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升格一对一(三):议论文之前后照应

老师讲的写作要领,是不是早已随风而逝?背下的作文范文,是不是仍没理出思路?高考在即,是不是更加愁眉不展?
好吧,光说不练假把式,咱们就练起来,不是普通的练笔,而是一对一地提升,作文升格,从师生对话开始。

高考作文升格一对一(三):
前后要照应,脉络须清晰
议论文以理服人,具有强大的逻辑性,那么,如何使议论文脉络清晰、逻辑合理呢?其实全在“照应”二字。
内容上需要严格照应。具体表现在:观点应与材料的要求相照应,分论点应与总论点相照应,分论点之间应相互照应,论据应与论点相照应,分析应与论据相照应等。
结构上也需要尽量照应。结尾应与开头相照应,过渡应与上下文相照应,后文应与前文的铺垫相照应,外在结构应与行文思路相照应,主体段内部也应前后照应等。
前后照应,处处照应,方能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浑然一体。
这次的一对一作文升格,咱们就从议论文前后照应的角度切入。

人类历史上,批判产生了巨大的能量。正是哥白尼对“地心说”的批判,才揭开了我们所处星球的真相;正是费尔巴哈对唯心论的批判,才驱散了人们认识上的迷雾。
不仅如此,哥白尼构建了“日心说”,勾画出太阳系运行的真实图景,为近代天文学铺平了道路;费尔巴哈贡献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为马克思主义登场扫除了障碍。
而在世界的东方,毛泽东在新中国诞生前夕庄严宣称:“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 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断世界。”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全面理解材料,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 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从立意上讲,谈“批判与建设”为最佳角度,侧重二者的关系,回归到了关系型作文。“批判”即毛泽东所说的“破坏”,是“破”;“建设”是“建构”,是“立”。先破后立,破中有立,为二者的关系。也可以抓住一点,兼及其余:以“批判”为主,兼及“建设”;或以“建设”为主,兼及“批判”。
下面,我们采用比较点评的方式,结合郑州七中高三(1)班冯浩宇同学的作文,来进行升格赏析。

