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人物记(7)---临水照花人·张爱玲

千秋人物记(7)---临水照花人·张爱玲

张爱玲照片

求了半辈子“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终了不过是“半生缘尽,各奔东西”。在战火纷飞的民国,哪一个人的命运不被浪潮推动着,浮沉着,聚散着,时而发光发亮,时而阴暗潮湿。

如那个“临水照花人”--张爱玲。

  莫问童年只似梦

如果出身可以衬托出高贵,张爱玲当之无愧。祖母是大清“糊裱匠”李鸿章的女儿,祖父是晚清“清流派”知名代表张佩纶本人。

李鸿章之女菊耦与子女(张爱玲的父亲与姑姑)

虽然父亲张廷重纨绔了一些,但母亲黄逸梵是民国初年最著名的新女性代表之一,乃清末首任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那一场婚宴,轰动当时,22岁的新郎新娘,如一对天造地设的金童玉女,门正当户正对。一个名门之后,一个将门之女,联姻只为了两家富贵权势在跌宕起伏的民国得以继续延续。

张爱玲母亲黄逸梵照片

张爱玲的身上清楚地烙印了她母亲的影子,自生至死:倔强而骄傲。模样英姿飒爽,刚烈而不接受任何一粒沙子落入眼睛。

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在东方夜巴黎--上海出生。靡靡之地,连黄浦江都流淌着胭脂。

夜上海,一座不夜城。纨绔子弟在这里如鱼得水,而离张爱玲的外公家南京太近。

对于羽毛的珍惜,是缙绅世家的通病。即便大清的龙旗换为了北洋的五色旗,近在南京的黄家决不允许女婿沾污黄家门楣。

一边是赤裸裸的军刀,一边是琉璃万种的各色美女,张爱玲的父亲选择了不被拘束和流连美色,举家迁回天津旧宅。那一年,公元1922年,张爱玲两岁。

在天津家里,一个比较简朴的半旧花园洋房,没草坪。戴眼镜的是张父

父亲和母亲的冷战遮盖了张爱玲整个童年,阴沉沉地无片刻阳光。1925年,张爱玲的母亲心灰意冷,选择出国留洋,撇下儿子和女儿,万里之遥到了法国,而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选择了同样的路,也远赴法国。

父亲相好的“姨太太”入门了,一个天津风月场所的靓丽女性。家无正妻,她便是正妻,趾高气扬指挥着张家大大小小事物。

动辄处罚张爱玲和她的弟弟,好将来为自己的孩子腾出位置。而丈夫反反复复吸食鸦片、嫖妓,新来的姨太太经历了正妻一样的苦守空房。

她选择了大吵大闹,好为幸福撬开一扇小小的门。结果注定是鸡蛋碰石头,姨太太被休了,落寞地走出张家豪宅。

张爱玲和他的弟弟看着这个可怜的女人。心再比天高,命运还是薄的像一张纸。张爱玲懵懂的神色已经暗暗许下一定要做一个自力更生的女人,一辈子绝不做依附男人的藤蔓,一定要像她的母亲一样高高昂起头颅。

张爱玲弟弟的照片,是母亲亲手着的色

张家少爷张廷重成了天津的笑料。妻赴重洋,妾又被休,家底一天天将要被败光。李鸿章再大的面子,也看护不了这个死后数十年的外孙。一个个天津豪门关闭了对张家敞开的大门。

纨绔少爷怕了。满清大大遗老遗少的头衔已经渐渐镇不住四周伸来的手。作为张佩纶与李鸿章女儿李菊耦的独子,张家复兴的担子全在他身上,他担不起也不想担,过量的吗啡注射在他身上,他一天天消瘦,快要死了。

