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渺渺真人,即跛足道人之隐喻探秘 ​

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
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
今天的定场诗,是来自书中对跛足道人的描写。跛足道人是渺渺真人在人间的化身。按理说,作为神仙的化身,应该是“仙风道骨、风姿潇洒,气宇轩昂,飘飘然有出尘之表”才对,怎么偏偏是蓬头跛足、麻屣鹑衣、疯癫落脱的样子呢?

虽然像批书者说的,红楼梦的文字,向来是不落窠臼,与寻常的小说是大不相同。但在这里作者这么写,显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一定别有深意。

  01      跛足的隐喻

上一集我们谈了茫茫大士的化身癞头和尚,为何偏偏有满头疮。那今天首先就得说说,渺渺真人的化身跛足道人,为何偏偏是个瘸子!

· 渺渺真人茫茫大士在太虚幻境

这同样要结合书中的时代背景。书中开篇就写到了,

这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末世,

就是“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的乱世,

故而红楼梦十二曲的引子,开口就问: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癞头和尚、跛足道人来到的就是这样的末世,这个末世,就是明末乱世。

癞头和尚的癞子头,是暗示了清初剃发令的血泪历史;

那跛足道人的跛足,是不是同样也有历史的隐喻呢?

那是当然!不过还是那句话,影射解读,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也不敢说自己是标准答案。

你觉得我说得有理,不妨会心一笑;觉得我解得荒唐,也不妨一笑置之。

跛足,诗中说是“一足高来一足低”,我认为,是隐喻明亡清兴后,满、汉力量不平等、不平衡。满人成了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汉人成了最下等的、最受压迫的群体

元朝时,将全国人民分成四等,南方汉人是最低的一等。清朝也不遑多让:

满人旗人,是绝对的最高等,拥有最高的权利、最多的财富,还有世袭的爵位。
汉人是绝对的最底层,清廷从军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对汉人实行严酷的统治和压迫。
不说满汉地位,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就是和蒙人、回人相比,汉人也是望尘莫及。
所以,我认为:那跛了的一足,就象征着汉人。脚跛了,代表无法立足。在这水国末世,汉人无法立足。

我们都知道,越是受伤的那只脚,越要承担身体的大部分负重。汉人就是那只受伤的脚、就是那只跛了的足,明明已经痛入骨髓、无法立足,但依然要承担清廷的无休无止的压榨压迫。

所以会无数次的跌倒,无数次地陷入污浊泥泞,但依然要负重累累、一瘸一拐地摸爬前行。

在这样的污浊世道,当然是“浑身带水又拖泥”。

再结合跛足道人携带的宝物“风月宝鉴”,我们可以更好地说明这一点:

风指清风,就是清朝;月指明月,便是明朝。

风指镜中的美人,月指镜中的白骨。

清风 和 明月比起来,美人 与 白骨 比起来,不就是“一足高来一足低”吗?
  02      蓬头的隐喻

书中对癞头和尚有相貌的具体描写,对跛足道人却没有,只是说他蓬头跛足、穿得破衣烂衫的。

那说完了跛足,当然也顺便说一说蓬头。

蓬头的意思很明白,这个词现在还常用,就是指头发乱蓬蓬的,披头散发的样子。

作为一个道士,跛足道人为何如此不讲究呢?哪有道士头发乱蓬蓬、披头散发的?除非是在做法事的时候。要知道古代男子也是蓄发,待到行冠礼之后,就得把头发盘起来,绝不能随便披着,更不能乱蓬蓬。因为束发和披发,是汉人和蛮夷的重要区别。古时汉人认为,只有犬戎夷狄,番邦蛮夷,才会纹身穿耳、披发左衽。汉人男子是束发右衽。所以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如果没有管仲成就齐国霸业,打败戎狄蛮夷,那我们就要被蛮夷统治,和蛮夷一样披头散发,穿左衽的衣服了。

所以,跛足道人的蓬头,是暗示披发,暗示了披发左衽的典故。也进一步说明了,这是明亡清兴的污浊世道,汉人在鞑虏蛮夷的统治之下,已经披发左衽了。

事实上,清朝的剃发易服,比披发左衽更加血腥残酷。
讽刺的是,在当时,孔夫子的后代,还主动带头去剃发易服。这只能说子孙不孝,不能怪罪在孔夫子头上。
很多人拿这事来痛斥儒家,这就是不讲理了。要知道更多的儒生文人,因为反抗剃发易服,无数的人头落地,无数的家破人亡。客观地说,古今中外,儒家知识分子,应该是最有担当最有气节的一群人之一。不要因为个别的汉奸败类,而否定整个群体。
  03      影射原型是谁?

好了,跛足道人的解读也差不多了。但上一回,说了茫茫大士的影射原型,没有理由不说渺渺真人的影射。

还是那句话,我姑妄言之,看官你姑妄听之。

上一回鱼虫网友说茫茫大士影射的是朱元璋,敝人附议。他又说渺渺真人是影射作者本人,敝人则不敢苟同。

前面说了,一僧一道是红楼梦中人的先人,而作者显然是红楼梦中人的后辈,所以作者不可能是一僧一道,但有可能是空空道人。因为书中说了啊,说那块石头在红尘经历一番奇幻之后,又回到了大荒山,并且把故事记在了大圆石上。然后又过了几劫几世,空空道人来了,发现了石头上的文字,于是抄录下来,传到人间。

这也就是说,红楼梦的故事发生了几劫几世之后,少说也有几十年了,《石头记》才传到世上。因此,说空空道人是曹雪芹,这是说得通的。

因此我们也可以大胆推测,《石头记》的创作问世,就应该是明朝灭亡几十年之后的事,也就是说《石头记》创作于康熙年间。而不可能是乾隆年间。红学家认为红楼梦创作于乾隆十九年,那时距离明朝灭亡已经110多年了,明朝的遗民都死完了。

那渺渺真人、跛足道人到底影射谁呢?

