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臣彬:五脏六腑辨证用药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心与小肠

一、心气虚与心阳虚

包括某些虚弱病症,神经官能症,心绞痛,心梗、心律不齐,心衰,休克等病症,具有以下征候者。

主症:心气虚则心悸、气短、自汗,活动时加重,胸前憋闷,面色晄白;苔白,舌质淡,脉细弱或结代。心阳虚在心气虚的基础上,又出现畏寒肢冷症状。严重则发生心阳虚脱,大汗淋漓,昏迷不醒,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病机: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时,心肌鼓动血脉力弱,心搏加快,故心悸气短,脉细弱。心阳不振时阳气不通,心脉痹阻,故心胸憋闷;阳气不达于面,故面色晄白。心气不足,卫外之气不固,则自汗。气来不匀,则脉结代。阳气不达于肌表,则形寒。心阳虚脱时,心液随阳外溢,则大汗淋漓;神失所主,故昏迷不醒;阳气不达于四肢,故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治法:补心气、温心阳、安神。

药物:
补心气:人参、党参、黄芪、西洋参、太子参。人参能使真气起于无有之乡。
温心阳:附子、肉桂、干姜,久病用吴茱萸。
安心神:茯神、远志、枣仁、柏子仁、五味子、夜交藤、龙骨、牡蛎、龙齿、朱砂、琥珀、磁石。
随症加减:心悸用人参,心胸闷痛加元胡、桃仁、红花;多汗用龙骨、牡蛎、五味子;不眠加茯神、远志、枣仁、柏子仁;水肿加茯苓、泽泻、牛膝、车前子、猪苓。

方药举例:
心气虚用四君子汤加减,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心慌重用人参20克,心阳虚加附子15克,心阳虚浮肿合五苓散。心阳虚脱用参附汤,人参50克、附子20克。
二、心阴虚与心血虚

包括某些虚弱症,神经官能症,贫血,白细胞低下,血小板减少等。

主症:心悸心烦,健忘,失眠多梦,脉象细弱为心血虚;兼有五心烦热,盗汗,颧红,口干,舌干尖赤或口舌糜烂为心阴虚。心血虚,舌质淡白,面色萎黄、或苍白。

病机:心血虚,血不外荣,则舌质淡白,面色萎黄、或苍白;心血不足时心阳偏亢,血热流速快,则五心烦热,盗汗,颧红,口干,舌干尖赤或口舌糜烂。心血虚,神不内守,故失眠多梦;入睡后,阳附于阴,阴虚,阳无所附,津液随阳外泄而为盗汗。

治法:补血、滋阴、安神

药物:
补血:用四物汤,补血生血重用地黄、白芍各50克,生精血;活血补血重用当归、川芎各30—50克,但重用当归30—100克,则出现缓泻,因此,不是血虚便秘,当归、川芎用25—30克;白细胞低,加阿胶以补胶原蛋白。
滋阴:用生地、玄参、丹皮、天冬、麦冬。重者用水牛角、牛黄。
安神:用茯神、远志、枣仁、柏子仁、夜交藤、龙骨、牡蛎、龙齿、朱砂、琥珀。

随症加减:心烦加栀子,口舌生疮、糜烂加灯心草、竹叶、木通、黄连;盗汗加龙骨、牡蛎、麻黄根、低热加地骨皮、青蒿。

方药举例:
心阴虚用地骨皮饮,心阴虚失眠用天王补心丹。

三、心火上炎
包括舌炎、舌体糜烂、口腔溃疡、支原体感染、血热、病毒性心肌炎,不明原因低烧。

主症:以舌尖红、舌体糜烂或溃疡、五心烦热为主症。或见夜寐不安,口渴思饮,尿黄、尿痛。苔黄,脉数。

病机:心开窍于舌,心火上炎,则舌尖红、舌体糜烂或溃疡;心火内炽,则烦热不眠;热伤津液,则口渴思饮;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移于小肠,则尿黄、尿痛;苔黄,脉数无力,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清心泻火

药物:
滋阴:用生地、玄参、天冬、麦冬、牡丹皮。
清火:用竹叶、莲子蕊;重者用黄连、栀子,芦根、茅根。
随症加减:口渴思饮用天花粉、生地、玄参、麦冬;舌疮重者加连翘、青黛、板蓝根、木通。

方药举例:一般用导赤散加减。竹甘通地。竹叶、甘草、木通、生地黄。

四、胸阳不振、心血瘀阻
常见于重症心律失常、心绞痛、心梗。也见于一些疾病晚期。

主症: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或闷痛,心悸怔忡,脉象涩结;重者面色青紫,舌质紫黯,口唇手足青紫,四肢冰冷,昏厥,脉微欲绝,为心元暴脱。
病机: 胸阳不足,血行障碍,心脉痹阻,故有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或闷痛,心悸怔忡,脉象涩结;四肢冷,脉微细欲绝,为阳气不达于四肢所致。

治法:活血化瘀,大补元气。

药物:
活血化瘀:用桃仁、红花、水蛭、赤芍、丹参、郁金。代表方剂用血府逐瘀汤。

治疗心悸怔忡:大补元气用人参。

四肢发冷加附子,代表方剂用参附汤;脉微欲绝,人参重用到50克,党参重用到300克。
五、痰迷心窍

患者脑血管意外,中风、脑卒中、脑出血多数此症。

主症:意识朦胧,甚至昏迷不醒人事,喉中有痰声噜噜,苔白腻,脉象滑数、弦滑。

病机:心主神志,痰蒙清窍心脑,产生神智障碍,故有朦胧、昏迷不醒。滑脉主痰,故脉滑;数脉主热,患者发热,弦细相兼而数,主病位在脑。

治法:涤痰开窍,清热。

药物:
清热开窍用安宫丸。
涤痰:用贝母、天竺黄、胆南星、竹沥;化寒痰用陈皮、半夏、远志、天南星。
开窍:用石菖蒲、郁金。丸散可用麝香、冰片

寒痰代表方药:涤痰汤、苏合香丸。

清热代表方剂:清瘟败毒饮。

六、痰火扰心

主要是神智疾病,西医的精神分裂症、癔病、躁狂状态。

主症:胡言乱语,哭笑无常,狂妄躁动,怒目而视,打人毁物,幻听、幻视,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滑数、弦数。

病机:痰火扰心,则神智错乱;火属阳,阳主动,故表现为兴奋状态(亢进);怒目而视,打人骂人,幻听幻视,是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扰乱轻窍(心神)所致。苔黄腻,舌尖红是火盛;脉滑为痰,脉数为热,脉弦为肝火,弦滑数相兼,为病位在脑。

