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我心目中最“无敌”的人生

“不抗拒、不评判、不依附,
就是真正自由和开悟生活的三个方面...
这并不意味着
你不能享受这个世界所提供的美好。
事实上,你更享受它...”
——埃克哈特·托利
下来,我们将通过三个故事
看一看“不评判、不抗拒、不依附”的人生
是多么洒脱与从容!
不评判
在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大部分的人都会了解到:生命中不是只有出生、成长、成功、健康、欢乐和胜利;还有损失、失败、疾 病、年老、衰败、痛苦和死亡。传统观点里,这些都被贴上“好/坏”、“有序/混乱”的标签。
人们生命的“意义”通常与其定义为“好”的事情有关。但是,这些事情不断受到衰败、崩解、混乱和“坏”事物的威胁。当你遭遇“不幸”却又找不到合适的解释时,生命似乎就此失去了意义。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为什么呢?因为思想的运作,以及那些仅由思想定义出来的意义,与生命的真相去之甚远。
思想将情况或事件予以孤立,然后称之为好或坏,好像它们是独立存在的。对思想的过度依赖,会让实相分裂成碎片,这个分裂的碎片就是幻相,但是当你困在其中时,它看起来可是真实无比。
然而宇宙却是一个不可分裂的整体,在其中,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互相关联,好与坏也是互相转化,无法单独存在的。
有个故事很贴切地表达了这个观点:
(西方版塞翁失马)
一位智者在摸彩活动中赢得了一辆名贵轿车。他的家人和朋友都很为他高兴,前来祝贺:
“你好幸运哦!”
智者笑着说:“也许吧!”
接下来几个星期,他高兴地开着车四处兜风。有一天,一个酒后驾驶的人在十字路口撞上了他的新车,他身上多处受伤,住进了医院。他的家人和朋友又来看他,然后说:
“真倒霉啊!”
智者又笑着说:“也许吧!”
当他在医院时,一天晚上,他的住处附近发生山崩,整栋房子掉进了海里。他的朋友第二天又来看他说:
“你在医院里躲过一劫真是幸运啊!”
他又说了:“也许吧!”
这位智者所说的“也许吧”,就象征着拒绝去评断任何事情。他不但没有评断发生的事,反而接纳它,也因此而有意识地与较高次序联合一致。
心智常常很难了解,那些看似随机发生的事件,其角色或目的为何,就像每块拼图在整体中的位置一样。
但是,没有任何事件是随机的,也没有事件和事物是独立存在,与其他人、事、物无关的。组成你身体的原子,曾在宇宙星辰中历经淬炼锻造,即使最小一件事情的起因,也是无限的,与整体以一种无以名之的方式相连。
所以,我们的评判从何而起?
如果你想对任何事件的起因追本溯源,恐怕得一路找回创造的太初。宇宙不是混乱的,宇宙(cosmos)这个词的本意就是次序。但这不是人类心智可以理解的次序,只能偶尔有所一瞥罢了。
不抗拒
有这样一个关于日本禅师的故事——
颇负名望的白隐禅师住在一个小镇。
人们很崇敬他,很多人向他学习灵性的教导。
有一次他隔壁邻居十几岁的女儿怀孕了。她父母愤怒地责问孩子的父亲是谁,女孩最后招认说是白隐禅师。
盛怒之下,她的父母冲进白隐禅师家,大声叱责禅师,说他们的女儿已经承认他就是孩子的父亲。
禅师回答道:“是这样的吗?”
丑闻传遍了小镇和各地,禅师的名誉扫地,但这并没有困扰他;没有人再来拜见他了,他还是如如不动。
当孩子生下来的时候,父母把孩子带去给白隐禅师:“你是孩子的父亲,所以你抚养他。”于是禅师就以爱心照顾这名婴儿。
一年过去了,孩子的母亲痛悔地向父母坦承,孩子真正的父亲是在肉店工作的年轻人。她的父母深感不安地去见禅师,道歉并请求原谅。
“我们真的很抱歉。我们来把孩子接回去。我们的女儿承认你不是孩子的父亲。”
“是这样的吗?”
当禅师把孩子交还的时候,也只说了这么一句。
禅师对假相与真相、坏消息与好消息的回应,都是一样的:“是这样的吗?”
