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红利消失、商业模式穷尽、巨头围剿,让创业寒冬愈发寒冷
2017年在前半年还能依稀可见乐视与旗下项目的巨额融资;在后半年可以看见消费生活及汽车交通的募资大战,在年末依稀可见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公司的超20亿融资情况。
在大笔融资的背后,是长期融不到资的巨头陨落。凡客、豌豆荚这些在垂死边缘苦苦挣扎的老独角兽已经淡出了大家的视野。随着寒冬的袭来,创业融资变得日益困难,泡沫的挤出效应在增加,企业估值将开始回归理性。
以BAT为代表的生态链型企业会日趋稳固,地位无可撼动,但从互联网三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的历史经验来看,未来还会诞生巨型企业。细分领域的平台型企业同质化竞争会非常激烈,必须迅速做大,否则会陷入无休止的竞争消耗,最终走向合并,进而形成入口垄断。
TMT行业创业公司成立数量急剧下滑,2017年成立数量不足万家,同比下降64.2%。在TMT近3万家获得早期融资的项目中,仅有千分之一的概率能够退出。虽靠后期项目更易退出,但仍不足6%。项目融到下一轮的比例在30%上下,融到A轮较为容易,B轮和E轮及以上是两个分水岭,进入到这两个轮次的比例在20%左右。
互联网红利的消失、商业模式的穷尽、巨头的围追堵截、资本的理性让创业寒冬愈发寒冷。互联网市场经过四个竞争阶段:起跑阶段、自由竞争、市场清理及垄断,到最后势必产生极强的泡沫基础效应,资本的集中更是放大了这一效应。创业征途中,由于模式、资金、团队等原因就此止步的公司占据绝大多数,真正走到最后上市或被并购的企业少之又少。
2017年天使种子轮占比约49%,比去年下降7%;其他轮次的占与去年相比皆有略微的上升,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资本越发向后期轮次倾斜。战略投资的明显上升,说明资本集中,大公司战略布局的加快。当前互联网领域的整体格局已经大致形成,BAT呈现三分天下之势,随着其触角的不断延伸,几乎所有细分领域的平台都被收入囊中。巨头的逻辑非常简单,在完成基础性连接以后,凭借资本和流量不断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扩张。
2017年融资额排行中,汽车交通吸金1258亿,占全年融资总额的26%。投资事件数量排名中,企业服务以1835件位列第一,占全年总融资事件数量的25%。在年度融资额前10名的投资事件中,汽车交通占了4个席位,其中滴滴出行以40亿美元、55亿美元的两次巨额融资事件位居前列。
受今年投资事件数量整体下降的影响,与2016年同期比,除人工智能领域同比去年增加12%,其他领域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消费生活投资事件数量同比下降13%,下降幅度最小;工具同比下降69%,下降幅度最大。
投资开始趋向务实,很难再有前几年资本疯狂追逐O2O,P2P的现象,概念炒作开始逐渐失效。2018年资本市场的整体风格将更倾向于务实。相对应的,靠纯粹概念炒作的互联网公司将面临很大的困境,既没有现金流的支持,也没有资本的助力,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在增加。
2017年的创投市场,北上深依旧领跑,杭州市、广州市紧随其后,其中北京市成立项目数和融资事件数均位居第一,杭州市新成立项目数已超广州市。第二梯队中,成都市脱颖而出,逐渐向杭州市和广州市靠拢,其他城市则形成扎堆,南京市新成立项目数较多,武汉市则发生了较多的投资事件。
在2017年创业项目数整体下降的大环境下,人工智能、教育及消费生活成立数较同期相比下降最少,不超过60%;反观新科技的其他领域VR·AR、机器人及无人机则是较同期相比创业最冷的领域。
互联网发展历程中,有过多次“热情高涨—泡沫破灭”的轮回,其中一个原因是,在资本追捧的过程中忽视了商业的本质,资本的目标是逐利,而不是满足互联网用户的需求,将两个问题混淆到一起会导致资本的错误配置,给予一些项目过高的估值,从而能形成泡沫。从长期来看,错误配置的积累会导致产业自发调整,之前的泡沫越大,调整过程就越惨烈。
2017年整体投资大环境较同期相比呈下降趋势,但单笔平均融资额上升48%,反映出一级市场资本愈发集中。并购仍为主要退出方式,同比去年有所下降,此外,近年来推出的一系列与IPO相关的政策增加了公司上市数量。2017年备案的股权及创业私募基金数量达到2.76万支,总募集额度已经超6.93万亿元。
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达到79.47万亿元,同比增长6.9%,中国宏观经济在世界经济同步复苏、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经济新动能快速成长、市场预期不断改善等因素的作用下出现了触底企稳基础上的反弹,整体经济呈现复苏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