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为人知的孙氏太极拳卍字手

一、卍字手的来历

民国17年(1928年)7月1日,江苏省国术馆正式成立,地点设在南京道署街江苏水陆公安管理处旧址。孙禄堂为教务主任。翌年 2月19日,迁至镇江办公,地点在新西门外阳彭山北五省会馆(引自《江苏省国术馆年刊·本馆大事记》第28页)。孙师结识了精通《易经》的镇江著名中医师陈健侯。春暖时节,孙师因痰中带血,请陈健侯诊治,服中药数月而愈。孙师心存感激,便对陈健侯进行全面考察,认为陈出身书礼之家,品行好,懂《易经》,悟性高,身体素质好,筋骨特好,又有武术基础,才决定把真传传给陈健侯。

 (音“万”) 字手是孙式太极拳三十六手特有的掌式,所谓卍字手,就是五个手指分别成平、直、横、环、钩形,像一个卍字。

至于孙禄堂的卍字手从何而来,说法不一。有人说,郝为真传给孙禄堂时就有卍字手,它是门内人的标志。还有人说,卍字手可能是峨嵋山上的高僧传给孙禄堂的,因为卍字手是佛家手法,而孙与峨嵋山上的高僧有往来。还有人说,浙江小开门拳种也有卍字手,它是从民间拳种移植过来的。我查过《武术书籍总汇》,所有出版过的武术书上面都没有谈到卍字手,可想卍字手传承的机密性,谓之“法门不入六耳”。  

二、卍字手的含义

从佛学的角度看,是古代的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通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腊等国家中都有出现,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等都使用。在西藏原始宗教中,卍字(g.yung drung)是“永恒不变"的象征,由于藏传佛教中使用的转经筒都是从左向右转,所以都写作“"。卍字是佛的三十二种大人相之一,称为吉祥海云相。“”仅是符号,而不是文字,它是表示吉祥无比,称为吉祥海云,又称吉祥喜旋。因此,在《大般若经》第三百八十一卷说:佛的手足及胸臆之前都有吉祥喜旋,以表佛的功德。卍字已经成了佛教的一种象征,用来表征佛的智慧与慈悲无限。旋回表示佛力的无限运作,向西方无限地延伸,无尽地展现,无休无止地救济十方无量的众生。所以有人分析说,卍字手是佛家的手法,不知是谁把它移植于武术套路中来。它不仅有强大的杀伤力与防身克敌作用,而且有很好的修身养性作用。有人指出,从修炼方面讲,卍字手类似佛家手印的作用。

三、卍字手的健身作用

从易学角度看,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就源于《易经》。卍字手的“平”为坎,属水;“直”为离,属火,一平一直表示“水火既济”。水火既济,肾气充足,则能百病消除,延年益寿。“横、环、钩”为圆,是一个太极。太极无法,动即是法,生命在于运动。

从医学角度看,中医理论认为,手上穴位特别丰富,有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这“六经”经过手掌,也就是说,经过这“六经”把手与五脏六腑联系了起来,手一动,五脏六腑也就动了起来,一动百动,全身都动,练手也就练了全身。持之以恒地练卍字手,可做到劲气内藏。内兄陈登临从中医的角度解释道:“所谓劲气内藏,是指体内生理功能得到强化,这就是强身祛病的功效。” (陈登临《孙禄堂授拳陈健侯侧记》,《武踪》第2期,1985年4月出版)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通过大脑指挥的。“欲健身先健心”,心就是大脑。练卍字手时强调“心到意到气到力到”,就是用大脑来指挥练卍字手,不能用拙力,而是用意念力,把手练成卍字形,大脑功能自然得到了加强,人的精气神就会旺盛起来,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也就大大增强,从而达到永葆青春的目的。

现代医学认为,人类双手能作复杂而灵巧的捏、握、抓、夹、提等动作,有极其精细的感觉。手的这些复杂功能与其解剖结构有密切关系,手上神经特别丰富,手部主要由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组成。手的结构精细复杂,具有许多功能,拇指对捏、握最重要。手掌,尤其是指腹区皮肤感觉最敏感。捏、握动作主要由正中神经支配,能进行精细活动的手内在肌由尺神经支配,伸腕、伸指由桡神经支配。手部活动以第三掌骨头为中心,屈指纵轴集中于手腕肘骨结节。掌指关节是手指运动的主要关节。手的掌面皮肤有较厚的角化层,皮下有较厚的脂肪垫,有许多垂直的纤维小梁,将皮肤与掌腱膜,腱鞘及指骨骨膜相连,使掌侧皮肤不易滑动,有利于捏、握动作。手上的肌腱有屈肌腱、伸肌腱,拇指有拇长伸肌及拇短伸肌,分别附着于远节指骨及近节指骨的基部。手内肌包括骨间肌、蚓状肌,及大、小鱼际肌。掌侧骨间肌使手指内收,背侧骨间肌使手指外展。骨间肌与蚓状肌协同能屈曲掌指关节,伸展指间关节。手部供血主要来自桡动脉、尺动脉及掌侧骨间动脉。手部的静脉分深浅两层。手掌的深静脉多与动脉伴行,回流至尺、桡静脉或手背静脉网。