他允许每一刻的实相如实地存在,无论好坏,所以他不会参与人间戏码的演出。
对他而言,所有的一切就在当下这一刻,以它如实的样貌存在。每个事件都不是冲着他个人来的。他不会是任何人的受害者。
他与当下发生的事情是如此地和谐一致,所以任何事情都影响不到他。只有当你抗拒所发生的事情时,才会受制于它,而你的快乐与否就由这个世界来为你定夺。
经由不抗拒的力量,坏事都会变成好事。白隐禅师总是回应当下时刻的需要,然而到了该放下的时候,他也就让它离去。而在这所有的过程中,那个婴儿始终是受到关爱与照顾的。
不依附
这是一个古老的苏菲(伊斯兰内在神秘学传统)故事:
有位住在中东地区的国王,不断在快乐与极度不快的情绪中摆荡。一点小事就会引起他剧烈的情绪反应,他的快乐会迅速变成失望,甚至绝望。
终于有一天,国王对自己和生活感到厌烦了,开始寻求出路。
他派人去找一位在他的王国中被誉为开悟的智者。当智者到来后,国王对他说:“我想要像你一样。请你给我一样能为我的生活带来平衡、安祥以及智慧的东西好吗?我可以付给任何你要的价码。”
智者说:“我也许能够帮你,但是这个代价太巨大了,你的整个王国都不够付。所以,如果你能荣耀它的话,它将是一份给你的礼物。”国王下了保证,智者便离开了。
几个星期后,智者回来,交给国王一个装饰精美玉雕的盒子。国王打开它,看到里面有一只很简单的金戒指。戒指上刻着:
这个,也,会过去
(This,too,will past)
国王问:'这是什么意思?'
智者说:'不管发生什么事,请一直戴着它。在你判断某件事是好或坏之前,抚摸这个戒指,并念上面铭刻的文字。那样,你就会永远在安宁之中。'
到底是什么使得这简单的几个字有如此的威力?
从表面上来看,当不好的情况发生时,这些字似乎可以提供一些安慰,它们也提示不把生活中对好的东西的享受看得太重——'不要太得意,因为它不会永久。'
然而,当我们考虑前面我提过的两个故事(智者、白隐禅师)的内容,这些字的全面含义就清楚了。
那位智者的评论总是简洁的'也许吧'的故事,显示不评判的智慧;那位始终以“是这样的吗?”作为回应的禅师的故事,显示出:好事来自于对于事情没有内在抗拒,也就是说,与所发生的事情为一。
这个金戒指的故事则指出了'无常久存在'的事实,当认知到这一点时,你就能够“不依附”。
不抗拒、不评判、不依附,
就是真正自由和开悟生活的三个方面。
刻在戒指上的字不是说你不应该享受生活中的美好,也不是仅仅在你受苦的时候给你一些安慰而已。它们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让你觉知到,一切情形的无常本质。
当你觉知到所有形体的转瞬即逝性,你对它们的依附就会减少,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你不与它们身份认同。不依附并不意味着你不能享受这个世界所提供的美好。事实上,你更享受它:一旦你看清并接受万物的转瞬即逝性和变化的必然性,你可以在它们存在的时候好好享受其中的乐趣,同时没有关于将来失去的恐惧或焦虑。
当你不依附时,你获得了一个站在制高点上综观生活中的事物的优势,而不会困陷在生活事件当中。
感悟
闲看花开花落
有无数的照片以花朵为目标。
如这张图片——
花朵绽放、盛开到极致,镜头完结。
虽然我们都知道,随之而来的,
必然是花朵的凋零,
却少有人愿意继续拍摄枯萎的过程。
甚至,当“凋零”已然发生——
也许物是人非,也许韶华已逝。
我们仍希望时光倒流,回到曾经的美好。
虽然,我们也清楚地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一个简单的事实——
花的凋零也是植物生命周期的一部分。
依附于的某个阶段、某种状态,
就会导致痛苦以及无谓的抗争。
应该看见凋零如同绽放,死亡如同新生。
冬天枯萎的野草,在春风下会再次生长;
落叶化作春泥,滋养出明年的新芽。
看入生生灭灭的根基,
才能窥见更宏大与完整的生命。
花开花落,能悟无生——
当定义了一种美,就产生了一种丑;
当定义了一种活着,就有了一种死亡;
花开花落之间,蕴藏着生命永恒的奥秘。

— the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