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烟雨一蓑衣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烟雨一蓑衣
江苏 刘志平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唐代大诗人柳宗元,题为“江雪”的一首诗。千古流传的一首好诗。诗,意境高远,诗意隽永,涵意蕴藏;诗,形象鲜明,极具画面感,引诸多画师为诗配图或以此为题材二次创作。
一江寒雪,风雪茫茫天地间,空旷廖廓,人踪灭鸟飞绝,江上一渔翁,悬钩垂钓,无视江风雨雪,淡定、从容、安然若素。钓者孑然一身,一杆渔竿,一袭蓑衣,一斗笠,一孤舟,于那风萧萧雪霏霏的江上,独钓寒江雪。是可为而不为亦是不可为而为?品诗论画,让人品味、思索,让人浮想连连。
尤是那诗画中渔翁的那一袭蓑衣让我难以忘怀,记得儿时去乡下走亲访友,见农家土墙上悬挂一件褐色的麻丝苍苍的像古代壮士披风的大氅,像一只欲飞天穹还未展开羽翼的老鹰,用它那锋利无比的钢爪,紧紧钩挂在壁上。我从未见过这奇形怪状的物件,颇觉好奇。
江南的四月,多情多雨。雨天里农家不忘田间劳作,冒雨耕耘,如遇风大雨狂,农田水淹,河水倒灌,不得不去野外放水排涝。撑一把布雨伞,风大伞骨吹折,伞面掀翻,一手撑伞不便干活。更不必说那花朵儿样的纸伞,不堪那田野间暴风骤雨的一击,早就风吹花落一地残红了。那花朵样的花纸伞好看、雅致,却不实用,只是那城里的女子,在微风软雨中倘佯于小巷深处的闲情逸致,是诗人戴舒望,《雨巷》中丁香姑娘手中的道具罢了。
在乡下田间劳作,风天雨地里雨伞是不能为农家遮风挡雨的,最牢靠最实用的还真是那不好看却是自家自制土造的这一蓑衣了。这延续了上千年农家发明的蓑衣,还不是现在这帆布塑料橡胶雨衣的祖先!
大风大雨中,农家披一袭蓑衣,戴一顶竹编斗笠,那蓑衣在暴雨中,默默无声地化解了风雨的冲击,再大的雨也只得偃旗息鼓,顺着蓑衣化作涓涓细流悄然而下,而雨婆也只能在那竹制的斗篷上大声地喧哗,一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着音乐般的回响。
有了这一蓑衣,农家可以腾出双手尽情尽心地在风雨中劳作,若有兴趣还可以在河水泛滥,沟渠溃口之处捕捉鱼虾,也不乏为生活的一点补偿,晚餐以此沥水鲜的鱼虾佐酒,亦是舌尖上的美食。
而在寒风雨雪的严冬野外劳作,这一蓑衣不仅可挡雨雪,还可御寒保暖,穿上它还比一件棉袄暖和。
如在春天四月的江南,那雨意缠绵的梅雨天里,微雨中那牧童,身披一蓑衣,倒骑牛背,吹响那清悠绵长的竹笛,慢悠悠地伴着那一抹暮色回归,则是一幅淡雅烟雨氤氲的水墨画。
这蓑衣系农家自制土造,自产自销,一直为农家青睐。蓑衣的主要原料是棕片或棕叶,早先农家会在自家田园种几棵棕树,在桃花落尽之日,剥取棕片,晾晒,然后用排针编织。如果用棕叶编织蓑衣,在晾晒之后还要进行防腐处理,以防止虫蛀。担纲用的棕绳也是用棕丝搓成,极少用棕叶,只得先把晾干的棕片放在铁钉钯上去除硬皮,抽丝搓而为绳。一件蓑衣所缝棕绳少则五十道,多则七十来道,当然更多更好,多则经久耐用,气密性很好。制作蓑衣也是一门手艺,不是人人都会,这也得是心灵手巧之人,灵巧用心的匠人还会用染了色的棕叶,编织出一个神龙活现、栩栩如生的小蜻蜓,这就是一件工艺品了。
如今这流传千年日渐沧桑的蓑衣,有的已经成为鸡窝上遮风挡雨的弃物。当然,也许,也有人将其当作精美的民间工艺品收藏。蓑衣作为一个时代的实用工具有着它的历史价值,它会成为一件古董,成为人们的一个念想。因为现在直至将来再也不会有人会制作它了。
而我儿时的记忆---这一蓑衣还清晰地在我的眼前呈现,而日后的人们也只能只会在古诗词中意会。
刘志平,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人,就职于南通建华锻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北京文学》《雨花散文选刊》《散文百家》《青春》《牡丹》《雪莲》等刊物.
【大赛公告】 ‖ 关于举办首届“天津散文杯” 全国乡情散文大赛的公告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李 韵
编校:韩佩瑄
制作:吴金程
1、征文稿件,原文发出。如错别字较多或乱用标点符号的,会影响文章质量,评审减分。
2、由于征文来稿很多,微刊由每周一、三、五出刊暂时调整为每周一、二、三、四、五,大赛结束恢复为每周一、三、五出刊。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周璇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732241689@qq.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