治法:清热化痰开窍。

药物:用礞石滚痰丸,安宫丸加减。

清热:用黄芩、黄连。

泻肝火:用龙胆草、柴胡、黄芩、生牡蛎。

滋阴凉血:用玄参、生地、丹皮、水牛角。
化痰:用竹茹、川贝母、胆南星、半夏。
开窍:用石菖蒲、郁金。
安神:用朱砂、琥珀、远志。

七、小肠气痛
西医的肠痉挛、疝气。
主症:小腹绞痛,胀痛,肠鸣,排气则舒,或者阴囊疝痛,苔白,脉弦。
病机:小肠之气,感受寒凉,寒性收引则疼痛;腹胀肠鸣,则气滞,排气则舒是气滞暂通,而症状缓解。小肠下坠阴囊,是疝气作痛。苔白为寒,脉弦为痛。
治法:行气止痛
药物:
理气:用枳实、枳壳、厚朴、木香、陈皮。
疝气:用吴茱萸、青皮、乌药、川楝子。
止痛:用元胡。
随症加减:疝气加橘核、荔枝核。寒甚加附子、肉桂、补骨脂。

肝与胆

一、 肝郁气滞(肝气不舒)

包括神经官能症,慢性肝炎、胆囊炎、小叶乳腺增生,月经前后不定期,胆结石等。
主症:常见两胁胀痛或窜痛,胸闷不舒。胸胁乳房小腹胀痛。伴随呕逆吐酸、食欲不振、腹痛腹泻、周身窜痛,咽中有物梗塞、癥瘕积聚(癥瘕都是坚硬不移的肿块,常见肝脾肿大、肠痉挛;瘕聚,都聚散无常)、月经不调等。苔白,脉弦。尤其左关弦。
病机:情志不舒,恼怒伤肝,引起肝气郁结,性失调达,故出现两胁胀痛、窜痛,胸闷不舒,且疼痛长随情绪变化而增减。肝气上窜于咽喉,与痰互结,则咽中似物梗塞。肝气横逆,克脾土,侵犯脾胃,胃失和降,则脘痛、呕逆吐酸,食欲不振;脾气失和则腹痛腹泻。“气行则血行,气滞血亦滞”,肝气郁结产生气滞血瘀,则胁部刺痛不移,,逐渐产生癥瘕积聚。肝脉与冲脉相连,冲脉主月经,故肝郁气滞能引起月经不调。
治法:疏肝理气
药物:
疏肝:用柴胡、香附、郁金、青皮。胁痛重加元胡、川楝子。肝气犯胃用木香、佛手。
随症加减:呕逆用悬覆代赭汤;吐酸用黄连、吴茱萸、乌贼骨;腹胀重加厚朴、枳实、枳壳;腹泻加苍术、白术、茯苓、诃子;肝脾肿大加桃仁、红花、丹参,重者加三棱、莪术、鳖甲、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八月札。
方药举例:男用柴胡舒肝丸、女用逍遥散加减。梅核气用半夏厚朴汤,或者四七汤。

二、 肝经实火
高血压病、更年期综合症、上消化道出血、胆石症、鼻衄、急性结膜炎。
主症:头痛眩晕、耳鸣耳聋,急躁易怒,面红目赤,胁肋灼痛,甚至吐血衄血。兼见尿黄赤,口苦便干,苔黄,脉弦数。
病机:肝火上攻于头,则头痛眩晕,面红目赤。胆经布于耳,肝与胆相表里,肝有病则胆受之,肝火循经上入于耳,则耳鸣耳聋,其特点为突然发作,鸣声如潮。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化火,扰及两胁则胁肋灼痛;肝火上炎灼伤络脉,可骤然吐血衄血,舌质红,苔黄,苔黄腻,脉弦数,为肝火旺盛之象。
治法:清肝泻火

药物:
1、 清肝药:肝火上升于头部轻者用桑叶、菊花。上升于目用草决明、青葙子、菊花、木贼、夏枯球。
2、 泻肝火药:肝火重者用龙胆草、栀子、黄芩、连翘。
3、 随症加药:吐血衄血加仙鹤草、白茅根、丹皮、藕节、小蓟。头痛头晕加龙骨、牡蛎。便秘加芦荟、大黄。血压高加钩藤、菊花、夏枯草、槐角、草决明、青木香、桑寄生、杜仲炭、牛膝。
方药举例:一般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芩、栀子、木通、生地、当归、牛膝。

三、 阴虚肝旺
高血压病、神经官能症、眼科疾病。
主症:头痛眩晕,烦躁易怒,颧红,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或细数无力。或见耳鸣耳聋,麻木、震颤,眼干,口燥咽干,面部烘热,腰酸腿软,少寐多梦。
病机:肝阴不足,则肝阳上亢,肾阴不足,也导致肝阳上亢。肝阳上亢,则头痛头晕、眩晕,烦躁易怒。阴虚生内热,则颧红、五心烦热。肾开窍于耳,肾阴不能上充于耳,则耳鸣耳聋。肝阴不足,不能濡养筋脉,则肢体麻木、甚至震颤。口燥咽干,面部烘热,都是阴虚内热虚火上炎之证。肝属木,木生火,火属心,心火内扰神明,则少寐多梦。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虚,则有腰膝酸软。肝经实火与阴虚肝旺虽然都有头晕头痛、耳鸣耳聋,但前者常突然发病,来势较急,症状明显;后者则逐渐产生,症状较轻;前者有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滑数的实火现象;后者有颧红、五心烦热,脉象虚数无力、细数而软。等虚火现象。
治法:滋阴、平肝、潜阳
药物:
1、 滋肝阴:生地、玄参、天冬、麦冬、枸杞、山萸肉、何首乌、女贞子。
2、 补肝血:当归、川芎、阿胶、地黄、白芍、鸡血藤。
3、 平肝潜阳:平肝用天麻、钩藤、僵蚕、菊花,潜阳用生龙骨、生牡蛎、生石决明、煅磁石、紫贝齿。
4、 随症加减:眼干加菊花、草决明、枸杞;口燥咽干加天花粉、石斛、麦冬;麻木震颤加钩藤、僵蚕、鸡血藤。
方药举例:一般用杞菊地黄汤加减。熟地、枸杞、茯苓、丹皮、泽泻、菊花、钩藤。

