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后裔姓氏(2)
说明一下以下为炎帝后裔部分姓氏其中改为红色字体的部分可能都是直接出自姜太公之后。
桓 (huan) 出自姜姓,起源山东,祖宗姜太公。《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代齐襄公之弟公子小白,曾出奔莒国,襄公被杀后,小白回到齐国继承君位,任用管仲进行改革,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死后谥号为“桓”即齐桓公,其支庶子孙乃以谥为氏,称桓氏。《后汉书·桓荣传》注引《东观汉纪》云:“桓氏,齐桓公后也。桓公作伯,支庶用其谥立族命氏。汉代有桓鸾,字始春,少立操行,桓帝时为辽东令;三国时魏有文学家大司农桓范。唐代有宰相桓彦范。
景 (jing) 出自姜姓,祖宗景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敬王时,齐国君主许臼去世,谥号为“景”史称齐景公。其支庶子孙以谥号“景”为氏。战国时楚有文学家景差;将军景翠、景阳。东汉有侍御史景毅,经学家景鸾。宋代有景泰。明代有御史大夫景清。
柴 (chai) 出自姜姓,起源山东,祖宗高柴。《元和姓纂》记载:“齐文公子高后,高孙系以父字为氏,十氏孙高柴,仲尼弟子,孙举,又以王父名为柴氏。汉有棘蒲侯柴武,柴文,晋末为平阳太守。” 西汉有棘蒲侯柴武,曾斩韩信于参合。唐代有霍国公柴绍。五代时吴国有德胜军节度使柴再用。宋代有枢密副使柴禹锡。明代有开国功臣、指挥副使柴虎,学者柴景松。清代有画家柴本勤。
聂 (nie) 起源河北,祖宗姜太公。《元和姓纂》记载:“卫大夫食采于聂,因以为氏。”又汉代学者史游在其《姓氏急就篇》的姓字注也指出:“聂本地名,因以为氏。”我国的聂氏家族最初出现于卫国,以地为氏,迄今大约3000年的历史。但追究其姓源,则系出于姜姓,望出河东。齐丁公封支子于聂城,为齐附庸,后以国为氏,于亡国后迁至卫。卫国本是姜太公的子孙所建,因而他们的老祖宗应是姜子牙。望族居河东郡(今山西夏县北)。战国时韩国有侠客聂政。三国吴有丹阳太守聂友。唐代末有诗人聂夷中,。宋代有临州人聂昌;新安人有翰林院侍读学士聂冠卿。清代衡阳人有聂缉规,为曾国藩之婿,历官江苏巡抚;长山人聂际茂,通五书,尤工篆刻,官至京师。
查 (zha)起源齐郡,系承姜氏。《万姓统谱》记载:“望出齐郡,五代时南唐有查文徽,文徽孙道如,徙家海陵,至今查氏为望族。”查氏发祥于山东地区。春秋时,楚国大夫封邑在查,其后代子孙称查氏。在距今1000年以前的五代南唐以后,在今江苏的泰县一带,繁衍成当时的名门望族。望族居海陵郡(今江苏泰县)。五代时南唐有工部尚书查文徽。宋代有殿中侍御史查元方、龙图阁侍制查道。元代临川人有名士查居广。明代有史学家查伊璜。清代有海陵人查慎行,诗人、文学家。
庆 (qing) 出自姜姓,《元和姓纂》云:庆氏,桓公之子,无亏之后,无亏生庆克,亦谓之庆父,以字为氏。
