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治病绝招大全』太乙神针疗法

    (头痛、卒头痛、咳嗽、哮喘、乳蛾、梅核气、咽喉痛、腹胀、泄泻、痢疾、臌胀、胁痛、痹证、霍乱、五劳、脱肛、肠风、便血、痔疾、鼻渊、鼻息肉、鼻塞、水肿、偏瘫、疝气、带下证、白浊、月经不调、脏躁、白内障、小儿消化不良)

    太乙神针属于药卷灸法的一种。太乙,是尊贵的意思。清代高士宗日:“太乙者,无上至尊,犹之众职环会而为贵人也。”《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帝日:天符岁会何如?歧伯日:太乙,天符之会也。”此疗法对于某些顽固疾病取效甚捷,故名之为“神针”。

    太乙神针是与“雷火针”同类而药物不同的一种疗法。是在“雷火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二者为一元二歧,是传统灸法的发展。它最早见于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该书中载有“太乙神针”方药的组成、主治、功能、用法等。可见“太乙神针”疗法定名于唐代。但是,自唐而后,文献记载很少,到清代雍正时,才有人撰编私刻,而印册极少,流传不广。即有获者,亦秘而不传,故几乎趋于绝迹。《中国医学大辞典》载:“雍正间,潮州镇军范培兰,留心寿世,遍阅方书,有道人踵署,传以此法,其制与雷火针同,而药皆纯正,且用法,隔布七层,不伤肌肉,非若铁针与金石艾灸,令人傍徨畏惧。末有秀水杜文澜跋,谓同治甲子春,得是书于旧好王省三司马,以原刻穴图病原,间有舛误,因略加考正,重授梓人”云云。因为文中有“道人踵署”句,故有人臆说此针出于“异人”、“神人”之手等等,此乃故神其说,无大意义。

    由于此法来源于民间,简便易行,效果较好,故清以后流传的刊本甚多,其中有不少改编本,如《太乙针方》、《太乙针灸法》、《太乙神针集解》等,内容大致相同。唯咸丰六年,沧州人叶圭对此有了改进,指出“不如以针为灸,较为妥当,取效亦速”。并开始使用“面碗隔姜灸之”的方法,在“太乙神针”灸术的基础上,又有了改进。

    【操作方法】

    一、方药组成

    关于太乙神针的方药组成,社会上流行版本和杂志所载不完全相同,现介绍几种供参考选用。

    1.人参120g、参三七240g、山羊90g、千年健500g、钻地风500g、肉桂500g、川椒500g、乳香500g、没药500g、穿山甲240g、小茴香500g、苍术500g、祁艾2 000g、甘草1 000g、麝香120g、防风1 200g,共为细末备用。

    2.甘松3g,乳香、没药各12g,牙硝1g,牛膝、川乌、独活各12g,三棱、草乌各1.5g,白芷、羌活各1.2g,桂枝、薄荷、麻黄、穿山甲、防风、杜仲、丑牛各6g,丁香、樟脑各1.2g,南星1·2g,细辛6g,降香3g,明雄、全蝎各4.5g,麝香6g,秦艽6g,艾绒15g,硫磺3g。共为细末,备用。

    二、制针

    将细软绵绒三四层,平铺于板上,艾绒约15g,药末约15g,匀撒于纸上,卷成20cm长,直径约3cm的针管,愈紧愈好,一端以绒绳扎,一端以牛皮纸封固,制成后,再用蛋清涂刷数遍,令其阴干,切勿日晒,俟蛋清干透,即包存备用,密藏防止漏气,防潮湿。

    三、施灸

    施灸时将针在火上燃烧,针须烧透而不可烧焦。待针烧好后,按所定穴位,放上布垫,针置布上,使热力由皮肤而达肌腠,使药力由经络而达病所。初下针时,必须紧按,俟热力高沸时,即轻提慢按。如患者感觉热力过高,则增加布垫,热力低弱,则减少布垫。总以调整到适宜温度为准则。温度过高,可伤及肌肤,温度过低,则功效不大。每穴约灸10~15分钟,冷则易之,每灸5~7次为度。

