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力扛鼎冯建吴
冯建吴《安康新貌》赏析
由于文化大革命,从1964-1971年,冯建吴先生几乎都没有机会摸画笔,直至1972年才得以赴襄渝铁路沿线采风写生,怀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喜悦,激情创作,并从中选送了15幅写生画参加四川省美术作品展。
襄渝铁路是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的重大工程之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工期短、条件艰苦、施工难度大、强度大。建吴先生立意高妙,没有去描绘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而只是画了三名正在给菜地浇水的铁道兵,但通过满山的营房,却能令人想见其余铁道兵都已投入到紧张繁忙的施工中,有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此桢以积墨法写出主峰和群山,雄强浑厚、层峦叠嶂。左边山顶密布的营房,和从左下顺着山势向右上一直延伸到尽头的营房,呈环抱式布局,平中寓奇、相映成趣。营房后面一片生机勃勃的竹林,不仅起到承接掩映的妙用,更透出作者“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高洁品质。两座高耸云端的塔架,如民族脊梁,傲然伫立。房屋、塔架和款书的线条遒劲雄健,笔挟金石气,充满着顽强的生命力,不愧"金锉刀"之美誉。
此桢布局严谨,气机充沛,有咫尺千里之势,呈现出人定胜天,天堑变通途的时代精神。
款识:七二年十月写于安康大竹园,建吴记。
钤印:太虞(朱文)
冯建吴(1910年出生)四川仁寿人。字太虞,别名冯游,斋名蔗境堂、小徘徊楼。师承王一亭、吴东迈、诸闻韵、诸乐三、潘天寿诸先生,得吴昌硕画风真传。1930年在成都创办东方美专,任校长。先后开设《浣花草堂书画社》、《蓉社》、《国光书画社》等书画社团,并主办美术研究刊物《太阳在东方》。后又应胞弟石鲁之约赴西安任《西北画报》美术编辑。诗、书、画、印兼擅,笔力扛鼎,有"金锉刀"之美誉,作品布局严谨,气势恢弘。曾为联合国中国厅创作《峨眉天下秀》巨幅,为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绘《峨岭朝晖》。历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美协理事,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西泠印社社员、重庆国画院副院长、成都画院顾问,四川省政协常委。出版有《冯建吴作品选》、《冯建吴作品集》、《冯建吴诗词稿》、《冯建吴篆刻搞》、《冯建吴谈诗》、《甲骨文集联》、《石鼓文集联》、《山水画技法基础》、《冯建吴国画写生》、《诗心画魂冯建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