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客家文化研究会到洛宁考察闽营客家传统文化

2月27日,农历正月十六,洛阳客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于春斌、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市著名民俗学家刘百灵,前往洛宁县赵村镇张营村对“闽营人”的历史渊源及文化遗产进行调研,零距离感受客家传统文化。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马老虎特委派常务理事雷冰,资深理事、闽营客家文化传人张治周陪同考察。
张梅(又名开,字宗占),生於明天启丙寅年(1626年),卒於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享年75岁,福建漳州府诏安县(今东山县)樟塘村人,原祖系中原河洛汉人,初官福建延平府副总兵,郑成功手下大将。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去世,其部下分裂内讧,张开随大将黄廷投降清政府。据考证,随张梅来的还有19姓:张营村有八姓,陈(副总兵)詹(中军)曾、何、李、郑、顾、林;马营村有:林、尤、高3姓,西山底村有:林、王、汤3姓,彭洼村有:彭姓(马夫),孙洞村有:李姓(李明岐支派),刘营、广阳、南赵村有巩姓,西陈宋有柴姓、上陈宋有卓姓…… 张梅率兵驻扎在马营杏树坪,部下都以此为中心分驻陈宋、刘营、西山底、彭洼、汤沟等村。另外,西山底村林姓多是郑成功部下大将林顺的后代,也是“闽营人”的一支。
他们与当地人联姻结亲、组建家庭,和睦相处。填补了中原连年战乱、良田荒芜、人口锐减之殇(比如李自成三洗河南),为河南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今他们的语言(闽南语)、习俗、信仰及早先的生活习性已与当地人融合,成为地道的中原人。洛宁当地人按“祭灶”礼俗欢度腊月二十三,闽营人的风俗更是奇特,把二十四日作为“祭灶”日。据说,这天是荷兰殖民者被赶出台湾的纪念日。
汉武帝时,战事频繁,将军的封号也名目繁多,在汉末三国时期,仅次于大将军的武将官职,就是骠骑将军。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19岁驻守边疆,带兵攻打占据着河西走廊的匈奴军队,才有汉朝的安稳,使得敌人不敢进犯。在三国时期,曹魏、蜀汉、东吴这三国都设立了骠骑将军一职。马超成为蜀汉第一位骠骑将军。此封号一直延续至明末清初。
张开12世孙张振杰向来访者揭开这一尘封的历史,复原出这段福建军籍移民屯垦洛宁的真实的移民历史。
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移驻河南巡抚每省派熟习火器士兵250人奉诏到中原屯垦,多被安插在贫膺、地旷人稀的山地或盆地。康熙帝封张开为福建延平府副总兵骠骑将军。
传统的军营中是严禁骑马奔驰的,级别不够,就是手里有战马也不准骑,安营扎寨的时候,必须选择有水草宜放牧战马的地方,因为光吃辎重粮草的消耗是无论如何也供给不上的。骠骑将军张开,曾经在底张乡刘营村安营扎寨,经常遇到洛河涨水。居高临下,气势不凡。于是,他骑着高头大马向东边方向弛去,继续寻找扎营的地方。随后,来到永宁县赵村塬张营村塬上杏树坪(今张营村)的一块高地上。这里占据高地,居高临下,面对着洛河,能守能退,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可以集结休整,等待战机。后来骠骑将军张开,协同县令李绅(山东高邑人,将军来的那一年担任县令)把姓徐的五六家人搬迁安置到西王村,选贤带领部下1000多人,派军队驻扎于此。后来,西王村人说是骠骑将军把他们撵走了。康熙11年,营房建起来后,县令由林润芝担任。
300多年来,这批闽南将士开荒种田,储备军粮,虚心向当地人求教小麦、玉米、豆类等农作物种植技术,并将沿海一带的花草、红薯、棉花的培育种植技术传播于此,受到当地人称赞。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不断进行军事操练,满足国家的军事需要,还肩负着维护国家边防安全和地方治安的任务。闽营官兵在经过了国家免税期后, 他们的农业生产对地方赋税经济也作出了贡献。