焦 (jiao)出自姜姓,起源焦城,祖宗神农。《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今陕州东北百步焦城是也。古传曰:虞、焦、滑,皆姬姓也,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华阳国志》记载:“南中夷四姓有焦氏,另为一派。”《百家姓考略》载:“系出神农氏。周武王封神农氏之后于焦,今陕州东北白步焦城是也,子孙以国为氏。汉有焦先。”焦氏的得姓早在周朝之时,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华夏古老姓氏之一,也是南夷的大姓之一。汉代梁有经学家焦延寿。三国魏时河东人有学士焦先、西秦有太子司直焦楷、南齐有游击将军焦度。隋代有道士焦子顺。宋代有画家焦锡、太常少卿焦炳炎、左神武大将军焦守节。
梁丘 (liang qiu) 出自姜姓,起源山东,祖宗梁丘据。《尚友录》上记载:“齐大夫食采梁丘,因以为氏。”梁丘是春秋时代鲁国的一个邑名,位于今山东省武县东北的梁丘山之南。《春秋》上有“宋公,其后遇于梁丘。”据考证,这位齐侯便是梁丘据。他在遇梁丘山后,便居住下来,其后氏子孙以梁丘为姓,称梁丘氏。望族居冯翊郡(今山西夏县)。望 (wang)《古今姓氏书辩证》引《风俗通》云:“齐太公望之后。”《史记》:齐太公见文王曰:'吾太公望子久矣。因号太公望,后氏焉。’
戎 (rong)出自姜姓,起源江陵,祖宗宋微子。戎氏的始祖,根据《潜夫论》以及《姓氏考略》等有关书籍记载:“戎,宋微子之后。”周朝初年的宋微子,最初繁衍于湖北的江陵。《尚友录》记载:“齐人戎夷之后。”望族居江陵郡(今湖北江陵县)。春秋时有戎律。西汉出有将领戎赐。唐代有诗人、曾任辰楚两州刺史戎星。明代有戎洵。
郦 (li)出自姜姓,起源新蔡,祖宗郦商。郦氏是古代的姓氏,他们在中华民族所发祥的中原地区。“郦”原来是古时候的一个地名,指的就是现在河南省内乡县东北的地方。这个地方,于距今4000多年以前,有君临天下的夏禹封赐给黄帝的一支后裔,于是,以后就“以地为氏”而出现了郦氏。《元和姓纂》一书记载的十分清楚:“黄帝之后,子孙食采于郦,因氏焉。史记郦商,高阳人也。望出新蔡。”由此可见,我国的郦氏家族,不但是黄帝的子孙,而且由来已久,是一个古老的家族。望族居新蔡郡(今河南固始县东)。秦汉之际陈留京阳人有策士郦食其。西汉有丞相郦商。东汉有诗人郦炎。北魏时有水文地理学家郦道元。金代时临章人有文学家郦权。元代有燕城天宝宫道士郦希诚。清代诸暨人有诗人、画家郦滋德。
畅 (chang)《古今姓氏辩证》引《风俗通》出自姜姓。齐后有畅惠明。唐代有诗人畅当及畅整。
谷 (gu) 出自姜姓,系出夹谷氏。《百家姓考略》记载:“齐公子齐尾孙,封于夹谷,后姓谷氏。汉有谷永,又有谷那,复姓也。”汉代有卫司马谷吉;北地太守、大司农谷永。三国时吴国有都亭侯谷利。晋代有学者谷俭。南北朝后魏有仪曹尚书谷浑。唐代有左金吾卫大将军谷崇义。明代有阳城知县谷景通。
浦 (pu) 出自姜姓,起源山东,祖宗姜尚。《姓氏考略》记载:“太公之后有浦氏,见卢若虚刻石记。”他们为什麽以浦为姓,很可能跟流经浙江省境内的浦江有关系。有些人认为大致在秦汉之际,有一支姜太公的子孙,自山东的老家逐渐向南方播迁,后来渡过了长江,在富饶的江、浙地区定居下来,而定居于浙江省内浦江沿岸的人,就以浦江的“浦”字为氏了,从此也就出现了浦姓。望族居京兆郡(今陕西西安东)。三国时魏有浦仁裕。明代有建宁知府浦镛,以清勤节俭为治。清代有学者、苏州府教授浦起龙。
移 (yi) 《风俗通》云:“齐公子雍,食采于移,其后氏焉。”
麻 (ma) 出自姜姓,麻姓起源湖北,祖宗麻婴。根据历代学者的考证,麻氏最早是来自春秋时代的齐国和楚国。《风俗通》上说:“齐大夫麻婴之后。”《姓考》上说:“楚大夫食采于麻,即今麻城,因氏,望出上谷。”望族居上谷郡(今河北保定、宣化一带)。汉代有曾注汉书的学者麻达。十六国时后赵有麻秋。明代天启年间有名臣麻禧。