有网友说,是影射明神宗朱翊钧,也就是万历皇帝。理由是万历皇帝也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身体又肥胖,走路一瘸一拐,实在有损皇帝的高大上形象,据说这也是他三十年不上朝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我觉得这个说法还是太牵强,因为万历皇帝距离明亡时间实在太短,他死后不到24年,大明就亡了。

不卖关子了,我还是直接说出我的观点:窃以为,渺渺真人是影射明成祖朱棣。

有人就认为这个说法欠妥,因为你前面还说一僧一道,是红楼梦中人的先祖、先人,而朱棣和朱元璋差了一辈呢。很难想象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是父子关系啊。

所以说嘛,谈影射,不要死抠细节,方方面面都要一一对应的话,那就没法谈了。

鲁迅先生说过: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影射隐喻更是如此了。

影射,往往是作者选取、放大 人物角色里最具有代表性的意象,或者重大事件,或者特有的象征符号,来加以隐喻,而对其他的方方面面,采取虚化、模糊掉,或者干脆不写。

一句话,影射,就是用一种事物暗示或说明另一种事物。知道的人,是一看就懂,一点就通。不知道的人,你就是列举一百个理由,他还是说你是牵强附会、胡说八道。

那我们就谈谈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的影射。
  • 朱元璋是大明开国先祖,是明太祖;

  • 朱棣是开创大明盛世之祖,是明成祖。

· 明成祖朱棣画像

明朝是历史上唯一有两个庙号带祖的皇帝的朝代。

当然朱棣原本的庙号是明太宗,是嘉靖皇帝为了让他的父亲也有庙号,硬生生地朱棣变成了明成祖。

因此从庙号上看,明太祖、明成祖,都是祖,还真成了平辈了。

朱元璋、朱棣,就是明朝的二祖,那当然可以称得上是二仙。

这勉强算得上第一个证据吧。

第二个证据,就是道教。

与朱元璋偏爱佛教不同,朱棣是更爱道教。他喜爱道教到什么程度呢?在中国皇帝当中肯定能排前三名。

早在他造反之时,就炮pao制出了“真武大帝”的神话:

他本是北方的燕王,经过一番宣传运作,从官方到民间,都把他当做了北方真武大帝转世,那当皇帝自然是天命所归、理所当然啊。

朱棣登基之后,真武大帝还真成了明朝的护国神。

朱棣还不惜花费的无数人力物力,在奇峰峻岭的武当山,按照皇宫标准,修建了真武大帝的道场。并且还弄出一个至今还是大IP的人物,那就是武当山张三丰张真人!

· 朱棣时修建的武当山宫殿群至今犹存

如此豪横的超级粉丝,那当然得是神仙真人转世了。

第三个证据,就是风月宝鉴了。

以前红学家和广大读者,都把风月宝鉴的风月,解释为风花雪月,解释为风月儿女。其实只要稍微想一想渺渺真人、跛足道人的道士身份,就知道这解释有多荒谬了。

道士、道教,说的风月,只能是清风明月,而不可能,是说风花雪月、才子佳人。至今在一些道观里,我们很容易看到清风明月的牌匾,很多书里的神仙,身边的两个童子,往往也叫清风、明月。比如《西游记》里五庄观镇元子的两个童子,一个是清风,一个叫明月。

而关于清风明月的隐喻,在第三集已经详细解读过了。没看过的可以回到第三集。

第四个证据,就是开场后面两句诗

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

在说癞头和尚时,说他“破衲芒鞋无住迹”,意思是没有固定的住处,是个云游四海的僧人。而道士往往有住处的,因为道士可以在家修行,也可以去道观修行,反正都得有个住处。而和尚是要出家的,做了和尚,就没有家了。所以癞头和尚是栖身之所,而写跛足道人,就特别交代了,他的家在蓬莱弱水西。

蓬莱、弱水,都出自《山海经》。蓬莱仙岛,是道教传说的三座仙岛之一,不是今天山东的蓬莱市,但普遍认定是渤海黄海之外的茫茫大海上。有的史料还说蓬莱就是今天的日本。

弱水,如果是实指的话,弱水河是在甘肃。但蓬莱在渤海,弱水在甘肃,相距几千里。显然不合理。所以这里的弱水,显然是泛指,是指渺渺无边的海水。蓬莱是个仙岛,它周围的海水,当然是弱水。

那蓬莱弱水的西边是哪里?

· 明代仇英 蓬莱仙境手卷 设色绢本

打开地图就会看到,穿过渤海湾,能看到的陆地,就是京津地区。而在明朝,京津唐地区都是属于顺天府,属于北直隶。也就是都属于燕京。

那蓬莱弱水的西边,就是燕京,就是北京,就是当时的京城。

那里,就是渺渺真人、跛足道人的家。

那里,也是燕王朱棣、明成祖朱棣的家。

道教里说神仙天帝住的地方,就叫帝乡。很多道家的诗词,都提到“帝乡”这个词。比如:

  • 《庄子·天地》篇说:“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
  • 陶潜 《归去来兮辞》中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帝乡,又指皇帝住的地方,也就是京城。比如:

  • 唐朝常建《塞下曲》说:“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 唐朝杜甫有诗写到:“衣冠是日朝天子,草奏何时入帝乡。”

而书中偏偏要问渺渺真人家住何处,那神仙的住处,当然是帝乡仙境。那他影射的人物,自然也是住在帝乡——就是京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