    【主治病症】

    本法主要对于体质衰弱,长年久病,风寒湿痹,寒性腹痛等突病效果较好。对某些妇科病也有良效。

    一、强身健体

    气海、关元。脾胃虚弱,加中脘;身体虚弱,加足三里、三阴交。施灸时间:气海穴在立春前后5天灸;关元在立秋前后5天施灸。

    二、头痛

    神庭。

    三、卒头痛

    口眼歪斜、牙关紧急、失音、语謇:客主人、颊车、地仓、合谷。

    四、咳嗽、哮喘、乳蛾、梅核气、咽喉痛

    天突、膻中、气海、丰隆。

    五、腹胀、泄泻、痢疾、臌胀

    中脘、气海、神阙、足三里、天枢。

    六、胁痛

    期门、三阴交、阳陵泉。

    七、痹证

    身柱、风市、曲池、合谷、环跳、血海。

    八、霍乱、呕吐

    足三里、中脘、期门。

    九、五劳、七伤诸虚证

    膏肓。

    十、脱肛

    百会、命门。

    十一、肠风、便血、痔疾

    命门。

    十二、鼻渊、鼻息肉、鼻塞、目疾

    上星

    十三、水肿

    水分、丹田、天枢、小肠俞、脾俞、三阴交。

    十四、偏瘫

    环跳、风市、阳陵泉、肩髃、曲池、合谷、足三里、绝骨。

    十五、疝气

    关元、曲泉、三阴交、大敦。

    十六、带下证、白浊、月经不调

    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脾俞、肾俞。

    十七、脏躁

    肝俞、期门、气海、行间。

    十八、白内障

    光明、足临泣、合谷、阳陵泉。

    十九、小儿消化不良

    脾俞、中脘、天枢、神阙、足三里。

    此外,某些局部疾病如关节、肿块、麻木、疼痛等也可以在局部施灸。

    【注意事项】

    1.室内温度要求适中,以防感冒,施灸前检查患者有否禁忌证,施灸穴位应常规消毒,尤其是瘢痕灸,以防感染。

    2.施灸程序一般是先上部、背部、后下部、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灵活运用。 .

    3.患者须采取舒适体位,放平艾炷,尤其是小儿和配合有困难的患者更应小心,防止艾炷倒伏,热灰脱落而灼伤皮肤。

    4.严格区分瘢痕灸和无瘢痕灸,艾炷选择要适当。初灸时艾炷燃烧不可太尽,慢慢增加温热程度,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好。

    5.一般的局部红润不处理。切忌在灸处用力摩擦。若局部出现小水泡,可用敷料包扎一下(不擦破皮),让其自行吸收。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头穿破,排出水液包扎即可。化脓灸要包扎好灸的部位,并严密观察局部变化,保持局部干燥清洁,待其自愈。若有感染时,应按外科化脓感染常规处理。

(0)

相关推荐

  • 男科疾病艾灸治疗方法

    男科疾病艾灸治疗方法 阳痿 阳痿又名阴痿.属现代医学的性功能障碍,或性神经衰弱.本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病因]多因肾虚.惊恐或纵欲过度,精气虚损,或少年手淫,思虑忧郁:或湿热下注,宗筋弛纵等因素所致 ...

  • 针灸总结(中医干货)

    医痴 昨天 <世医得效方>,十九卷,元代危亦林编撰.以"依按古方,参以家传"的编辑方法撰称,故名.为危氏五世家传经验医方.内容包括中医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等各科疾 ...

  •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皮肤针疗法

    (皮神经炎.神经性皮炎.药物性皮炎.荨麻疹.湿疹.近视.远视.麦粒肿.急性结膜炎.共同性斜视.麻痹性斜视.神经性耳聋.过敏性鼻炎.急性扁桃体炎.头痛.肋间神经痛.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急性胃炎.胃神经官 ...

  •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三棱针疗法

    (高热.中暑.中风.溺水.煤气中毒.食物中毒.药物中毒.头痛.胃痛.腰痛.胸痛.胁痛.月经不调.痛经.滞产.恶阻.乳少.急慢惊风.脐风.小儿吐泻.疳积.目赤.目翳.耳鸣.耳聋.鼻渊.鼻衄.牙痛.咽喉肿 ...

  •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火针疗法

    (胃下垂.胃脘痛.泄泻.脱肛.肩关节周围炎.冈上肌腱炎.肱骨外上髁炎.腕管综合征.急慢性腰骶关节劳损.梨状肌综合征.膝关节增生性关节炎.跖筋膜劳损.带状疤疹.神经性皮炎.湿疹.结核性淋巴结炎.化腔骨髓 ...

  •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气针疗法

    (头痛.胸痛.胃痛.腹泻.失眠.呕吐.呃逆.痛经.肠痈) 气针疗法是将消毒过的空气或氧气注射人穴位内,以调整经络功能的治疗方法.具有活血散瘀.消肿镇痛的作用. [操作方法] 一.针具 选用5-10ml ...

  •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鼻针疗法

    (鼻渊.鼻衄.咽喉肿痛.咳喘.心悸.怔忡.呃逆.呕吐.吞酸.胃痛.腹痛.腹泻.便秘.黄疸.遗尿.遗精.阳痿.早泄.癃闭) 鼻针疗法,是在鼻部范围内的一定穴位上进行针刺,借助脏腑.经络的联系以治疗多种病 ...

  •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人中针疗法

    (昏厥.急惊风.慢惊风.高热惊厥.癫狂.癫痫.脏躁.中风.类中风.胃痛.胁痛.腹痛.腹泻.便秘.癃闭.月经不调.产后血晕) 人中针疗法是针刺人中沟上的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疗法.人中沟为督脉循行所过之 ...

  •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舌针疗法

    (高血压病.中风偏瘫.中风舌强不语.舌麻.舌体歪斜.木舌重舌.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官能症.心动过速.心动过缓) 舌针疗法是针刺舌体上穴位为主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脏腑气血上营于舌,而舌与脏腑的联系又是通 ...

  •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颈针疗法

    (中风后遗症.震颤麻痹.癫痫.高血压病.神经官能症.偏头痛.失眠.感冒.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 颈针疗法,是指针刺颈部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颈部与十二经脉有密切联系,<灵枢>经脉.经 ...

  •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脊针疗法

    (支气管炎.哮喘.胃炎.胃溃疡.胃痉挛.糖尿病.尿崩症.前列腺炎.遗尿.遗精.阳痿.闭经.中风偏瘫.外伤截瘫.小儿麻痹后遗症) 脊针疗法是针刺夹脊穴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脊椎与经络有广泛的联系.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