孝 (xiao) 《元和姓纂》载:“孝氏,齐孝公支孙,以谥为氏。”
懿 (yi) 《通志·氏族略四》与《路史·国名纪七》并引《风俗通》云:懿氏,本齐懿公之后。杜预曰:“戚城西五十里有懿城,因姓以名城。” 灵 《广韵》引《风俗通》云:灵氏。齐桓公之后。
灵晏 (yan)出自姜姓,起源齐国,祖宗晏安。《元和姓纂》一书记述他们的源流说:“左传,晏子名弱,齐公族也,生婴,字平仲,晏父戎,晏公厘并其族,汉有司隶校尉晏将。”《姓氏考略》上说:“世本,陆终第五子晏安,唐尧臣有晏龙,见山海经,当为晏氏所自出,望楚齐国。”望族居齐郡(今山东临淄县)。春秋时齐有大夫、贤臣晏婴。南燕时有尚书郎晏谟。北宋有大臣、宰相、词人晏殊。明代有诗人晏铎。清代乾隆时有湖北巡抚晏斯盛。
平 (ping) 出自姜姓,起源和内,祖宗晏婴。《姓氏考略》记述:“齐相晏平仲之后,望出河内,燕郡。”晏平仲即晏婴,字仲,死后被谥为平。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上才称他为晏平仲,后人“以谥为氏”。西汉有平当,字子思,平陵人,是当时明经博士。唐代有名臣、河南观察使平昌。宋代有平居海。明代永乐年间有学者平思忠。清代有书法家、贵州知府平翰。
檀 (tan) 《通志·氏族略三》引《风俗通》云:“檀氏,齐公族有食 丘檀城,因以为氏。”
闾 (lv) 《古今姓氏书辩证》谓:齐大夫闾立婴之后,或单姓闾氏。周官闾师之后也为闾氏。楚平王启字子闾,其后也为闾氏,三氏来源不同。
即 (ji)《元和姓纂》引《风俗通》云:“即氏,其先食采即墨,因以为氏。
棠 (tang) 出自姜姓。齐桓公之后,有邑于棠者,其后因以棠为氏。
竹 (zhu)出自姜姓。炎帝后裔。为商周之际孤竹国君,其后以国为氏。据《姓苑》所载,至汉代枞阳竹晏改为竺氏,称竺晏。
淳于 (chun yu)出自姜姓。起源安丘,祖宗淳于公。《古今姓氏书辩证》上说:“淳于公子孙,以国为氏,康贞观所定七姓,一曰淳于,至宪宗避御名,改为于氏。《尚友录》记载:“淳于,春秋时,小国也,子孙以国为氏”《水经注》上记载:“淳于县故夏时斟灌国,周武王以封淳于公,号淳于国。” 西汉有著名医学家淳于章,其女淳于缇萦,在其父为人所告下狱后,她上书文帝请做官婢,以赎父刑,文帝感动,下令废除其父刑罚。元城人有定陵候淳于长。东汉有待中淳于恭。唐代有燕国公淳于朗。
东郭 (dong guo) 出自姜姓,起源于山东,祖宗齐恒公《姓谱》上记载:“出自姜姓,齐公族大夫居东郭、西郭、北郭者,以地为氏。”由此看来,春秋时期,齐恒公曾居住在东郭(东门外城)其子孙便“以其居住地名”东郭为姓,而称东郭氏。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有东郭偃;齐国有东郭书;处士东郭垂。战国时魏有高士东郭顺子。西汉有隐士东郭先生。东汉太始人有道术家东郭延年。
太公 (tai gong) 姜太公氏因姜太公之号为氏。《广韵》云:“太公氏,有太公叔颖。”“《庄子》有太公任,太公调。”
将具 (jiang ju) 《通志·氏族略四》云:“将具氏,齐太公子将具之后。”
丁若 (ding ruo)《风俗通》云:“齐丁公子懿伯,食采于若,因以为氏。”
乐利 (yue li) 《元和姓纂》去:“乐利氏,齐胡公支子乐利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