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极品《石门颂》

隶书在汉代,尤其在东汉末年,书法艺术风格的多样化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就书法风格而言,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端庄整伤类,二是跌宕放逸类。如果把汉代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石刻作一鸟瞰,不难发现汉代隶书风格有两大分野:一是以《熹平石经》、《乙瑛碑》、《礼器碑》等为代表的官方隶书字体,即所谓带有庙堂气、端庄整伤的隶书;二是以石门颂、《西狭颂》等为代表的自由奔放、放纵,肆的所谓带有山林气、跌宕放逸的隶书。只有通过对书法作品进行时空定位,把字放在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去进行审美描述和审美体验,才能使我们的描述更加贴近主体,才能真正体会到端庄整伤和跌宕放逸的真正内涵。

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健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原刻石门颂为竖立长方形.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22行,行30或引字,石门颂总共655宇.前人对石门颂崖书法评价极高。如清人张祖冀云:“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杨守敬《平碑记》云:“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孰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石门颂摩崖就是矗立在褒斜道南口、汉中褒城石门崖壁上的一方摩崖刻石。石门颂摩崖是我国著名汉代石刻之一,石门颂与陕西略阳的《郁阁颂》、甘肃成县的《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石门颂全文共655个字,石门颂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维修褒斜道及其修通褒斜道的经过。

石门颂的书法风格,古拙自然,富于变化。石门颂每笔起处以毫端逆人,含蓄蕴籍;中间运行遒缓,肃穆敦厚:石门颂收笔复以回锋,圆劲流畅。通篇字势挥洒自如,字随石势,参差错落,奇趣逸宕,纵横开阖,意趣横生。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悠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杨守敬《平碑记》说:“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石门颂是东汉隶书的极品,又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石门颂对后来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石门颂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清代张祖翼评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解放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海》封面“辞海”二字,就取自于石门颂。

有人认为石门颂有篆书的笔法、隶书的结体和行书的意态,为汉隶中的一朵奇葩。具体到石门颂作品中,我们从“命”、“升”、“诵”等字看,竖的垂笔特长,与竹木简犊中字的放纵写法极为相似,故也有人认为石门颂是汉隶中的草书,有“草隶”之称。总之,论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了石门颂字中的奇趣。石门颂的洒脱自然、纵横劲拔、天真烂漫、飘逸新奇之风姿,确有不同寻常的特色。在学习隶书的过程中,如果想从工稳、规矩中求得一些解脱,于石门颂中作一些探寻,一定会获得许多有益的启迪。

学习石门颂,既要注意到它用笔的凝重迟滞处,也要注意到它自然率意处,既要把握它结体的方圆开拓,也要把握它结体的大小错落。石门颂虽然笔画较细,但因削瘦而深沉有力,结体开阔Z肆,仍然显得气势饱满,神韵疏荡。临习石门颂,应当从整体效果上去把握。

石门颂除其书法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之外,它的文字内容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石门颂开篇便有:“惟坤灵定位,川泽股躬,泽有所注,川有所通。余谷之川,其泽南隆。八方所达,益域为充。”颂词四字一句,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音乐性和鲜明的节奏感;文理简洁明快,气势飞扬,既洋溢着理性的思考,又带有浪漫旷达的色彩。紧接着,长篇大论地叙述从褒城到斜口这一栈道的历史沿革,声情并茂,娓娓道来,反复吟咏,使人荡气回肠,又有八音朗畅、一唱三叹之感,石门颂真可谓是汉代赋颂体的上乘佳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