四、肝风内动
1、 热动肝风(热极生风)
见于高热惊厥。
主症:高热、抽搐、甚至神志昏迷。舌质红,脉弦数。
病机:热极生风,出现肢体抽搐,两眼上翻。常见于婴幼儿。热扰心神,则神志昏迷。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治法:清热熄风
药物:
(1) 、熄风:轻者用钩藤、僵蚕、地龙;重者用全蝎、蜈蚣,高热不退并发抽搐者用羚羊角粉。
(2) 、清热:清热泻火药:生石膏、寒水石、知母、黄连、栀子。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青黛。
(3) 、随症加减:昏迷,加菖蒲、郁金。
方药举例:一般清瘟败毒饮加减。生石膏、知母、生地、玄参、栀子、连翘、钩藤。重者用用羚羊钩藤汤加蝎尾粉、钩藤、生地、水牛角丝、玳瑁、菊花、羚羊角丝。
2、 阴虚阳亢、肝风内动
常见于脑溢血、高血压脑病。
主症:素有头痛、眩晕、麻木,突然昏厥,抽搐,或口眼歪斜,偏瘫。舌质红,脉弦细。病位较浅、病情轻者,只出现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肢体麻木或偏瘫。病位较深、病情重者,除以上症状外,尚有神志不清或昏迷。中风时常伴随喉中痰鸣、舌苔滑腻。有的连续几天不省人事,最后死亡。重者,脉象弦滑、促、代。
病机:素体阴虚,肝阳易亢,化火生风,风火交煽,挟痰上扰,蒙蔽清窍,则神志昏迷,流窜于经络,则肢体麻木;风痰阻于脉络,气血流通不畅,则口眼歪斜,舌强不语或偏瘫。舌质红,脉弦细,或弦细数软无力,均属阴虚肝旺之象。一旦弦滑、促、代,则有危险。
治法:滋阴平肝、熄风开窍
方药举例:
一般用镇肝熄风汤加减:生龟板、生牡蛎、生赭石、生地、玄参、丹皮、怀牛膝、石菖蒲。
随症加减:眩晕加磁石、生石决明;痰多加半夏、胆南星;抽搐、痉挛加僵蚕、全蝎、地龙、羚羊角丝;昏迷加石菖蒲、郁金。后遗症期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五、 寒滞肝脉
睾丸、附睾疾患,疝气。女子宫寒、产后风湿久病。
主症:少腹胀痛,睾丸坠胀,或阴囊回缩。少腹胀痛长牵引睾丸,坠胀剧痛,受寒则重,得热则缓,或见畏寒肢冷。女小腹凉、痛、胀,牵引腰部,下肢冰冷,风吹则过,如穿透感,或下肢关节痛。或者长期胃痛、久病后心脏疾患,头顶痛。女30—40岁见部分子宫、附件肿瘤患者(久病)。
病机:寒浸肝脉,寒从足起,久病入厥阴经,导致寒者凝滞变化诸症,一派寒象,误诊纷纭。
治法:温肝散寒、理气补肾。
药物:
1、 温肝:以理气为主用青皮、小茴香、乌药。以散寒为主,五药联手,附子、肉桂、补骨脂、杜仲炭、吴茱萸。
2、 补肾用山芋、山药、熟地,补五老虚损用玉竹、黄精、仙茅、巴戟肉、肉苁蓉。
3、 随症加药:少腹或睾丸疼痛,重用川楝子、元胡。疝气或附睾肿痛加橘核、荔枝核。
方药举例:教材用暖肝煎:当归、小茴香、乌药、肉桂、茯苓、荔枝核。常用右归饮、金匮肾气、吴茱萸汤加减。女用陈自明温经汤合上药。

六、 肝胆湿热
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胆囊炎,胆结石、胆和胰腺肿瘤出现感染。
主症:巩膜皮肤发黄,色泽鲜明,胁痛较著,尿少黄赤,或见发热口渴,恶心呕吐,食少腹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或者滑数,左关滑。
病机: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湿郁化热,蕴结于肝胆,致使胆汁外溢,浸及肌肤,发生黄疸。湿热犯胃,则恶心呕吐,食少腹胀(肝功能不好)。热邪灼伤津液,则发热口渴,尿少而黄赤。湿热蕴结,则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肝胆热盛之象。本证胁痛显著,而脾经湿热则消化道症状严重。
治法:清热利湿
1、 清热:清热利湿常用茵陈,清热燥湿常用黄芩、栀子、黄连、黄柏。
2、 利湿:猪苓、茯苓、泽泻、车前子、滑石。
3、 随症加药:恶心呕吐加藿香、佩兰、竹茹;胁痛加川楝子、元胡;腹胀加大腹皮;热重加蒲公英、、双花、连翘、板蓝根;湿重加苍术、车前子;便秘加大黄,胆结石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虎杖。
方药举例:一般用茵陈蒿汤加减:茵陈、栀子、大黄、茯苓、车前子、龙胆草、木通。结石用大柴胡汤加减。

脾与胃

一、 脾胃虚弱(脾气虚、胃气虚)
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结肠炎,慢性痢疾,胃肠功能紊乱、胃神经官能症,肠结核、慢性肝炎、肝硬化、放化疗后不能饮食。
主症:面色萎黄,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胃脘满闷,嗳气吐酸,胃痛喜按,食后痛减,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象细、弱、濡软。或见呕吐、浮肿。(脾虚三大主症:腹胀、便溏、食少纳呆)。
病机:脾有病,则胃受之,脾胃虚弱,即脾气虚及胃气虚同时出现,但也有单独出现者。胃主受纳,胃气虚则胃纳减少;胃气主降,胃虚失其和降反而上逆,则嗳气吐酸,胃痛喜按,得食痛减,均为虚象。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失常,出现食后胃脘满闷,腹胀便溏。脾胃气虚水谷化生精微减少,则面色萎黄,倦怠无力。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则浮肿。舌质淡,苔白,脉脉象细、弱、濡软,均属气虚之象。
治法:健脾和胃
药物:
1、 健脾:人参、党参、茯苓、山药、炒薏苡仁。
2、 和胃:陈皮、木香、法半夏、阳春砂、白蔻、草蔻。
3、 随症加减:食欲不振加鸡内金、砂仁;吐酸加乌贼骨;呕吐加生姜、半夏、竹茹;胃脘痛加白芍、甘草;腹胀加厚朴、木香;便溏加赤石脂、诃子。
方药举例:一般脾胃虚弱用四君子汤加减。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脾虚重者用参苓白术散。

二、 脾胃虚寒
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痢疾,胃肠功能紊乱,水肿,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结肠炎,妇女白带过多。
主症:腹胀、便溏、食少纳呆三大主症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寒症,就是虚寒。胃腹隐隐作痛,喜热喜按,口泛清水,呃逆呕吐,食欲不振,食后腹胀,久泄不止,肢冷乏力。或见尿少浮肿,皮肤萎黄而晦暗,白带清稀而多。舌质淡,苔白滑或白腻,脉沉细而迟软无力。或脉右关弱,六脉迟。
病机:脾胃虚寒,多为脾胃疾病迁延日久,失于调治,正气不足所致。阳虚生外寒,则畏寒肢冷;寒性收引,其性疼痛,寒邪凝滞中焦脾胃,则胃腹隐痛,得热得按则寒气散,而痛减。胃阳不足,则食少腹满。寒饮不化而上逆,则口泛清水;胃气不降,上逆则呕吐呃逆。脾阳不足,不能运化水湿,则久泄不止,或浮肿尿少,或白带清稀而多。寒湿停滞脾胃,胆液与寒湿相结,则肤色晦暗发黄。脉右关弱,为脾虚,六脉迟为寒症。
治法:温中健脾