这些闽南人大多集村而居,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成为远近闻名的“闽南一族”。在康熙帝执政的半个多世纪中,闽营将士驻守杏树坪以后,军纪严明,爱民如子,作战骁勇,所向披靡,功绩卓著,树立了不朽的功勋。从清初的康熙八年(1669年)至清末的宣统二年(1910年)受到了清政府的褒奖。嘉庆元年(1796年)河南府正堂(林显晋)奉诏,永免永安里差役,并竖立碑刻示诏。免费为他们提供耕牛、种子,还免了六年的租税;之后,只用交租,不用服徭役。不分官兵士卒,每人一律领垦50亩。
骠骑将军张梅的府邸由清政府接管,国家财政拨付资金建造,只有骠骑将军才有资格享受此待遇,其他平民百姓则不能。该建筑是洛宁现存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宅院,始建于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十一年(1672年)建成后,县令林润芝(康熙9年-11年)赠送匾额“骠骑将军府”。该将军府邸共分为三进院:南院为一进院,中院为二进院(还是原来),北院为三进院(绣楼),包括客厅、过厅、主院、侧院、主房、车院、祠堂、库房、马院、花园、水井等。其建筑格局为四方形,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整座院落气势恢宏,格调高雅。方正的院落,笔直的胡同,灰色的屋瓦,大小的门楼,结实的门墩儿…都诉说着一段历史,一段记忆。
院内一条窄窄的曲径,可以看见三进院里待嫁女子住的绣楼和女仆及贴身丫环的住处。绣楼分两层,绣槛绮窗,玉阶镂户,雕梁画栋,优雅别致,尽显古朴典雅。闺门女受封建礼教约束很严格。三步不出闺门,许久不下绣楼。在严格执行礼教规矩的同时,也给她们安排了花园来消愁解闷。听说西片宅院便是繁花似锦的西花园,是小姐们吟诗作画、鼓瑟抚琴的地方。内栽:“四时不谢之花,八节常青之草,”滴红垂绿,斗艳争奇。如今,历经百年沧桑的绣楼终于闲置下来。而她的荣辱兴衰和讲不完的故事,却永远在张营人中流传。
在雍正十二年(1735年)太子少保兵部尚书督察院左御史河东总督管,河南巡抚事兼提督衔节制各镇加一级,田文镜为张烨送匾额“克振儒风”。
道光年文林郎永宁知事李绳宗为张梅后人环州送匾额“垂欲后昆”。
赐进士出身,钦点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张莲舫为陈氏孺人送匾额“孟机欧获”。
这些碑刻和匾额均保存在张梅后人的家中,以启迪后人,爱国爱家,荣光永驻。
随后,他们又拜谒村东一公里处的张梅墓冢。”康熙四十一年(1703年)张梅病故于永安里张营村,享年77岁。其一生戎马生涯,百战沙场,为清朝初期,平定内患、巩固边防,立下赫赫战功。张梅将军坟墓。据《洛宁县志》上讲,洛宁县志张梅墓在樊村里,张营东岭。据说,八棵柏树把坟墓团团围住,1958年大炼钢铁时,那些柏树被青年突击队员们一夜之间全部伐倒,并送进小铁炉里烧掉了,此墓算是保留下来。张梅画像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烧掉。
考察组一行又赴景阳镇西山底村考察。该村闽营人至今也保留着一组清代建筑——骠骑将军张梅的府邸,进一步确认了文献记载洛宁有闽兵移民的历史真实性。
随着时光流逝,将军府邸还在述说着的辉煌过往。而关于骠骑将军的故事,也在一代一代人中口口相传。大院的主人还是骠骑将军的后代,将军子张月有三个孙子,老大支系:元甫、振杰、治周现住在该院。老二支系:汤沟、卢氏木桶沟这一支找不到;老三支系:景阳镇(原西山底乡)的张文淼、张燕超有工作,基于兄弟情谊,分给老大老二使用。
市著名民俗学家刘百灵建议,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应坚持保护和开发相结合,深入挖掘和整合特色文化资源,加强对客家文化活动的引导,进一步推进客家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世事茫茫浮云去,朝代更迭后人来。“闽营人”历史的复苏,刺激他们强烈的认祖归宗之愿望。“闽营人”这个古老的称谓,在盛世和平的当今,赋予了新的内涵,使中原大地与闽南祖地的宗族亲情进一步得到凸显。他们查族谱、考世系、通信函、强联系,情系祖地骨肉族亲,心向沿海秀美故园。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愿中原、闽南和台湾的血缘亲情,世代相传,千秋永系,携手同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供稿:张治周、张振杰 整理 雷冰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