他想起了远在欧洲的妻子,那个柔媚而不失刚烈的女人。他写信许下种种诺言,戒鸦片、不嫖娼、不纳妾……一句句好听的话传进黄逸梵的眼睛。

她动心了。或许是为了孩子,或许是厌倦了万里孤蓬飘泊,或许是可怜那个将死的丈夫。她回来了,一家人再次搬到上海。

温馨而腻得出蜜的生活降临在这个家庭。母亲给她新做了衣服,给她新买了玩具,给她讲西洋的种种,并把她们的新房子布置的如一个童话世界。张爱玲在《私语》中如是记述这段生活:

“我写信给天津的一个玩伴,描写我们的新屋,写了三张信纸,还画了图样。没得到回信——那样的粗俗的夸耀,任是谁也要讨厌罢?家里的一切我都认为是美的顶巅。蓝椅套配着旧的玫瑰红地毯,其实是不甚谐和的,然而我喜欢它,连带的也喜欢英国了,因为英格兰三个字使我想起蓝天下的小红房子,而法兰西是微雨的青色,像浴室的磁砖,沾着生发油的香,母亲告诉我英国是常常下雨的,法国是晴朗的,可是我没法矫正我最初的印象。”

张爱玲、弟弟和父亲

遵从医嘱,并在妻子精心照料下,张廷重将死的身体康复了。而男人之所以是男人,就在于说过的话从来有选择地遵守。对于美色,在适合的土壤下再次生根发芽,张廷重故态萌发很快。

纸醉金迷的生活又开始陶醉他的身体,他的金钱。太优秀的妻子给了他太大压力,鸦片、事事顺从的妓女是他最喜欢的麻醉剂。

家里的钱不够用了,他拒绝拿出生活费。以挽留妻子的名义,他想耗尽妻子所有积蓄,然后依靠他,然后顺从他,然后再也不能留洋外出。

堂堂张家少爷竟打起了妻子嫁妆的主意。黄逸梵绝不退让,哪怕一家人吃糠咽菜,她也绝不肯拿出自己自由的根基和一双儿女将来的保障。

吵闹,再吵闹。一纸协议两个人离婚了。

张爱玲瞪大眼睛看着,那一年公元1930年,她10岁。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三十年代初于西湖(张母20年代留洋,学过油画,跟徐悲鸿,蒋碧微等都熟识,新女性代表)

父亲搬家了,离开石库门,搬到一所弄堂房子里,好拒绝第一任妻子带给他的失败。

母亲新租了一间公寓,给自己的倔强一个安放的地方。

张爱玲进入黄氏小学读书了,寄宿学校,是母亲黄逸梵四处请托的结果。张爱玲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她的作业本上,柔柔的,变幻灵动,风姿翩翩。

贰  要做倔强新女性

电车滴滴答答开向未来,张爱玲是乘客。她像一只婉转的百灵鸟,在上海的十里洋场尽情飞翔。一会儿是父亲的家,一会儿时母亲的家。而母亲的家渐渐不能去了,父亲不允许。

父亲新娶了一个妻子,民国政府前总理孙宝琦之女孙用蕃。

母亲一个人躲在上海另一个地方。在同一座城市,张爱玲和母亲却平行在两个不同的世界。

后来,母亲走了,远远避开张家的漩涡和对孩子的担忧,远赴法国。

告别那天,两个人在校园里挪动脚步许久。一个未做挽留,一个不做惜别,生分沉默不说话。

当母亲真的走出校园,张爱玲“在校园里隔着高大的松杉远远望着那关闭了的红铁门,还是漠然,但渐渐地觉到这种情形下眼泪的需要,于是眼泪来了,在寒风中大声抽噎着,哭给自己看。”(摘自张爱玲《私语》)

公元1931年,11岁,新一个学期,秋天。张爱玲转到了上海圣玛利亚女校,这是继中西女中后的上海第二所女子贵族教会学校,近乎集中了上海滩所有的上流社会女公子。张廷重对女儿给予了厚望。

张爱玲幼年的照片,她母亲亲手着的色

而张爱玲是最独特的一个,白利南路(今上海长宁路,圣玛利亚女校旁边)上,活泼跳脱,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幻想,用她的画笔和钢水笔。

