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辅导作业崩溃反被萌娃安慰:孩子学完就忘是因为你不懂这规律

(一)“爸爸,你别吼我了……”

在网上看到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视频,爸爸辅导儿子作业差点崩溃,关键时刻,儿子却反过来安慰爸爸!其画风令人哭笑不得,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孩子满满的求生欲。

视频中,在无数遍教过孩子9的拆分后,这位爸爸的嗓音明显提高,孩子颤颤巍巍回答出“9可以分成3和6”,爸爸一个追问:“9还可以分成6和几?”孩子顿时卡壳了。

瞬间静默,当爸的正要怒火中烧,孩子却仰头努力挤出微笑安慰爸爸:“没事,爸爸给你鼓掌!”说着,孩子带着一脸哭腔,伸出双手使劲拍了起来。一边鼓掌一边拿眼偷偷窥觑父亲的脸色。

看到老爸还没有“雷声轰鸣”,孩子一边怯怯地写字,一边低低哀求:“别吼我了……”得到父亲“不吼”的保证后,孩子更是进一步给做爸的吃了一颗定心丸:“宝贝会写,宝贝会写!”一写完,孩子当即又抡起两个小手使劲拍,一边“哇”地发出完美的赞叹。

这一番鬼马操作,令当父亲的哭笑不得,原本积郁的一腔怒火,竟也找不到可以发泄的出口。

视频被播出后,引起了众多网友的热议,评论区留下满满夸奖:这孩子的情商真高!

也有网友戏谑,孩子高情商的背后,那可都是满屏的求生欲!

这年头,做爹妈的不容易,做孩子的也不容易!

(二)从遗忘规律反推出8个“黄金记忆时间”

“不做作业,母(父)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在当下学龄儿童家庭中,这句话或许是最贴切的亲子关系描述。

深陷辅导孩子写作业苦海里的家长们一个比一个迫切,拟出条条“送女婿送女儿”文案,条件只有一个,先把孩子的作业管了去吧!更有甚者得出一条致命结论:论自sha的最快捷途径,莫过于陪孩子写作业!

从幼儿园步入小学,孩子为什么一夜之间从“天使”化身成为“恶魔”?

无数学龄儿童家长怎么都想不明白,为什么差距会这么大呢?就像视频中的这位父亲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一样:孩子本应该快快乐乐地玩,不干自己不想干的事情!可是没办法啊,学习就是一件严谨的事情,不得不逼着孩子去学。

纵观孩子的学习生涯,最痛苦莫过于一年级。我曾经在执教一年级的时候,也接触过不少被孩子学习逼得濒临崩溃的家长,比如学语文的拼音,比如学数学的数字拆分,家长诉苦又抱怨:“老师,真不知教了他多少遍,今天教明天忘,孩子就是不会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甚至有家长怀疑自家孩子的智商有问题。

那些在家长眼里看似简单的知识,要灌输进孩子脑中为什么那么难?不要只顾着怪孩子,其实我们应该理解孩子。

带着幼儿痕迹迈入童年的一年级孩子,他们心理依然处在自由自在玩耍的状态里,他们对待事情的思维也没有完全脱离幼儿期的范围。比如看到会动的东西,他们会理所当然认为那是和自己一样的活物,有感觉会思考。

正因为孩子的思维非常形象具体、又善于机械记忆,由此导致他们在学知识的时候不去考虑内在含义而死记硬背,没有理解的知识,又怎么能够被变着花样来拷问呢?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人们在学习中遗忘遵循“先快后慢”的规律,即在学习的最初阶段遗忘很快,如果24小时不及时复习,学习内容就会遗忘66%,只剩下原来的34%,从第二天开始,随着时间推移,遗忘则逐渐缓慢。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的约束,还受学习内容的多少、有无意义、学习程度等其他因素制约。

作为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他们不仅在心性上没有完全接纳学习生活,善于机械记忆的思维导致遗忘率特别高,并且从现有的教材安排来看,孩子每天要接纳新知识的学习量特别大,游玩的时间被剥夺,不仅孩子主观上排斥学习,时间上也是很紧张。

如果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后,无法做到及时复习,那么今天学了,明天忘了,就会成为普遍现象。

那么如何提高孩子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让孩子能够扎实掌握知识呢?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学习后的20分、1小时、24小时是遗忘速度最快的几个时间段,分别遗忘42%、56%和66%;2~31一天遗忘率则稳定在72%~79%之间。

由此,我们则可以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去得出,孩子学习新内容后复习的黄金时间段分别为5分钟、30分钟、12小时、1天、2天、4天、7天、15天。

也就是说,孩子在学习新知识之后,最好在24小时内复习,最晚不要超过2天,这样就能够帮助孩子稍加复习就能恢复记忆,对知识做到及时巩固。反之,超过了这个时间段,记忆材料就会被遗忘72%以上,孩子复习起来事倍功半,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当然,除了在2天内抓住黄金复习时间进行知识巩固,家长们也要引导孩子对学习的新内容在半个月内经常复习来强化记忆,这样才能很好地巩固所学内容。

(三)利用“过度学习效应”,助力孩子打下扎实基础

研究发现,有意义、能理解的内容不容易遗忘。因此,家长在帮助孩子复习的时候,不仅要有“量”的输入,更要有“质”的引导,在让孩子记忆学习内容之前,最好先帮助他们理解所学内容,把知识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一首儿歌,用形象思维的方式,更能达到让孩子记忆深刻的目的。

就像卖油翁中的老头儿,置一枚方孔铜钱在葫芦口上,就能轻而易举把一瓢油稳稳灌进葫芦瓶中,并且铜钱上都不会沾上一滴油星子。

学习也一样,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实践出真知”是不二道理。也许孩子在一开始学习节奏很慢,学习效果不好,但再难的事,只要我们不断反复进行练习,日久天长,必会成功。

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也不是个出众的孩子,别人一天能学习完的知识,他一定要学好几天。但他并不因此而气馁,速度再慢,他都坚持要把每个问题弄得一清二楚,把该记住的东西全部记下来为止。

凭着这一份“韧劲”,一段时间后,华罗庚的在学习上逆转,别人几天才能学完的东西,他却用一天就能学完了,而且比别人掌握得更好。而这,这就是学习上的“过度效应”。

那么落实到孩子的学习中可以怎么做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孩子背一篇课文,一次就能够全文背出,那么此时的学习程度为100%;但如果孩子能够在全文背出的基础上,再多花半小时时间背诵,则意味着在100%的学习程度上又进行了重复学习,这就被称为“过度学习”。

研究表明,过度学习可以使识记材料保持得更好;过度学习的程度不同,其材料的保持量也不一样。

德国心理学家就曾做过一个学习程度与记忆保持量的实验。被试者要求识记12个名词,学习程度分别为100%、150%、200%。经过1、2、4、7、14及28天后,再要求重新学习,结果发现学习程度200%的被试者保持量最高。

当然,任何事都有“度”的把握,“过度学习”并非“超过限度”学习,过度学习也并非越多越好,做到适可而止就好。研究表明,学习效率最高的学习程度为150%。

学习任重而道远,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让孩子走得更远。临近期末,家长们也不妨可以让孩子适度“过度学习”,让孩子掌握的知识更巩固!

 80后小妈,育男宝一枚,自称诺妈。

世界很大,理想很小,读书、写作、遛娃,

笑看窗外事,静写心中文。

诺妈微信:muqing79734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