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教你如何鉴定时大彬紫砂壶
时大彬开创了艺人与文人合作的先河,使宜兴壶富金石之韵味,具书卷之气息。他与时代、高品味的文人雅士,如陈继儒等的交流往来,相互学习,大大提升了他的审美视野,为紫砂壶增添了文人的儒雅之趣。
时大彬(1573-1649),号少山,是明代著 名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的儿子,在紫砂壶制作的历史上是一位开创型人物。他对紫砂壶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设计、铭文镌刻等都极有研究与造诣,从而创立了至今仍为紫砂业所沿用的高难度的技术体系,典籍称他“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明代良陶让一时”。明末“壶家妙手称三大”之一的徐友泉直到晚年仍然自叹曰:“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可见时大彬在紫砂界的声誉与威望。
时大彬在泥料中掺入砂,开创了调砂法制壶,古人称之为“砂粗质古肌理匀”,别具情趣。在成形技法方面,改进了供春“斫木为模”的制法,把打身筒成形法与镶身筒成形法结合起来,由此确定了紫砂壶泥片镶接成形的基本方法,是紫砂壶制法的一大飞跃;又首创方形、圆形壶式,成为紫砂壶造型的典型壶式。时大彬听从陈继儒等文人的建议,改作大壶为小壶,使紫砂壶更适合文人的饮茶习惯,把文人情趣引入壶艺,使壶艺与茶道相结合,把壶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时大彬,字少山,也称时彬、大彬,是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的,紫砂陶艺大师,被誉为“千载一时”。他是著 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的儿子。与供春、陈鸣远,并称三大名匠。
纵观时大彬的紫砂壶艺,无论是泥料、成型制作、烧成等工艺与明中期相比,都已趋向成熟,并且作品有了名款。从现已见到的明代晚期其他壶艺与之相比较,当以时大彬制壶工艺为最 佳。不少制壶者,虽与时大彬为同时代人,但制壶工艺却相差甚远。据史料记载,在晚明,时大彬在世时,就已出现仿时大彬作品。
在大彬以前,大部分紫砂创作都是用「外木模层累成型」,也就是所谓的模具壶。但由于开模水平低下,精度感人,形制品种单一受限,大彬便研发出一套「围片慢轮拍打成型」技艺,也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谓的「全手工壶」,极大的解决了木模精度低下、品种单一的痛点,为紫砂壶技艺和器型创下新的高度。
时大彬,号少山,又称大彬、时彬,是供春之后知名度和影响最 大的紫砂大家,可以说寥寥可见的大彬传世之作,皆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