原题:批判去伪,创新存真 改后:批判去伪,建设存真 (原题中的“创新”一词不合题意,审题偏颇;改后的标题,突出了两个关键词,与材料内容相照应。) 原稿:①批判是石,敲出创新之火;创新是火,照亮人类前行的路......批判帮助我们离开故居里巷,创新让人类迎来新时代的广厦!哥白尼批判“地心说”,创新构建“日心说”;费尔巴哈批判唯心论,创新贡献唯物主义思想武器。批判与创新结合,批判去伪,创新存真,人类才能迈入新的纪元!
改后:①批判是石,敲出建设之火;建设是火,照亮人类前行的路......哥白尼批判“地心说”,构建“日心说”;费尔巴哈批判唯心论,贡献唯物主义思想武器。批判与建设结合,批判去伪,建设存真,人类才能迈入新的纪元!
(修改稿主要是将原稿中的“创新”改成了“建设”一词,照应材料和改后的标题,另外,加入了对材料的分析,进一步深入照应材料,亮出观点。)
原稿:②批判去伪,批判是前进的通行证。
改后:②批判去伪,批判是前行的通行证。
(分论点一。本段没有改动,是从批判的角度来概括其作用,照应标题中的第一句。)
原稿:③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历览前贤,君不见,王阳明批判朱熹“格物致知”理论,开创驰名中外的阳明心学;君不见,哥白尼批判教会坚持的“地心说”,被送上死刑台......揆诸当下,君不见袁隆平批判世界公认“水稻不能杂交”的金科玉律,朱自清批判先人“推敲”之辩......每次批判,都能推动文学界、科学界甚至全社会的进步。如果没有批判精神,生活将多么单调无趣。“不要让自己的思想成为别人的跑马场”,每个人都是自己思想的掌舵者,发扬批判精神,驱散迷雾于稠人之间,为世界散开不一样的画卷!
(引言后缺少针对性的分析,导致前后不够连贯;王阳明的事例分析还好,基本照应了分论点,但“哥白尼被送上断头台”就有些莫名了,已然偏离了分论点的方向;袁隆平、朱自清的事例更是草率,批判的作用没有提及,或者说太过笼统,有拼凑事例的嫌疑;事例后的分析较长,但与分论点缺少照应,比如分论点中的“通行证”呢?段尾怎么成了“画卷”呢?)
改后:③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勇于质疑,敢于批判,方能去除伪学,顺利前行。君不见,王阳明批判朱熹“格物致知”理论,开创驰名中外的阳明心学;君不见袁隆平批判世界公认“水稻不能杂交”的金科玉律,培养出新型水稻;顾方舟批判传统注射疫苗,发明糖丸疫苗......如果没有批判精神,人们将禁锢于臆断和成见的囹圄,如何能推动学界甚至全社会的进步?如果没有批判精神,生活将会是多么单调无趣。“不要让自己的思想成为别人的跑马场”,每个人都是自己思想的掌舵者,带着批判的通行证,驱散伪饰的迷雾于稠人之间,为世界展开不一样的画卷!
(改后的文段思路与原稿是一致的,但却能感到逻辑性明显增强了,那是什么原因呢?仔细品读就会发现,不同的主要是分析句:引言后加入了分析,且分析时落在了分论点“批判去伪”,这样的分析起到了一个内容过渡的作用,既照应了前面的引文,又引出了下文的系列素材;与原稿比,加入了顾方舟的事例,且每个事例论述时都照应了分论点即批判的作用“去伪出新”;事例后的分析在沿用原句的基础上,较为灵活地融入了“批判的通行证”、“驱散伪饰”等词,很好地照应了分论点;段尾用了比喻论证,不仅使分论点中的喻体“通行证”有了落实,更使本段顿然生辉!)
原稿:④创新存真,创新是前进的明信片。
改后:④建设存真,建设是前行的目的地。
(分论点二。改后的分论点,“创新”改为“建设”,照应了改后的标题;“明信片”改为“目的地”,很好地照应了第一个分论点中的“通行证”,构成层进关系。)
原稿:⑤《尚书》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成功的催化剂。为什么人类短短几千年,就从石器时代迈入信息时代?为什么我们可以在夜晚开能学习,在千里之外与朋友聊天?正是创新的功劳。从四大发明到蒸汽机、发电机,再到今天天马行空的“黑科技”,不得不说,创新是进步的勋章。与其像斥鴳一样在蓬蒿之间低吟浅唱、安于一隅,不如像海燕在波涛翻涌、险象迭生的大海上高傲地绽放出创新的蓓蕾!“历史只会眷顾创新者,不会等待畏难者。”以创新的姿态迎接未知的挑战,哥白尼、费尔巴哈如此,我们也亦然!
(粗体字基本都是分析句,这些分析性短语均未照应改前的分论点“创新存真,创新是前进的明信片”,尤其是“存真”“明信片”等词均未落实,非常遗憾。中间有比喻句“海燕在大海上绽放蓓蕾”,本体喻体不搭。)
改后:⑤《尚书》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建设是成功的催化剂。为什么人类短短几千年,就从石器时代迈入信息时代?为什么我们的高铁日行千里,航天技术稳步提升,桥梁建设领先世界,移动支付全球扬名?正是在建设中存真求实的结果。从良渚古城到雄安新区,再到即将建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不得不说,正是在建设中存真求实才有了社会的进步。与其像斥鴳一样在蓬蒿之间低吟浅唱、安于一隅,不如像海燕在波涛翻涌、险象迭生的大海上高傲地蹁跹出建设的姿态!“历史只会眷顾建设者,不会等待畏难者。”踏真理之路,到达建设的目的地,哥白尼、费尔巴哈如此,我们也亦然!
(改后的分析句与分论点明显照应,但仍不太足,比如对于如何“存真求实”,可以展开一点分析,会更有说服力。本段加入了不少事例,虽然事例的概括性较强,却仍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原稿:⑥批判与创新是前进的双翼。
改后:⑥《周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一“变”一“通”,正是批判与建设。没有建设的批判是遗憾的,没有批判的建设是徒劳的。而毛主席“破坏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则是批判与建设的完美有机结合。新冠肆虐,我们批判华南海鲜市场运营不规,批判原湖北官员不作为,创建中央赴鄂指导小组,建设“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九万里风鹏正举”,带着批判的通行证,走向建设的目的地,向哥白尼、费尔巴哈和毛主席学习。由此观之,批判与创新是前行的双翼!
(改后的段落,变长了很多,大胆取舍:放弃了原来的第三个分论点,直接对“批判”与“建设”进行辩证分析,有了思辨色彩,然后联系当下,进一步分析了二者的关系,照应两个分论点,段末又提及材料,一句话明确点出二者的关系,前后照应。)
原稿:⑦《周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一“变”一“通”,正是批判与创新。没有创新的批判是遗憾的,没有批判的创新是徒劳的。而毛主席“破坏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则是批判与创新的完美有机结合。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九万里风鹏正举”,更应当研批判之精神,承创新之思想,向哥白尼、费尔巴哈和毛主席学习。由此观之,批判与创新是前进的双翼!
改后:⑦一个懂得批判的人,以一士之谔谔去除伪饰;一个懂得建设的人,定将真理留存人间!让我们谓曰:“批判去伪,建设存真!”
(改后的结尾,简短有力,照应标题。)
总评:
升格后的作文处处照应,逻辑合理,上下文联系更加紧密,分析时针对性强了很多,素材也丰富了很多,较为务实。如果原稿打43分的话,升格之后可以给53分。
尾声 追梦赤子心 鹿晗 - 追梦赤子心
关于理想我从来没选择放弃
即使在灰头土脸的日子里
也许我没有天分
但我有梦的天真
我将会去证明用我的一生
也许我手比较笨
但我愿不停探寻
付出所有的青春不留遗憾
……
只要一息尚存请握紧双拳
在天色破晓之前
我们要更加勇敢
等待日出时最耀眼的瞬间
……
继续跑 带着赤子的骄傲
生命的闪耀不坚持到底怎能看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