练卍字手其实是一种全身运动,手动脚动,全身肌肉、关节都动起来,使气血流畅,从而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不仅使手、腰、腿、脚都得到锻炼,而且对筋骨、肌腱、心肌、血液循环也进行了锻炼。又因为练卍字手要结合呼吸,类似气功,起着调身(姿势)、调息(呼吸)、调心(神经)的自我锻炼作用。

四、卍字手的技击作用

孙禄堂曾对陈健侯说过:“太极拳有卍字手,犹枪膛内有来复线,引弦上有箭,持恒渐进,必然劲气内藏,运之发之,锐不可当。”(陈登临《孙禄堂授拳陈健侯侧记》)师祖的话非常深刻,不是一般人能体会到的。

岳父陈健侯在授我卍字手时,对我说:“卍字手中包含八个卦限。卍字手互为直角的拇食中三指,就是空间直角坐标系的三个坐标轴。三个坐标轴形成三个平面,三个平面将空间切割成八个卦限。这好比将一块豆腐平放分三刀切,第一刀水平切开,第二刀垂直切开,第三刀与第二刀垂直相交再垂直切开,这样一块豆腐便被三刀切成八小块,每小块代表一个卦限,就是八个卦限:乾、坤、震、艮、离、坎、兑、巽。这八个卦,变化无穷。”

陈健侯的大弟子张祚玉曾说过:“会拳与不会拳的,会拳的是活手;有卍字手的与没有卍字手的,有卍字手的为活手。”何谓“活手”?张祚玉的高足陈九皋的理解是:卦限的作用在于确定运动物体的坐标,从而随时随地依据坐标的变化而变化,具有随机性。相互垂直的三指所构成的三个平面,就像房间里的地面和两个相互垂直的墙面,构成三个坐标面,组成一个卦限,通常称第一卦限。物体虽然在房间里作复杂的曲线运动,但其运动的瞬时速度和方向,都能从其在坐标面上的投影或与坐标面相接触而得到反映。旋转着的卍字手,能及时捕捉活动目标,置于卦限之内,这就是接手;然后,根据其运动方向,借其力凝而发之,这就是发手。当卍字手沾粘对方后,随彼力而化,化手灵活;借彼力而发,发手犀利。在揉手时,卍字手相互垂直的拇食中三指,形成了六个自由度——三个沿三指线的移动和三个绕三指线的转动。一旦手指敏感触觉对方来力,立即随对方手法的变化而迅速变化,以一定的方向部位,化解并借用来力,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车轮手和懒扎衣手之所以称为手中之王,正因为其手型都是卍字手,要领都符合“平、直、圆”,发手都是化劲,即所谓“化了就进”。进的手法多为掌进、指进、肘进、捶进。进的方向部位,或为进正门,或为进旁门,或为正门旁门一起进,具体要根据对方重心及力的方向随机应变。

陈健侯的学生周生洪(武术名家、2006年国际内家拳武术比赛形象大使、国际内家拳比赛冠军)这样讲过:

“卍字手很难学,这是事实。世上的好东西哪一样不是难学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吃得苦中苦,才能有真功夫。我的体会,卍字手在推手与散打时起很大作用。例如,在推手时,会卍字手的人,用食指与中指就把对方手腕切住了,对方无法反抗,一捋就可把对方发出去。而不会卍字手的,要用五个手指抓住对方的手腕捋,速度慢,而且对方可以反抗。”