上学、放学路上,有仆人殷勤照顾。她享受着富贵带来的美好,无忧无虑。东北的战火与她无关,柳条湖也好,北大营也罢,她只是一个乐意享受生活精彩的小女孩。

一年168元的学费,相当于普通上海工人20个月的工资,伙食、杂费等尚且不包括在内。也只有如祖荫尚在的张家这样的家庭才可以勉力承受。

次年,一本混合着梦的小说,在圣玛利亚女校悄悄流传。书名《不幸的她》,作者张爱玲,年仅十二岁。

天才的路总是与众不同。在他人尚绞尽脑汁用功为学习烦恼、困惑时,他们已经脱颖而出。站在高高的云端,俯视蝼蚁一样的凡人。

而天才带来的除了赞誉,还有嫉妒和因嫉妒而来的冷箭。

后母尤其如此。生活上时时刁难,生身父亲在一旁无所谓看着,仿佛不是自己的孩子。

张爱玲幼年和兄弟姐妹的照片,她在中间

张爱玲渴望有双翅膀飞。她把更多时间留给学校,学习亦或写小说、画画。十二、三岁的女孩子,想谋一份生活技能,自力更生,然后翱翔天空,在战火纷飞的上海,始自于1932年1月28日晚间日军悍然发动的袭击。

5月5日,《淞沪停战协定》签定,战火暂时熄灭了。这一年,她画的一幅漫画被上海《大美晚报》选中,发表了。报社寄来5元稿费。十三岁的女孩子选择了漂亮,买一支小号丹琪唇膏,涂在微凉的唇上,给生活增加温度和色彩,而不曾觉得国家好坏对她有什么影响。

她更加努力,盼望着成功和父亲的肯定。《迟暮》、《秋雨》、《论卡通画之前途》等作品相继发表。她的心浮地更高,她渴望着一个画家或者作家的梦。

14岁,张爱玲升入圣玛利亚女校高中。17岁,张爱玲高中毕业。

母亲黄逸梵特意从法国归来,低下头到张家商量女儿留学事宜。

洋装在身,得体得宜的母亲越发衬托父亲张廷重的猥琐和渺小。张廷重拒绝一切商谈,女儿张爱玲的一切他都将自行安排。

黄逸梵狼狈地退出张家。张爱玲和弟弟却不能送一送母亲,躲在仿佛扎了铁栅栏的屋子,远远地看母亲一步步离开。而父亲的咆哮声一阵阵传来,久久不肯停歇。

张爱玲到英国留学的请求成了莫大笑话。父亲和后母绝不允许留洋,父亲担心她成了第二个黄逸梵;后母一向认为她早早晚晚是要被泼出去的水,而家里剩下的钱不是很多了。

那一年,1937年夏天。人们预测了战争爆发,却不知道竟是这一年。8月13日,日军铁蹄踏进上海,以中国军人血肉之躯对抗日军舰炮、装甲车、飞机三个月之久的淞沪会战爆发了。

炮弹时时在头顶高悬,爆炸声不能一刻暂停。十七岁少女张爱玲真切感受着国将破的悲哀。

张家宅子临近苏洲河,是中日军队厮杀的主战场。她向父亲告假,躲到了离战场稍远的母亲居所。

两个星期后,她回来了。后母大声斥责她不告而别,不知礼数,不懂礼貌,她解释了,还是挨了后母的耳光。

对于没有自己孩子的女人,也许只有如此才能宣示存在感和家庭地位了,而数十年后的结果注定是可悲和可怜的。要知道,有多少在丈夫或妻子死后的无子女二婚男女,被迫回到了最初来的地方。

父亲因为他的迟迟不归,大动干戈。张爱玲倔强的性子受了莫大折磨,不认错,不承认动手打过后母,被父亲狠狠揍了一顿,并关进空荡荡闲置许久的房间里,一关就是半年。自天渐凉的秋天,到落雪纷纷的冬天。