药物:
1、 温中:用良姜、姜、附子、天南星、吴茱萸。
2、 健脾:用苍术、白术、砂仁、白蔻。
3、 补脾用人参、党参、黄芪、甘草。
4、 随症加减:胃痛重用良姜、香附;肢凉怕冷加吴茱萸、附子、肉桂;久泻加炮姜、赤石脂;呃逆加丁香、柿蒂;呕吐加陈皮、生姜、半夏;或加草蔻、良姜、生姜汁;浮肿加猪苓、泽泻、茯苓、薏苡米。食欲差加砂仁、鸡内金、谷芽、麦芽。
方药举例:一般用六君子汤加减。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木香、砂仁、半夏、陈皮、良姜、香附。

三、 中气下陷
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肠功能紊乱、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肾下垂、睾丸下坠、重症肌无力等。
脾胃虚弱症候兼见言语气短,动则气坠,深吸气方快,疲乏无力,困倦。或见久泻脱肛,子宫下垂,小便淋漓不尽。舌淡苔白,脉象虚大,右关纯虚脉。
病机:脾胃之气不足,又称中气不足、中气下陷。脾主肌肉,肌肉微软无力,不能上托脏器、组织,导致下陷。
治法:补中益气
药物:
1、 升阳举陷:升麻、黄芪,最好重用100克。
2、 健脾益气:黄芪、党参、人参、太子参、西洋参、白术、苍术。
3、 随症加减:久泻加诃子肉、补骨脂、乌梅。小便淋漓难进加肉桂。睾丸下坠加补肾药山芋、山药、熟地、仙茅、巴戟、附子、吴茱萸。
方药举例:一般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人参、白术、陈皮、升麻、槟榔、枳壳、柴胡。

四、 脾虚湿困(湿困脾阳、寒湿困脾)
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慢性痢疾,胃肠功能紊乱,水肿,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结肠炎,白带过多。
主症:轻者脾虚兼见湿的症候,重者脾阳虚兼见寒湿症候。饮食减少,胃脘满闷,恶心呕吐,口粘不渴,渴不欲饮,头重如裹,身困体沉,腹泻肢肿,或皮肤晦暗发黄,白带多。舌苔厚腻,脉缓。
病机:湿重伤脾或脾阳先虚,运化迟缓,致使湿浊中阻。湿困于上,则口粘,头重如裹;湿阻于中,则饮食减少,胃脘满闷,恶心呕吐;湿迫于下,则腹泻、肢肿、白带量多。寒湿阻于脾胃,胆汁与寒湿相结,则身黄晦暗。水湿充于肌肤,则神困体沉。舌质淡,苔白厚腻,脉缓,均属脾阳不运,湿浊内蕴之象。
治法:健脾利湿(运脾化湿)
1、 健脾:人参、白术、黄芪。
2、 燥湿:苍术、厚朴、草果、半夏、天南星、
3、 化湿:藿香、佩兰、砂仁、蔻仁。
4、 利湿:猪苓、茯苓、泽泻、薏苡米、车前子。
5、 随症加减:胃脘满闷加厚朴、苍术;恶心加藿香、佩兰;腹泻加山药、莲子肉;黄疸加茵陈、干姜;头重如裹加白芷;浮肿加大腹皮、泽泻。
方药举例:一般用胃苓汤加减。即平胃散合五苓散加减。苍术、白术、厚朴、茯苓、泽泻、猪苓、薏苡米、车前子。

五、 脾藴湿热
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胆囊炎、湿疹、脓疱病
主症:面目发黄,鲜明如橘色,脘腹胀闷,不思饮食、厌油腻,恶心呕吐,尿少而赤。或身痒,发热,口干苦,便秘或大便不爽,或皮肤疮疡、湿疹流黄水,舌苔黄腻,脉濡数。
病机:嗜食辛辣肥甘厚味,引起脾湿胃热,湿热交阻,胆汁与湿热相结,外溢于肌肤而发黄致痒;热为阳邪,故黄色鲜明如橘色;湿热中阻,则不思饮食,厌油腻,甚至胃浊上逆而恶心呕吐;湿热下注膀胱,而尿黄短赤;湿盛则泄泻;热盛则发热,口干,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濡数,均属湿热熏蒸之象。本证之黄疸,消化道症状严重脉缓;肝胆湿热之黄疸,肝胆经症状严重脉濡弦,需细分辨。湿热在皮肤,则成湿疹、脓疱病、皮肤溃疡等。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举例:黄疸常用茵陈蒿汤加减。茵陈、栀子、茯苓、泽泻、白茅根、焦山楂、佩兰、板蓝根。
脓疱病和湿疹用:生薏苡米、黄柏、栀子、黄芩、金银花、连翘、生地、玄参、苦参、地肤子、白鲜皮。
随症加减:食少厌食油腻加黄连、焦山楂;恶心呕吐加陈皮、竹茹;尿少身倦加薏苡仁、六一散,大便不爽加大黄、番泻叶。
六、脾不统血
各种出血疾病。功能性子宫出血、痔疮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血友病、皮下出血等。
主症:脾气虚兼有出血者。面色无华、萎黄,气短懒言,肢体困倦乏力;月经过多,点滴而下;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沉细而缓。
病机:脾虚不能统血,则血不归经,溢于脉外。面色无华、萎黄,气短懒言,肢体困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沉细而缓。都是脾虚症状。
治法:补脾摄血、引血归经
药物:
1、 补益脾气:黄芪、党参、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大枣。
2、 止血:仙鹤草、刘寄奴、艾炭、血余炭、棕榈炭。
3、 随症加药:呕血加紫草、仙鹤草;便血加生地榆、槐花、侧柏叶或伏龙肝;尿血加旱莲草、小蓟。胃出血加三七。
方药举例:一般用归脾汤加减。人参、白术、黄芪、当归、木香、仙鹤草、刘寄奴。

