城考

    下邳沂泗及大城考    解汝祥   摘要:邳州,古称邳国.下邳.淮阳军,等等.因行政区划调整和城市变迁,尤其是古今水系和地名改变,造成许多历史事实模糊.因此考证邳州古代沂水和泗水河道,确认下邳县故城位 ...

  • 代郡桑干城考

    河北刘大帅2021-01-12 19:13:31 原创 代郡云霄 霄霄笔记 摘要:依据<水经注>对漯水水系的记载,结合实地考古调查,发现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龙凤坡村东北的黄土城遗址就是 ...

  • 泰安古城遗址(一)古博城遗址

    古博城遗址,位于泰安市区东南,泰山区邱家店镇旧县村北.北纬36°6′38″,海拔120米.春秋.汉代古城址.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安古城遗址(一)古博城遗址 清乾隆<泰安府志>卷四&l ...

  • 《水经注》卷三河水(呼和浩特段)新考

    河水屈而南流,白渠水注之.水出塞外,西迳定襄武进县故城北,西部都尉治,王莽更名伐蛮.世祖建武中,封随宪为侯国也. 白渠水,今大黑河支流,按后文"白渠水西北,迳成乐城北"推测上游约相 ...

  • 《水经注》卷十二圣水流域新考

    △圣水出上谷. 故燕地,秦始皇二十三年,置上谷郡.王隐<晋书地道志>曰:郡在谷之头,故因以上谷名焉.王莽更名朔调也.水出郡之西南圣水谷,东南流,迳大防岭下. 圣水即巨马河支流大石河(下游称 ...

  • 《水经注》卷三河水巴彦淖尔、鄂尔多斯段新考

    △又北过朔方临戎县西. 河水东北,迳三封县故城东,汉武帝元狩三年置.<十三州志>曰:在临戎县西一百四十里. 三封县故城,三封县故城位于磴口县哈腾套海苏木陶升井村(包日陶勒盖农场总部所在地) ...

  • 《水经注》㶟水(朔州段新考

    摘要: <水经注>㶟水上游基本在今朔州境内.本文宏观层面依据文献记载着重从时间维度进行多重比对勘验(鉴于文献记载的模糊性),中观层面则借助Google earth(谷歌地球)等工具着重从空 ...

  • 《水经注》卷十三㶟水注考略(修订稿之一)

     备注:<水经注>探究系列拙文主要采用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为底本. 一.<水经注>里的桑干河(朔州篇) ...

  • 《水经注》卷六汾水、涑水等诸流域及卷七、八济水流域考略(初稿)

    <水经注>卷六考略 摘要:<水经注>卷六共涉及汾水. 浍水.涑水.文水.原公水.洞过(涡)水.晋水.湛水共七条.但卷六末湛水条"其为错简无疑[1]".经笔者 ...

  • 《水经注》所涉济南山川城邑考略

    <水经.济水注>卷八(五) A8 济水又东北,泺水入焉.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春秋.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是也.俗谓之为娥姜水,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庙故也. ...

  • 《水经注》卷五所涉碣石等考略

    C3 大河又东北,迳高唐县故城西.<春秋左传.襄公十九年>:齐灵公废太子光而立公子牙,以夙沙卫为少傅.齐侯卒,崔杼逆光.光立,杀公子牙于句渎之丘.卫奔高唐以叛,京相璠曰:本平原县,齐之西鄙 ...

  • 《水经注》卷二洮水流域考略

    河水又东,洮水注之.<地理志>曰:水出塞外羌中.<沙州记>曰:洮水与垫江水,俱出嵹台山,山南即垫江源,山东则洮水源.<山海经>曰:白水出蜀.郭景纯<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