姑姑张茂渊来说情,被六亲不认亲哥哥打的住进医院。甚至拿起了枪,要处死不孝女儿。

张爱玲和姑姑张茂渊合影

被拘禁的女儿患了很严重的痢疾,不请医生,不给吃药,任其一步步走向死亡。

张廷重恣意发挥一家之主的威风。因为时局动荡,因为女儿性子需要磨一磨,即便把性命磨进去也在所不惜。

每日里大烟度日,和后来娶的妻子一起,两个人已经沉沦了的灵魂静静地等待死亡降临。

快到旧历过年了,上海已经是日本人的占领区。张廷重夫妇本本分分做着日本人的顺民。

张爱玲一直谋划着逃跑,身子可以下床了,可以扶着墙走路了。某一天夜里,她真的逃了出去。那一年,1938年年初,张爱玲18岁。

张爱玲自由了。她用笔记下了那一刻:“当真立在人行道上了!没有风,只是阴历年左近的寂寂的冷,街灯下只看见一片寒灰,但是多么可亲的世界呵!我在街沿急急走着,每一脚踏在地上都是一个响亮的吻。而且我在距家不远的地方和一个黄包车夫讲起价钱来了——我真高兴我还没忘了怎样还价。真是发了疯呀!随时可以重新被抓进去。事过境迁,方才觉得那惊险中的滑稽。”(摘自张爱玲《私语》)

“我后母把我一切的东西分着给了人,只当我死了。这是我那个家的结束。”(摘自张爱玲《私语》)从此,张爱玲和张廷重的家一刀两断,再不往来。

张爱玲逃到了苦苦等她的母亲那里。不久,“弟弟也跟着来了,带了一双报纸包着的篮球鞋,说他不回去了。”(摘自张爱玲《私语》)

看着一双儿女,倔强了一辈子的母亲心疼惜的无法言说。而她的积蓄只能供养一个孩子,必须要舍掉一个。她选择了儿子,要他回到父亲身边,好好读书,自立自强,成人成材。

弟弟哭红了眼睛走了。

张爱玲和弟弟小时候合影

叄  一夜之间已成名

母亲给了张爱玲两个选择:装饰自己,用金钱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嫁个好人家;用这笔钱读书,一辈子自谋出路。

爱美的张爱玲义无反顾选择了后者,要读书,要留洋,要活一个精彩的自己。

她拿起荒废近一年的书本,用功学习,参加了伦敦大学远东区入学考试,竟得了第一名。

录取通知书,火红火红地拿在手里,张爱玲已经看到了未来金光闪闪的大道。

而欧洲一日紧张过一日的局势,一再耽误她的行程。

国内的战火更是不曾一日停息。钱袋越来越薄了,1939年夏,19岁的张爱玲和母亲、姑姑迁居静安寺路赫德路口爱丁堡公寓(今常德公寓)5楼51室。

欧战完全爆发,世界乱成了一锅粥。德国人的潜艇四处袭击英国人商船,跨越大洋成了危险旅途。

而书一定要读,张爱玲不得不拿着伦敦大学通知书到了香港大学入学。

三年后,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爆发,日军进军租界、香港和东南亚,战争规模再一次扩大。

香港沦陷,港大也因此停课,母亲的男友死在新加坡战火。

1942年夏,张爱玲不得不返回上海。这一年,张爱玲22岁。

拿不到的毕业证永远拿不到了。母亲远在异国他乡,熟悉的公寓,却再无亲近和熟悉的人。

她选择和姑姑一同居住在爱丁顿公寓(今常德公寓)6楼65室。

张爱玲照片

饭碗一定要端起来,她拾起了文学梦。1943年5月,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发表,张爱玲一夜成名。6月,《沉香屑·第二炉香》发表;此后,《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经》、《倾城之恋》等一系列小说、散文陆续发表,张爱玲成了上海滩最炙手可热的畅销小说家。