七、 心脾两虚
神经官能症、心率失常、早搏、贫血、轻度失眠。
主症:心悸健忘,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食欲减退,腹胀便溏,倦怠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左寸弱、右关弱。
病机:心主神志,脾主运化。心虚则神不内守,出现健忘失眠、思慕无穷,多梦纷纭,心悸怔忡;脾虚则运化失司,则食欲减退,腹胀便溏,倦怠无力,面色萎黄。六脉沉细,为气血不足,心脾两虚之象。
治法:补益心脾
药物:
1、 补心:人参、黄芪、党参、西洋参、太子参。
2、 不眠:枣仁、柏子仁、茯苓、茯神,思虑过度用远志。
3、 补脾: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甘草。
方药举例:一般用归脾汤加减。

七、 肝脾不和

神经官能症、肝炎、肝硬化。

主症:既有肝旺的症候,又有脾虚的症候。两胁胀满,不思饮食,腹胀肠鸣,大便溏泻。舌质淡,苔白腻,脉弦。

病机:肝木克脾土,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虚而运化失常。

治法:疏肝健脾

药物:

1、 疏肝:柴胡、白芍、香附、郁金。

2、 健脾:白术、茯苓、薏苡米、山药。

3、 随症加药:胁肋胀痛加柴胡、白芍、青皮;腹胀加厚朴、木香;便溏加莲子肉、伏龙肝、石榴皮。

方药举例:一般用逍遥丸加减。柴胡、白芍、茯苓、白术、广木香、香附、郁金。

八、 胃火炽盛(邪热扰胃、胃火)

某些传染病高热期、糖尿病、牙周病、口轻溃疡等。

主症:烦渴多饮或渴欲饮冷,多食易饥,口臭嘈杂,牙龈肿痛,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洪大、滑数。

病机:胃火炽盛耗伤胃阴,则口渴多饮或喜冷饮;火能消谷,则多食易饥。胃热上蒸则口臭嘈杂;齿龈为胃经脉络所过,胃热上冲,则牙龈肿痛。热伤津液,则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洪大、滑数,均为胃火炽盛之象。

治法:清胃泻火

药物:

清胃火:生石膏、知母、栀子、黄连、黄芩、山豆根、大黄。清热生津用石斛、天花粉、芦根、北沙参。

方药举例:山豆根、生石膏、知母、升麻、黄连、当归、生地黄、玄参。

九、 胃阴不足

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糖尿病。

主症:口唇干燥,不思饮食,食后饱胀,大便燥结,干呕呃逆,舌干少津,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病机:脾胃虚弱,饮食减少,不能化生水谷精微,阴液之源枯竭,或胃火耗伤津液,虚火上扰,胃阴不足,则见口干唇燥,大便秘结,舌质红,脉细数无力等症。胃阴亏耗,胃失濡养,纳化失司,导致饮食减少,食后饱胀;胃失和降,则干呕呃逆。

治法:滋阴养胃

药物:

1、 养胃阴:北沙参、麦冬、生地、玄参、石斛、芦根、天花粉、玉竹、西洋参、太子参。

2、 随症加药:口干舌燥加芦根、天花粉;干呕加竹茹;呃逆加代赭石、旋复花;便秘加火麻仁、郁李仁、小胡麻。不思饮食加砂仁、白蔻、鸡内金。

方药举例:一般用麦门冬汤加减。麦冬、沙参、生地、石斛、太子参、乌梅。

十、 肝胃不和

胃溃疡、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肝炎、肝硬化。

主症:胁肋胀痛,胃脘胀满、疼痛,食欲不振,嗳气吐酸或呕吐,或见心烦易怒,脉弦。

病机:肝木克脾土,肝强脾弱,左关脉弦,右关脉弱。肝强木旺则胸胁乳房胀痛;胃弱土衰则腹胀、便溏、食少纳呆。

治法:疏肝和胃

药物:

1、 疏肝:香附、郁金、柴胡、白芍、香橼、佛手。

2、 和胃:陈皮、半夏、砂仁、木香。

3、 随症加药:疼痛拒按加香附、郁金;泛酸嘈杂加吴茱萸、黄连;或加乌贼骨;口苦加黄连;嗳气加旋复花、佛手。

方药举例:一般用四逆散合左金丸。柴胡、白芍、陈皮、枳壳、半夏、吴茱萸、黄连。

十一、食滞胃脘

消化不良、停食、急性胰腺炎、肝功能不好。

主症:胃腹胀满,呕吐酸腐,嗳气反酸,不思饮食,大便溏薄或秘结。舌苔厚腻,脉滑,关部滑重。

病机:饮食积滞、饱食过伤脾胃,脾之运化失司,中焦气机受阻,则脘腹胀满;食滞于胃,浊气上逆,则嗳腐吐酸,不思饮食,大便溏薄或秘结;食浊中阻,则舌苔厚腻,脉滑;中州位于右关,则关脉滑重。

治法:消食导滞

药物:

1、 健脾消食:消肉食用山楂;消谷食用炒谷芽;消面食用炒麦芽、焦神曲;消食开胃用鸡内金。行气开胃用砂仁;开胃止吐用蔻仁。

2、 导滞:炒枳实、炒枳壳,焦槟榔、炒莱菔子、大黄。

3、 随症加减:口臭加黄连、栀子。

方药举例:一般用保和丸加减。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炒莱菔子、茯苓、半夏、枳壳、陈皮、连翘。

肺与大肠

一、 肺阴虚

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

主症: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有时带血,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午后颧红,或有咽干喑哑,舌质红而干,或有裂纹,无苔,脉细数。

病机:肺阴亏虚,津液被灼,肺燥火盛,则干咳少痰。虚火伤络,则痰中带血。虚火内炽,则有潮热,颧红,手足心热;虚火逼津外泄而盗汗;津液被劫,咽失滋润,则咽燥声哑。舌质红而干,或有裂纹,无苔,脉细数,均是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滋阴润肺

药物:

1、 养肺阴:南沙参、天冬、麦冬、百合、生地、玄参、玉竹、西洋参。

2、 清虚热:青蒿、鳖甲、地骨皮、秦艽。

3、 随症加减:热痰加桑白皮、黄芩、鱼腥草、败酱草;盗汗加浮小麦、五味子;咳甚加百部、紫苑、款冬花;痰中带血加三七、侧柏叶、仙鹤草。

方药举例:一般用百合固金汤,或滋阴清肺汤加减。生地、麦冬、川贝母、沙参、百部、山药、玄参、甘草、白芍、当归、马兜铃。

二、 肺气虚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肺心病。

主症:咳嗽无力,痰多清稀,甚至喘促短气,面色晄白,声音低弱,乏力自汗。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病机:肺主气,肺气虚,则咳嗽无力,短气而喘,声音低弱;气虚者津液不能运化,而成痰湿,则痰多清稀。气为血之帅,虚者血不上荣,则面色晄白。肺气虚弱,卫外不固,则自汗。舌质淡、脉细弱,为气虚之象。

治法:补益肺气

药物:

1、 补肺气:人参、党参、太子参、西洋参、黄芪。

2、 随症加减:咳喘气促加百部、五味子;自汗加麻黄根、浮小麦;痰多咳重加紫苑、款冬花、半夏、甘草。

方药举例:一般用补肺汤加减。黄芪、党参、五味子、紫苑、半夏、甘草。

三、 肺燥咳嗽

感冒、支气管炎。

主症: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咯出,鼻燥咽干,咳甚则胸痛,或有形寒身热等表证,多见于秋季干燥之时。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本证以肺燥为主,无阴虚症状,可与肺阴虚鉴别。

治法:清肺润燥

药物:

1、 清肺润燥:初起可用桑叶、杏仁、枇杷叶。久咳可用芦根、知母、南沙参、天冬、麦冬。

2、 随症加减:咳重加前胡、桔梗;痰少难咳加贝母、竹茹。

方药举例:一般用沙参麦冬饮。初起用清燥救肺汤合桑杏汤加减:生石膏、桑叶、杏仁、沙参、麦冬、贝母。

经久不愈用养阴清肺汤加减:知母、生地、麦冬、川贝、百合、沙参。

四、 肺热咳喘

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继发感染、肺炎初中期、肺脓肿、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主症:咳嗽或哮喘,痰黄粘稠,或咳吐脓血,气味腥臭,胸痛,或有恶寒发热。舌苔黄或兼黄腻,脉数、滑数、右寸洪大。

病机:邪热蕴肺,煎熬津液为痰。邪热与痰浊相结,阻于七道,影响肺气出入,使肺气不能肃降,则有咳喘。痰黄为肺热的主症,若热壅血瘀则化脓血痰。肺气不利则胸痛,肺火炽盛则发热,兼有表症则畏寒。舌苔黄或兼黄腻,脉数、滑数、右寸洪大。为痰热互结之象。

治法:清肺化痰

药物:

1、 清肺热:鱼腥草、败酱草、黄芩、栀子、生石膏、桔梗。

2、 化痰热:瓜蒌、贝母、竹茹,痰稠可加海浮石、黛蛤散。

3、 排脓化瘀:排脓用苇茎、败酱草、鱼腥草、薏苡仁、冬瓜仁、桔梗。化瘀常用桃仁、红花、赤芍。

4、 止嗽平喘:常用麻黄、射干、枇杷叶、杏仁,兼有痰嗽加马兜铃、白前,喘重加苏子、莱菔子、地龙、葶苈子。

5、 随症加药:咳吐脓血加金银花、连翘;咳重加桑白皮、车前子;痰黄稠加贝母、瓜蒌、海浮石;胸痛加瓜蒌、赤芍、元胡;咳血加仙鹤草、侧柏叶、白芨、丹皮。

方药举例:一般常用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杏仁、生石膏、桑白皮、瓜蒌。

清热解毒化瘀:肺脓肿,用《千金》苇茎汤加味。苇茎、薏苡仁、瓜蒌仁、桃仁、冬瓜仁、金银花、连翘、皂刺。

五、 肺寒咳喘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主症:轻者咳嗽痰白清稀,形寒怕冷,不渴;重者咳嗽胸闷,呼吸急促。表邪未解,则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塞流涕,舌质淡,苔白滑,脉浮,或浮紧。

病机:寒痰犯肺,肺气不宣,则咳嗽多痰,痰白清稀。寒邪郁于肌表肺卫,则形寒拍冷;寒邪未化热,则口不渴。邪实气壅,肺气失降,则咳喘胸闷。舌质淡,苔白滑,脉浮,或浮紧,为邪在肺卫,风寒外束之象。

治法:温肺化痰

药物:

1、 温肺止咳:细辛、姜、紫苑、款冬、百部、白前、前胡。

2、 化寒痰:半夏、陈皮、白芥子。

3、 随症加药:表寒轻者用荆芥、防风;重者用麻黄、桂枝;喘重加麻黄、苏子、莱菔子;咳重加前胡、百部;重寒加细辛、干姜、附子。气血不足可加人参。

方药举例:一般用小青龙汤加减。麻黄、细辛、干姜、半夏、橘红、五味子。

六、 痰浊阻肺

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

主症:咳嗽气喘,胸部满闷,不能平卧,痰多粘稠,苔腻脉滑。

病机:痰浊阻塞肺气,气机不得升降。

治法:燥湿涤痰、降气平喘

方药举例:

偏寒者用二陈汤合苏子降气汤加减。苏子、厚朴、半夏、陈皮、远志、射干。

偏热者用清金化痰汤加减。黄芩、栀子、瓜蒌、橘红、贝母、苦葶苈子。或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七、 肺脾两虚

主症:肺虚久嗽,痰多清稀,气短,胸闷;脾虚见食欲减退,腹胀、便溏、乏力,舌质淡,苔白,脉濡细。

病机:肺脾久病,可互相致病。出现肺气不足,脾气虚弱症候。

治法:补益脾肺

方药举例:一般常用六君子汤加减。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木香砂仁。

随症加减:腹胀加厚朴、枳壳;食欲不振加白蔻、砂仁;便溏加莲子肉、山药、苍术。咳嗽有痰加紫苑、款冬花、半夏。

八、 肺肾阴虚

常见于结核病后期、也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支原体感染、病毒感染。

主症:咳嗽痰少,动则气短、气喘,腰酸腿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舌红,有裂纹,苔少,脉象细数,细数无力。

病机:肺阴久虚,导致肾阴亦虚。干咳少痰,五心烦热,腰酸腿软,脉象虚数。

治法:滋阴补肺

方药举例:一般用百合固金汤,或者麦味地黄汤加减。生地、丹皮、山芋、山药、麦冬、玄参、贝母、五味子。

九、 大肠湿热

急性细菌性痢疾,慢性痢疾急性发作,阿米巴痢疾。

主症: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形寒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重者,病势凶险,甚至昏迷,难治。

病机:湿热在肠,气血受阻,传导失司,则里急后重、腹痛;湿热之毒,伤害气血,则下痢脓血;湿热下注,则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内盛之象。重者,湿热化毒,内攻脏腑、进入营血,发生烦躁、昏迷、高热,则病势凶险。

药物:

1、 清湿热:黄芩、黄连、白头翁、秦皮、马齿苋。

2、 随症加减:表症未解加葛根;热毒甚加双花、连翘;腹痛加白芍、木香;食滞加槟榔、焦楂;脓血加丹皮、赤芍;神昏加安宫丸、紫雪丹;阿米巴痢疾加鸦胆子。

方药举例:一般用白头翁汤和葛根芩连汤加减。白头翁、黄连、黄芩、木香、白芍、秦皮。

肾与膀胱

一、 肾阳虚

某些衰弱性疾病、慢性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肾上腺机能减退症、神经衰弱。

主症:肾气虚主症是“腰膝酸软无力”,同时出现畏寒肢冷,脉象沉迟,就是肾阳虚。腰膝酸软,手足不温,腰脊酸痛,阳痿早泄,性欲减退;或尿少浮肿,或食少便溏,面色晄白,舌质淡,苔白,或舌体伴有齿痕,脉沉细而迟。六脉迟,双尺弱。

病机:肾阳虚,阳气不达于四肢,则畏寒肢冷,面色晄白。腰为肾之府,督脉贯脊络肾而督诸阳经,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诸经,而腰脊酸痛。相火不足,则阳事不举,则性欲减退;精关不固则早泄;阳虚肾气不足,不能气化,肾关不开,水液不能外排,则尿少浮肿,舌体胖而有齿痕;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则食少便溏。六脉迟,双尺弱,是肾阳虚的主脉。

治法:温补肾阳

药物:

1、 滋阴补肾:地黄、山芋、山药、玉竹、黄精、巴戟肉。

2、 补肾阳:附子、肉桂、杜仲炭、补骨脂、仙茅、淫羊藿。腰膝酸软常用骨碎补、仙茅、巴戟肉、续断、狗脊;

3、 随症加减:早泄加金樱子、锁阳、覆盆子、芡实;水肿加牛膝、泽泻、猪苓、茯苓、车前子;性机能减退加淫羊藿、巴戟肉、肉苁蓉,必要时加鹿茸。

4、 方药举例:代表方剂用金匮肾气汤。山芋、山药、熟地三补,丹皮、茯苓、泽泻三泄,附子、肉桂。

二、 肾气不固

慢性肾小球肾炎、尿崩症、小便失禁。

主症:小便频数而清,甚至不禁,夜尿多,尿后余沥不尽,腰脊酸痛,或见滑精早泄,面色晄白。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病机:肾气不足,膀胱之气不能固涩,则小便频数,余沥不尽;夜间阴盛阳微,肾气虚之症状加重,则夜尿多;精关之气不固,则滑精早泄。

治法:固涩肾气。

药物:

1、 补肾固涩:用益智仁、桑螵蛸、覆盆子、芡实固涩。山芋、山药、熟地补肾。

2、 随症加减:口干加生地、玄参;尿频加黄芪、桑螵蛸、益智仁、乌药、山药。

方药举例:一般用缩泉丸,或桑螵蛸散加减。桑螵蛸、益智仁、山萸肉、沙苑蒺藜、黄芪、乌药。

三、 肾不纳气

肺气肿、久病体虚、肺心病晚期。

主症:喘息短气,呼多吸少,活动尤甚,形瘦神疲,或见汗出肢冷。舌质淡,苔白,脉象沉细、微弱。

病机:肾主纳气,肾虚不能纳气,则呼多吸少,喘息气短,;活动后肾气耗损,则症状加重。病情迁延日久,则形瘦神疲;兼有肾阳虚者,则出现汗出肢冷;兼有气血不足者,则心悸气短,动则气喘,病情危笃。

治法:补肾纳气

药物:

1、 补肾纳气:用补骨脂、胡桃肉、山芋、山药、熟地、黄精、玉竹。

2、 随症加减:兼有心气虚者,加人参、黄芪;兼有血虚者,加白芍、熟地 、当归、川芎;多汗加黄芪、龙骨、牡蛎;四肢发冷加吴茱萸、补骨脂、附子、杜仲炭、肉桂;兼有水肿者加牛膝,泽泻、猪苓、茯苓;兼有血瘀者,加桃仁、红花。

方药举例:一般用金匮肾气汤加减。山芋、山药、熟地、丹皮、茯苓、泽泻、附子、肉桂、人参、蛤蚧、五味子、胡桃肉、牛膝。

四、 肾虚水泛

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病综合症、慢性心衰、低蛋白血症。

主症:全身浮肿,腰以下为甚,尿量减少,腰酸痛;重者腹胀满,阴囊肿;或见心悸气短,喘咳痰鸣。舌体淡胖,苔白,脉沉细而迟。

病机:肾阳衰微,不能鼓动肾关,水液排泄障碍,则尿量减少;水液停于肌肤,则浮肿;停于腹腔,则腹满;水气凌心,心包积水,则心悸气短,动则呼吸困难。水泛为痰,则咳喘痰鸣。腰膝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舌体淡胖,为水肿,水液代谢不佳,脾肾阳虚之象。

治法:补肾利水

药物:

1、 补肾:山芋、山药、熟地。

2、 利水:猪苓、茯苓、泽泻、车前子、牛膝。

3、 随症加减:腹胀加大腹皮、白术、厚朴;腰酸加续断、狗脊、杜仲炭;心悸加人参、远志、柏子仁。水肿重,用利水药不效者加红芽大戟。

方药举例:一般用济生肾气汤,或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山芋、山药、熟地、泽泻、牛膝、茯苓、猪苓、玉竹、黄精、附子、肉桂。水气凌心,加红芽大戟。

五、 肾阴虚

结核病、糖尿病、尿崩症、久病体虚、神经性耳聋、不孕症、支原体感染。

主症:低热,五心烦热,颧红,口干,盗汗,腰酸遗精,尿量多,或尿如脂膏;或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视力减退,或女子闭经不孕,男子精少不育。舌质红光、暗红,舌体有裂纹,六脉细数无力,双尺弱,或者虚大。

病机:肾阴不足,而生内热,则有低热、颧红、口干;阴虚者,睡后,阳无所附,汗液随之外泄而盗汗。腰为肾之府,肾虚主症腰膝酸软。阴虚相火盛,扰动精室则遗精;肾阳偏亢,蒸动肾关,则多尿。精微因肾关不固随尿排除,则尿如脂膏。阴虚,母病及子,阴虚肝旺,则头晕目眩;肾阴不足,不能上荣清窍,则耳聋耳鸣,视力减退。精室空虚,精少,则不育;冲任不足,阴液不足,导致血虚,则经闭不孕。舌质红光、暗红,舌体有裂纹,六脉细数无力,双尺弱,或者虚大,为肾阴虚脉症。

治法:滋阴补肾

药物:

1、 补肾阴:熟地、山芋、山药、何首乌、女贞子、玄参、枸杞子、旱莲草、龟板、桑葚子、淫羊藿。

2、 随症加药:潮热加黄柏、知母、地骨皮、青蒿;多尿加桑螵蛸、益智仁、覆盆子;闭经加当归、白芍、川芎、益母草;头晕目眩加蔓荆子、菊花、夏枯草、枸杞子。

方药举例:一般用六味地黄汤加减。生地、山芋、山药、玄参、地骨皮、牡丹皮、知母、黄柏。

六、 命门火衰

慢性肠炎、慢性痢疾、尿潴留、肠结核、产后风年久、久病入肾。

主症:小腹凉痛,牵引腰膝,风吹透骨,手足常年不温,舌质淡,苔薄白,六脉具迟,右尺独弱。伴随黎明前腹泻,泄后则安,或者排尿困难,女产后百日后多见,关节疼痛,寒凉,白带多,久治不愈,五六年胃痛,十年以上心病心悸,胸痛、头痛等。男阳痿、遗精、早泄、举而不坚。男女不育。长期发冷,甚至夏季不能脱棉衣。

病机:命门就是生殖系统。命门火衰,就是阳虚,相火衰微,不能温煦机体,而出现长期发冷的疾病。典型脉象,右尺独弱,六脉具迟。无论男女,皆表现畏寒肢冷,百病丛生。阳气不能温煦,则男阳痿、遗精、早泄;女小腹凉,牵引腰膝。长期发冷,甚至夏季不能脱棉衣。

治法:温补命门

药物:

1、 补阳:五药联手。附子、肉桂、杜仲炭、补骨脂、吴茱萸。非吴茱萸,不能暖小腹命门,吴茱萸走厥阴经。

2、 滋养肾脏:山芋、山药、熟地、玉竹、黄精、仙茅、巴戟肉、大云。

3、 补益气血: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

方药举例:一般用右归饮合吴茱萸汤加减。山芋、山药、熟地、玉竹、黄精、仙茅、巴戟肉、附子、肉桂、杜仲炭、补骨脂、吴茱萸。

黎明腹泻用四神丸,肉蔻、五味子、炮姜、木香、补骨脂。

排尿困难用济生肾气汤合五苓散。

七、 心肾不交

神经官能症、某些虚弱性疾病。

主症:具有心经和肾经征候。心悸、心烦、失眠、头晕健忘;遗精、腰酸腿软、耳鸣耳聋,小便短赤或灼热感,舌质红,脉细数。

病机:心火下济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使心火不热,叫做水火既济。心火不能下济,肾水不能上济,水火不交,称为“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坎离不交”。表现心悸、心烦、失眠、头晕健忘;遗精、腰酸腿软、耳鸣耳聋,小便短赤或灼热感,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交通心肾

方药举例:一般用交泰丸合六味地黄汤加减。生地、茯神、山萸肉、山药、丹皮、黄连、肉桂、酸枣仁。

以遗精为主者,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黄柏、生地、玄参、丹皮、山芋、山药、芡实、莲子须。

头晕加枸杞子、菊花;遗精加金樱子、芡实;腰酸腿软加续断、牛膝。

八、 肝肾阴虚

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神经官能症、月经不调、耳源性眩晕、久病虚弱等。

主症:头晕目眩,目干,视物模糊,耳鸣,颧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腰酸腿软,遗精盗汗。舌质红,脉弦细。肝血虚除有肝阴虚症候外,尚有口唇及指甲苍白,月经量少或闭经,舌质淡。

病机:肝血不足,则头目眩晕,视物模糊;肾阴虚,则口燥咽干、耳鸣、颧红、五心烦热,腰酸腿软,遗精盗汗。肝血虚,则口唇及指甲苍白;任冲脉虚,则月经量少或闭经。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举例:一般用杞菊地黄汤加减。枸杞、菊花、生地、山芋、山药、丹皮、玄参、川楝子。

血虚加黄芪、白芍、当归;月经量少加当归、益母草、白芍、丹参。虚热加青蒿、鳖甲。

九、 脾肾阳虚

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核具有肾阳虚体征者;肝硬化腹水、慢性心衰、肺心病、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等。

主症:身疲乏力,少气懒言,肢冷便溏,腰寒怕冷,甚至黎明腹泻(五更泻),浮肿或腹水,舌质淡,苔薄白,六脉沉细而迟,尺弱甚。

病机:脾阳不足,则身疲乏力,少气懒言;阳虚不运,则肢冷便溏。黎明之前,阴气盛,阳气衰微,肾阳虚,命门真火不足,则黎明泄泻。肾主水,肾阳虚衰,肾关不开,加上脾不能运化水湿,则浮肿水蓄。六脉沉细,脾阳不足,尺弱,肾虚,迟者为寒。

治法:温补脾肾

药物:

1、 温脾阳:炮姜、干姜、肉蔻、小茴香。

2、 温肾阳:附子、肉桂、补骨脂、葫芦巴、益智仁。

3、 随症加药:腰寒怕冷用肉桂、附子、杜仲炭、吴茱萸、补骨脂。久泻脱肛加赤石脂、黄芪、升麻。水肿加牛膝、泽泻、茯苓、猪苓、白术 。腹水加大腹皮,重者加大戟。

方药举例:水肿一般用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或用济生肾气汤加减。附子、肉桂、山芋、山药、熟地、丹皮、泽泻、牛膝。

腹泻用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附子、党参、白术、茯苓、肉蔻、补骨脂、五味子、诃子。

十、肺肾两虚

见于结核病后期

主症:咳嗽痰少,动则气短,腰酸腿软,骨蒸潮热,遗精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病机:肺阴久虚致肾阴亦虚,除肺阴虚症候外,并有腰酸腿软,骨蒸潮热,遗精盗汗等症。舌红苔少,脉细数,是阴虚代表脉症。

治法:滋补肺肾

方药举例:用百合固金汤,或麦味地黄汤加减。麦冬、五味子、生地、玄参、百部、山芋、山药、丹皮、地骨皮、贝母、白芍、当归。

十一、膀胱湿热

泌尿系感染、结石、前列腺炎。

主症:尿频,尿急、尿痛或小便困难,突然中断,尿色混浊或有脓血,或为血尿,或尿出沙石,舌苔黄腻,脉象濡滑稍数。

病机:湿热蕴结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则出现排尿机能异常;湿热煎熬,热结成石,则出现沙石;濡为有湿,滑者为结,数者为热。

治法:清热利湿

药物:

1、 清利膀胱湿热:用泽泻、猪苓、车前子、木通、滑石、萹蓄、瞿麦、黄芩、栀子、萆薢。

2、 排石:用金钱草、海金沙、冬葵子。必要时加5克芒硝。

3、 随症加减:尿血加小蓟、白茅根、生地、生地榆;腰痛加金毛狗脊、续断;小腹痛加川楝子、元胡、乌药;发热加龙胆草、金银花、连翘、知母、黄柏、

方药举例:一般用八正散加减。瞿麦、萹蓄、木通、车前子、滑石、车前子、大黄、芒硝、栀子。

文源:张机医学书友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