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D方案】秩序与游赏——泾阳幸福学校概念方案设计前后的思考
泾阳幸福学校项目产生于新城开发的大背景下,在城市新城区里文脉并不十分清晰的场域中,兼具较为宏观的地域文化背景。
1
传承与生长
我们从具有东方人文精神的传统书院中获得灵感,改变了传统校园中行列式的布局模式。
用院落的组织方式回应周边环境与区域文化。
错动的院落形成了“品”字形的构图,退让出了校园的入口,校园与自然融合在一起,也使校园的尺度变得更加近人。
通过引入“廊”的空间意象建立了一套穿行在建筑之间的游廊体系,将校园的各个功能空间串联起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户外学习、生活和互动空间,改变了当下很多校园中空间冰冷的状况。
通过复合化的空间体系创造了一种“游赏”与“秩序”共存的教育结构。
由于业主有分阶段拿地的计划,校园将被分为三期来建设,这与很多欧美的大学校园所采用的预留与弹性发展的方式相契合。随着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校园也在不断地扩大,我们希望校园与学生们共同成长,因此提出了“生长型”校园的概念。这种尺度与组团的模式不仅带来了丰富的空间体验,而且构建了一种具有可生长性的秩序与模式,很容易复制和衍生。
2
秩序与游赏
在教育建筑领域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具有东方人文精神的聚落、书院、园林可以很好地与教育建筑联接。秩序与游赏是我们逐渐总结出的关键词,在被规范限制的近乎标准化的教学建筑中,穿插一条可以自由游赏的路径,可以将学与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游戏的新型校园学习范式。
除了泾阳幸福学校,还有北京育才学校、黄城根小学房山校区、深圳桂湾四单元的竞赛、人大通州校区,虽然这些项目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但都尝试用这种思路解决项目中面临的问题。
3
场景化设计
传统的东方园林、书院的场景是非常丰富的,庭院、廊下空间都可以是活动展开的场所,这与现在教育建筑中所强调的非正式的学习空间是相契合的,我们希望校园的场所都能够被便捷地使用,提升校园空间的参与感。
因此,我们往往是从场景的角度出发去完成这种设计,而不从形态的角度去控制建筑整体。我们也更关注室外、半室外的空间与自然、与建筑的互动,这也是小尺度场景化策略的意义所在,每一个错动的院落都被教学体量适度地围合,每个院落都被赋予了教育的意义,尽可能多地去触发建筑与庭院之间的互动。
我们没有将运动场地简单地划分为一个整体,而是将部分篮球场布置在校园生活区小的下沉庭院中,庭院的边界是开放性的屋顶平台、室外楼梯和半室外的廊下空间,学生们在各处都可以看到这个场地中的活动,这种模糊的室内外边界让学生在看与被看中相互交流学习,这个小场地也可以作为南侧风雨操场的功能拓展,为学生提供了就近的课间活动场地,同时也与西侧的餐厅产生了很好的互动,茶余饭后可以坐在台阶上观看别其他同学打球。
4
对建构的思考
项目中运用了很多坡屋顶,坡屋顶的形式并非单纯地回应当地的文化,而是体现了对光线、材料建构的思考。我们通过屋顶的变形实现了体育馆北向天窗采光,相较于侧窗采光,其较好地规避了光线衰减和眩光问题。
与很多建筑师的思路不同,我们倾向于从人文的视角出发去做设计。除了方案设计本身,我们更希望传达的是关于教育建筑设计的理念和体会,这也是更值得与大家探讨的话题。
项目类型:公共建筑
项目地点:陕西省 咸阳市
建筑设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石华 王璐 闫景月 杨帆 张广群 白鸽
方案完成/交付时间:2019.12
作者 闫景月
注:本文原载于《BIAD创作》内刊第九辑
编辑:宋昕 审核:朱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