23岁的张爱玲想象不到梦竟然这么简单就实现了。生活无忧,便恣意活出精彩的自己。

穿最华丽的旗袍,吃最好吃的甜点,欣赏最好看的歌舞,寻找最温情的爱人。

一群一群的人围绕在这个自力更生新女性身旁,看她的骄傲,欣赏她的美丽。

胡兰成出现了,两个人一见倾情。彼时胡兰成已历两任妻子,育有7个孩子,年长张爱玲14岁,其最大的孩子仅仅小张爱玲6岁。

或许是过于缺乏父爱,或许是敢于向她勇敢表白的人没有,或许是仅仅为了早点给自己安一个家。

婚书由两人共同写下:“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生,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前两句出自张爱玲的手,后两句由胡兰成执笔。

张爱玲和胡兰成

没有收获祝福的婚礼,匆匆举办,约在1944年8月,距日本战败投降仅差一年。新娘子24岁,新郎38岁。

所有人都知道,胡兰成是大汉奸汪精卫鼎鼎有名的宣传道具,活跃在日军占领区,出任伪国民政府宣传部副部长,为日寇歌功颂德,为卖国贼摇旗呐喊,人人不齿其为人。而日本昨日黄花的局面都可以看得到,每一个群体都在避免着和汉奸卖国贼有丝毫牵连。

而张爱玲只看到了胡兰成对她的好和甜言蜜语,和一封封炙热露骨的求爱信,和胡兰成编著的一本本闪耀着才子才情的书,义无反顾沦陷在爱情里,不肯自拔。

所遇皆非人。和她的父亲很像,新婚的惊喜还没有过去,各种捕风捉影的流言蜚语接踵而来。直到有一天她亲眼看到胡兰成和闺蜜偷情,她亲耳听到胡兰成承认和这个和那个如和她一样不能割舍的爱情。

这就是她,倾尽了爱情,倾尽了所有,而换来的丈夫。拿出一笔笔稿费,供他养家,供他东躲西藏,整日担忧他以汉奸罪名被抓被杀。

胡兰成换了名字逍遥在外,而张爱玲拖着疲惫的身躯写小说谋取一点一滴稿费供给丈夫和自己,不得不戴着汉奸夫人的帽子,承受种种白眼。

1946年2月,张爱玲偷偷从上海到温州看望许久不见的丈夫,却看到胡兰成身边又多了另外一个女人,二十多天后,张爱玲带着满腔愤怒和无奈离开了。

4个月后,张爱玲寄来了决诀信:“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时唯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旋即,张爱玲和姑姑迁居梅龙镇巷内重华新村2楼11号,重新开始乱糟糟的生活。《不了情》、《太太万岁》、《华丽缘》、《十八春》(即《半生缘》)……陆陆续续发表,张爱玲被捧上了更高的神坛。

张爱玲作品集

随着解放军一步步接近上海,张爱玲和许多许多的人一样流亡到了香港。

无依无靠的弱女子,在庞大的流亡群体中艰难谋生。即便离婚了,她也是前汉奸夫人。

无法言说,无处倾诉。

张爱玲小姐留花纪念 1950.10.15(中间张爱玲)

1953年,父亲张廷重去逝。

肆  身至异国直至死

1955年11月,张爱玲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游轮远赴美国。

而异国他乡,生存依然是道难题。

1956年3月,她向美国文艺营递上了她的避难申请,寻求来自文艺营的帮助。

她被美国文艺营接纳了,文艺营是一位美国作曲家遗孀创办的,愿给世界上飘零的艺人一个安身之所。

异国他乡的日子,艰难险阻困惑时刻不能远离。1956年8月,她又选择一段婚姻安顿自己:嫁给同在文艺营的美国剧作家赖雅,大她30岁,和她一样居无定所,到处漂泊。一场简单至极的婚礼,甚至没有婚纱,新娘来自神秘东方,36岁;新郎长于自由美国,66岁。