我的肤浅体会是,练卍字手首先是练手指的力量,一举手就能力贯指端,像钢针一样,可以用于点穴。练卍字手不久,手上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气感。其次是练手腕的八块骨头的灵活性。练成卍字手的手腕的灵活性是无与伦比的,拳家都知道,锁腕是擒拿常用的手法,练成了卍字手,就不易被人锁住,反而能锁住对方的手腕。再次,练习手掌触觉的敏感度,提高“听劲”能力。据说,卍字手上乘的高手,他手背上的汗毛根根竖起,像雷达一样,能及时捕捉对方的信息。复次,练卍字手也是练内劲的一种有效功法。练卍字手,初则“绳绑索绑”,明劲刚劲,久而久之,则“圆球弹簧”,劲气内藏。要用意念把手掌拉成90度的立掌,意念力就能产生,久而久之,内劲自生。行家都知道,看一个人学没学过拳,有没有内劲,只要看他的手腕外侧(靠近椭圆关节)有没有隆起的一块筋。筋隆得越高,其内劲越大。拳家云:“筋脉长一分,力长千斤。”而凡苦练过卍字手的人,手腕处都有一块隆起的筋。最后,卍字手在使用上,变化无穷。卍字手有平、直、横、圆、交五种基本形式,在用法上有左旋、右旋、上旋、下旋、内旋、外旋等,处处强调螺旋劲(与陈式太极拳中的“缠丝劲”不同)。我岳父陈健侯曾对我说:“你看螺丝钉,多厉害,不管多坚硬的东西都能钻进去。”转动起来,像一个法轮,使对方感到处处是手,防不胜防。

由此可见,卍字手作为一种掌法,是有独特的技击作用的。俗话说,拧挨十拳,不挨一掌;宁挨十掌,不挨一指。孙禄堂、陈健侯等先师的卍字手都是与气功相结合的,手指所指,往往点中对方的穴位,所以对方往往难于招架。陈健侯在1936年曾用含有卍字手的“懒扎衣”( 称为王手),把江边码头大恶霸齐德厚跌之丈外,陈健侯的大弟子张祚玉也以卍字手闻名沪宁线上。

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练卍字手只是一种基本功。如果单练卍字手,只能起健身作用。而要用于技击还必须练套路、推手、散手,在实战中学会卍字手的运用。卍字手在实战中的运用是千变万化的,绝不是笔墨所能形容的。这也不是笔者能力所及的。

五、卍字手的练法

岳父大人陈健侯于1963年亲手传授我卍字手。卍字手的练法,大致是这样的:

脚成丁八步,两手并胸前,手心朝上,两肘紧靠乳头,沉肘裹肩,含胸拔背,塌腰,下肢微蹲;同时,两手相对,成下卍字形(又称阴卍字手):大拇指朝前平指,食指挺直下垂,中指平横向内,与食指成直角,无名指微环,小指微钩。这样五指成平、直、横、环、钩形,好如“”字(如图2)成下卍字手,这是第一步。然后身下蹲,左右两卍字手同时向下划弧形,此时两肩不能散开,而仍要沉肘裹肩,含胸拔背。两手再翻转向上举,两食指朝天,高度与目齐,两手背要紧贴,手心向外两侧,五指仍成平、直、横、环、钩形,这动作叫“朝天一支香”,也就是上卍字手(阳卍字手,如图3),这是第二步。第三步是,两手向内翻转,由胸前推出(此动作为圆卍字手),两手成竖掌(立掌),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像太极。竖掌与小手臂要成直角(如图4)。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周转不停地练习,次数视自己的体力而定。练习要配合呼吸,卍字手向里向上时要吸气,向外向下时要呼气。

要领:在练习卍字手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做到虚领顶劲,舌顶上腭,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气沉丹田,谷道上提。处处要做到平、直、圆。

注意点:练卍字手的劲路是力起于脚,发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而手指,完整一气。所以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不要用拙力,不能逆劲路而行,以免手腕受伤。手腕上可以涂一些松节油或活络油。据笔者所知,筋骨特好的,个把月即能练成,筋骨一般的要一年左右才能练成。筋骨稍差的,只能练到七成。年纪太大的不宜练。

笔者不厌其烦地作如此详尽的说明,而读者可能还如在迷雾中,不知如何练。历代师承,强调真传太极拳要口授身传是有原因的,因为书面文字很难表达清楚。

父师教导我,练卍字手首先要有“慈、孝、敬”的德行,“坚、贞、恒”的毅力,还要有“平、直、圆”的方法。卍字手不合格,是不教套路的。他的再传弟子孔小安(镇江市武协副主席)曾对我说过:“我练卍字手也练了一年多,练得手都不能拿筷子,可想多苦啊! ”本人由于筋骨不够,练了近一年,还只到七成,所以,他未能亲授三十六手套路予我,直到2005年,我才向孔小安学习套路。现在我每天练四遍,体质明显增强。由于年龄关系,我学三十六手,只是为了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道本无法,动则是法”。三十六手太极拳与摔打、擒拿合而为一,“抓脉、分筋、闭气、点穴”等技法无不融为一体。可惜现在这种真传真正能继承下来的已不多见了。同时,我对卍字手只懂个皮毛,仅以此文抛砖引玉,以期大方之指,使卍字手功法能公之于众,发扬光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