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的计策对朱元璋最终战胜陈友谅有多重要?

元至正二十年三月,刘伯温来到应天,开始为朱元璋出谋划策。

此时朱元璋的地盘夹在陈友谅和张士诚之间,朱元璋若想进一步向外扩展势力,必须与其中一方发生冲突,而固守现有的地盘无异于坐以待毙。

而且,以朱元璋此时的实力,若两线同时出击,必败无疑,只能集中兵力,先消灭其中一个。

因此,必须尽快决定先打陈友谅,还是先打张士诚。

朱元璋为此伤透脑筋,始终拿不定主意,张士诚虽然占据着当时全国最富庶的浙西地区,但是他的兵力没有朱元璋强,如果从先弱后强的思路入手,那么应该先打张士诚。

事实上,在刘伯温来应天之前,朱元璋已经派常遇春带兵去攻打张士诚占据的杭州。

杭州当时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元朝江浙行省的治所便是设在这里,而且杭州是当时元朝南北大运河的终点。

浙西是当时全国最富的地区,而杭州、平江路(今苏州)是浙西地区最富有的城市。

张士诚虽然总天兵力弱于朱元璋,但是他十分重视浙西地区的安全,更何况张士诚的都城设在平江路,因此张士诚把自己绝大部分兵力都布置在浙西。

而且,为了确保杭州的安全,张士诚多次派兵争夺诸暨。

所以朱元璋想速战速决,快速消灭张士诚是不大可能的。

张士诚的性格十分谨慎,不像陈友谅那样爱冒险,所以很难快速找到他的重大破绽,进而设法突破。

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十二月,常遇春开始奉命攻打杭州,直到第二年三月仍未攻下。

那么,对于这个困扰着朱元璋的难题,刘伯温是怎么看的呢?

刘伯温认为张士诚只图自保,不必担心,也就是说,张士诚不太可能大举发兵,攻打朱元璋。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张士诚的首要目标是保住浙西地区,大举发兵、主动进攻势必要调动驻扎在浙西的兵力,这样一来,对手有可能趁虚而入,夺取浙西。

那么对于陈友谅,刘伯温是如何分析的呢?

刘伯温认为,陈友谅地处上游,无时无刻不想消灭朱元璋,而且陈友谅当时劫主胁下,名号不正,他需要战场上的不断胜利来获得部将的支持。

也就是说,陈友谅会抓住一切机会,主动攻击、甚至想消灭朱元璋。

这个分析可能让朱元璋出了一身冷汗。

可能正是因为听了刘伯温的分析,在刘伯温来到应天的当月,朱元璋便让常遇春从杭州撤兵了。

陈友谅的进攻速度有多快呢?

这年闰五月初一,陈友谅带兵绕过池州,直接攻取太平府,十天后,便率军进攻龙湾,龙湾是当时秦淮河唯一的入江口,突破了龙湾后,攻入应天将是大概率事件。

如果陈友谅攻下太平府后,一鼓作气直接进攻应天,中间不做任何等待和停留,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朱元璋是这样分析的,”知我出,以偏师缀我,我欲与战,彼不交锋,而以舟师顺流直趋建康,半日可达,吾步骑亟回非一日不至,纵能得达,百里趋战,兵法所忌“(《明太祖实录》)。

当陈友谅大举东下的消息传到应天后,朱元璋召集诸将商议对策,当时有的将领提议朱元璋亲自率军迎击陈友谅,朱元璋认为不可行,于是进行了上述分析。

这段话的意思说:陈友谅如果知道我亲自带兵迎击,令偏师与我周旋,而亲率舟师顺流而下,直奔应天,半天就能到达,我们的步骑则需要一天的时间才能返回,纵使拼命往回赶,抢在陈友谅之前回到应天,但是将士已疲累不堪,战斗力锐减,不一定能打得过陈友谅。

照此推算,如果常遇春此时仍在率兵攻打杭州,收到陈友谅奔袭应天的消息后迅速往回赶,可能还没到应天,战斗已经结束了。

换句话说,如果不是采纳刘伯温的建议,提前把进攻的重点转移到了陈友谅身上,那么朱元璋真的有可能在陈友谅大举奔袭应天的时候遭遇灭顶之灾。

谋定而动,刘伯温的计策对朱元璋最终战胜陈友谅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