张爱玲和美国剧作家赖雅照片

1957年,母亲黄逸梵在英国病逝。而张爱玲夫妇窘迫的竟然没有一张机票钱,只能在吊唁的信里夹带100美元。

她何曾苛求过谁,又何曾埋怨过现在的丈夫。

年轻时候的张爱玲和母亲合影

为了生存,张爱玲翻译着自己不喜欢的书籍,最好的年华埋没在繁文琐碎里边,一遍又一遍,一稿又一稿,最后是不予采用。而她已没有时间写自己钟爱的文字,她活在尘埃里,她活在卑微中,但她从来以真挚透明的爱对待世界,高贵着自己的灵魂。

1967年,第二任丈夫赖雅去世,年76岁,而张爱玲那年刚刚47岁。

1981年,逃亡日本的第一任丈夫胡兰成在东京去世,年75岁,61岁的张爱玲在心里轻轻一叹,没有落下一滴眼泪。

两个人的故事被胡兰成写在了《今生今世》:“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而张爱玲只是"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

1991年6月,姑姑张茂渊在上海去世,享年91岁。姑姑的命运和她一样曲曲折折。

1995年9月8日夜(中秋节)瞩目中国文学界的张爱玲在洛杉矶西木区公寓内去世,享年75岁。

9月19日,遗体在洛杉矶惠泽尔市玫瑰岗墓园火化。9月30日,骨灰由林式同、张错、高全之、张绍迁、许媛翔等人携带出海,撒于太平洋。

“曾几何时,这个贵族后裔的满堂家具让胡兰成炫目;曾几何时,她家宽敞的平台可以骑自行车。她没有魅力吗?在上海住霞飞路时,就有人日夜在楼下排队等候;在美国,又有多少台湾的读者哭着喊着要漂洋过海,只为能见上她一面。”

张爱玲照片

而她只是她,在孤独地死去一个星期后才因为恶臭被邻居发现。她不会孤独吗?她只是不想再麻烦任何人,不想让任何人看到她苍老憔悴的样子。

如果她可以改变性子,宽恕胡兰成的朝三暮四,共同逃亡日本将如何?如果她肯脱下旗袍,穿上“人民大众”的衣服老老实实坐在1950年的上海第一次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最后一排将如何?如果她屈从于父亲呢?如果她在母亲面前做出嫁给“好人家”的决定呢?那么她就不再是张爱玲。她的灵魂始终是追寻自由的,哪怕付出的是一生漂泊,一世无所作为。

但结果是:她把自己活成了传奇,世上独一无二的传奇。

电视剧《半生缘》剧照(张爱玲小说改编)

而她的作品被搬上大陆荧屏,被最大多数中国人熟知的时候,她已经去世很久很久了。

后  记

张爱玲是民国可亲可敬的一个人,骄傲着骄傲的,孤独着孤独的,以出类拔萃和不可复制的文学才华在民国文学史上画上了浓浓一笔。

临水照花,照人,更照自己。

1949年对张爱玲是个分界岭,29岁之前在民国,29岁之后赴香港、赴美国,此后46年辗转各地,视野更开阔,而其成就竟抵不上1943年至1949年短短6年间写下的文章,是时代变了,还是某些东西禁锢了思维,民国之后中国再难以出大师。

就像现在,精致、精彩而又能打动灵魂的文学作品大多来自于网络,该反思些什么?仅仅是中国伟大伟大再伟大,除了伟大再不能说些别的吗?

我只知道,没有大师的土地是荒凉和荒芜的。物的层次的创造可以带来国家强大和人民富足,而一个个冰凉凉没有温度和深度幸福体验的人群,从嘴里说出的幸福真的是幸福吗?

2018年12月中旬于伊川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360百科:张爱玲、张廷重、黄逸梵、胡兰成、张茂渊等词条;

2.张爱玲作品集;

3.胡兰成《今生今世》;

4.白落梅《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传》附张爱玲年谱;

5.腾飞讲史《张爱玲的照相笔记》。

备注:图片和音乐来自网络。

原创不易,感恩支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