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旧事:从田野密布的“庄”到繁花似锦的“城” | 老底子
当年在上海乡村众多的古镇中
莘庄不算籍籍无名
但也没有特别的显山露水
如果不是上海县人民政府
从闵行镇建设路迁址于此
莘庄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同其他普通的乡镇一样
没有特别的引人之处
今天,就跟白相哥哥走近
从前莘庄县城的旧时光
莘庄正式成为上海县县治,也就是县城时,其人口、经济规模等各项指标均非全县“老大”。
据1987年出版的《莘庄乡志》记载,1961年莘庄乡镇的总人口数仅为11885人。时至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莘庄的27万人口在闵行区内也较梅陇的34万人、浦江镇29万人、七宝28万人要少。当时的镇区面积也比较小,不超过2平方公里。20世纪60年代初从镇西走到沪闵路不超过十分钟,从镇北头走到南头大概只要五分钟。
莘庄的格局,尤其是老镇区今天的格局面貌的雏形都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慢慢形成的。莘建路辟于1960年,有中共上海县委、县政府及县级机构。上海县机关所在地的后半部分即为张家花园。
张家花园地处原来的道院浜的北侧,道院浜填塞后,才开辟成了莘建路。因此花园在上海县机关办公大楼基建范围内,遂被拆除,仅留下一棵大雪松在县政府墙内。
那时县级机关的格局,以莘建路为主线。县府老大楼在路北,与莘庄中学门前那条路构成“丁”字。老大楼以西的建筑,近些的有县府大礼堂、县文化馆,再西面,是县委招待所;最西面,是县看守所……老大楼面朝南,呈“凹”形。
老大楼沿莘建路起了围墙后,就成了封闭性大院。“凹”型的县委老大楼,历年来正面变化不大,两侧倒是变化不断。“公检法”那一侧,面朝广场的东门最早封闭,象征着公检法的相对独立。他们在莘建路边上另开一扇大门,自成一片。“粮商财”那一侧,也有一扇面朝广场的大门,多少年都开着。似乎表示,“主力局”永远与县政府一体。
莘浜路是1965年填没莘溪改建而来,史称中街。20世纪70年代后期加快旧街改造,拆除南北街旧房,在镇北、镇西兴建五六层居民住宅楼,镇貌始为大变。其实,这样的改造现在看来是极为可惜的,莘庄的江南水乡古镇这一特质在这一期间消失殆尽。
莘溪被填改成莘浜路之后,莘庄建成了东西向的莘南、莘浜、莘建、莘松、 莘 潭( 后 改 为“ 莘谭”)和南北向的莘东、莘凌、莘中、莘建支路、莘西等道路。以莘浜、莘建、莘松路为骨干道路,莘浜路为商业街、镇政府,莘松路有县医院、县体育馆、文化馆、工人俱乐部。
1978年改革开放后,莘庄逐步形成新街区。镇东北部和西部为工业区,市、县属工厂分布其间;北部和西北部为当年的新建住宅区,辟筑莘沥路、莘北路、西环路等等;莘松新村的街坊再扩大;商业和饮食服务业集中于莘浜路;莘建路西段分列县级机关,东段开设五金、交电、百货、食品等商店。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莘松路莘西路西北角新建莘庄影剧院、县图书馆等。镇区往北越过莘北路建设县体育场、自行车赛场、电大分校、新建绿梅新村等。城镇建设逐步向西向北缓慢拓展。
莘庄作为上海县治所在地存在了32年。县城的地位自然是特殊的,带着荣耀,一般的乡镇不能与之相比。1992年9月26日,上海县与原闵行区“撤二建一”合并成为新闵行区。莘庄作为上海县城的历史也就结束了。因为其地理位置居中,又有沪闵路交通大动脉的优势,莘庄成为新的闵行区行政单位所在地。
如今位于莘建路的上海县政府办公楼
早已被拆除
建成了世纪名门小区
莘庄也渐渐从江南默默无闻的小镇
向成为上海城市副中心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