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你是不是更年期了?”
我希望能争气,让妈妈不会掉眼泪,不会有更年期。
—— 麦兜
就在去年,豆瓣上有一位叫「呗苦」的网友,在妈妈因为更年期抑郁自杀后,打开了妈妈的手机淘宝。
以下是主要内容:
「 妈妈17年才开了自己的淘宝,一切都是我帮她操作的,
以前她都是用爸爸的账号,开通以后第一个订单,就是给我买的手串。
可是我把它弄丢了......
妈妈购物车里最多购买的东西,就是各种品牌的手撕面包,
因为爸爸只有吃这个面包胃才不会难受,他值夜班的时候才有东西能够充饥。
现在都是我在给爸爸买了。
妈妈很喜欢丝巾,也买了丝巾来保暖。
可是这么好看的丝巾,应该用来美观的丝巾,
她却选择用它来自缢,用它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又一年冬天到了,你去年的冬衣都还没买呢。
都快一年了,可是我想到她还是那么心痛,心痛得睡不着。
最后一次买的面包,还买了我爱吃的,可是我那时候却说不想吃,你说我以为你爱吃的。
你所有的衣物,都被拿去烧掉了,但是我偷偷留了这一件,我前几天还穿呢。
这个垃圾袋,我和爸爸到现在都还没用完呢。
这个隔热贴,是我们一起贴的,贴得不怎么样,可是我每天洗碗抬头看到那些气泡,都会想起你。
前年搬家你买的文竹,因为我和爸爸几乎半年不敢也不愿意回家,已经枯死了。
你购物车还放着没买已经失效的手撕面包,就像你前一天晚上还给我们煮了早饭,还为了我留了浴室洗漱的灯,
一切所谓征兆都没有出现,一切都显得那么稀疏平常。
就是这些平常细节,才显得你的离去那么意外。
我永远都记得那一天的细节,他们把你从浴室搬出来的时候,我捂着眼不敢去看,
我的手抖了两天,因为我亲手用剪刀剪断了那条你绑了死结的丝巾,我克制不住的抖。
爸爸为了抱你下来,腰闪得很严重,理疗了好久,到现在都还没有特别好。
你知道吗,从守灵的那一刻开始,天就开始下雨了,腊月二十八,天好冷,我坐在地上为你烧了一夜的纸钱。
出殡那天,天才晴了。明明再过几天就是春节了,明明我们约好了第二天全家一起包饺子,明明你的同学会也快到了。
最难过的是,我上个月才发现,你的微信号是你的名字和我的名字组成的,可是我却不知道你走的时候,有没有过来看我一眼。」
看完豆瓣「呗苦」的帖子,每个人都感慨万分。
更年期,作为大多数女性都会经历的一个劫,我们有没有注意观察或者关心过自己妈妈的更年期呢?
网上的资料显示,女性更年期通常发生于40~55岁,更年期来到后,她们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可能会紊乱、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症候群。
一部分女性的症状不算大;
一部分女性的情绪波动明显,但几年后趋于平稳;
还有一部分女性会因为更年期产生抑郁、精神失常、精神病、甚至因抑郁自杀……
或许只有经历过更年期抑郁的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才知道,更年期是一个多么脆弱的阶段。
目前,关于国内女性更年期抑郁患者的整体数据仍为空白,大量局部调查的数据显示,更年期是女性抑郁的高危时期。
有研究曾在全国22省(市),抽样调查 2000多名45-55岁妇女,让她们使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估,
结果显示,女性更年期抑郁症患病率高达23.8%。
但大多数人对更年期的认知,还停留在“熬一熬就会过去”的层面。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更年期」变成一个骂人的词。
“莫名其妙地像条疯狗一样,好像那更年期的憨包。”
“老女人就是更年期到了,妈的,每天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叨叭叨叨叨叨个不停疑神疑鬼的,是不是更年期综合征”
由于缺乏认知,大多数女性没有选择求医,而是一味咬牙硬抗。
子女和伴侣,也不懂得如何应对,只觉得熟悉的家人突然间变得不可理喻。
要么正面硬刚,发生争执;
要么漠不关心,溜之大吉。
能够完全靠自己挺过来的,都是幸运者了。
《伦敦生活》中58岁职场女性贝琳达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女人的疼痛是与生俱来的。
姨妈痛、涨奶痛、产痛,贯穿一生都要承受。
等到你终于能接受它们的时候,绝经期来了。
这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事。
虽然你的骨盆会塌下来,虽然你即使很精致也没人撩你,
但你自由了。
不再是一个奴隶和生育机器,只是个单纯的女白领。”
如果说,有什么能让更年期的妈妈雪上加霜的,那绝对就是青春期的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是怎么样的呢?
综艺《放学后》里有一期主题是#当青春期遇见更年期#:
想要了解与靠近女儿的母亲,小心翼翼的提出晚饭后“开个家庭会议好不好”,却被女儿一口回绝。
妈妈惊问为什么不开啊?
女儿直接回怼: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浪费金钱。
对妈妈看似亲近与善意的提议冷酷回绝,冷冷的拒绝+自以为是的讲道理,嘉宾坦言这是“典型的青春期”症状了。
但这真的都是孩子的原因么?
单独采访孩子时,她说出的心声是:
他们只会指责我。
孩子是突然变得叛逆与难相处的吗?
其实是过往的回忆与经历,让孩子对父母的行为有了负面的主观预判。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1902~1994)的说法,在青春期,我们经历的是人生中最令人不安的一次身份危机/角色混乱。
埃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将精神分析理论置于社会学的大框架之内,提出了著名的“人格阶段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一个人从生到死,要经历8个人格发展阶段,
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能否顺利地解决这一矛盾是一个人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比如在婴儿期,一个婴儿要解决的是最基本的信任与不信任的问题,
而到了老年,则是如何接受身体不可避免的衰败这个问题。
在他的理论中,青春期(从11、12岁到17、18岁)属于人格发展的第五个阶段。
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
在这个人生阶段,他们对于自我的认知还没有建立起来,还需要进行多层面的探索和实验,
但社会(尤其是父母)对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已经有所规定和期待,
于是二者之间经常构成巨大的冲突。
这种冲突在现代社会体现的尤为明显,因为现代社会里大部分人的青春期是处于父母的庇荫之下的。
一个极度渴望独立、自由的青春期孩子;
一个进入更年期后变得多疑、心烦意乱、爱发脾气的更年期妈妈;
两个人同处一个屋檐下,自然是争吵不息,
更年期和青春期的共同特点是情绪都不稳定。
这是很多中年父母跟正处于叛逆期的孩子都要面对的一个非常时期。
当更年期撞上青春期,作为父母,我们该怎么做?
想要了解答案的你,千万不要错过今天的这一场直播哦~
特别提醒
今晚8点,有仁和老师的直播!
【用生命带动生命】
第12期成长营公开直播预告
这是心灵与心灵的成长对话
960分钟、16小时、8场直播、5位天团讲师
倾情分享,用生命带动生命,
从心开启您对家庭教育的理解与认知
仁和老师擅长亲子阅读指导,搭建智慧父母课堂,导读《非暴力沟通》、《为何家会伤人》读书会,为亲子教育中的问题提供方案咨询,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坊。
愿与更多父母一起成长,为更多家庭的幸福助力。
仁和老师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修习儒释道文化十数年
■ 禅修践行者
■ 企业培训师
■ 蒙特梭利教育实践及传播者
■ 国际NGO组织资深义工及讲师
课程内容:
当更年期撞上青春期
更年期=焦虑?
青春期=躁狂?
当“焦虑”的家长ד躁狂”的孩子=?
想观看直播的家长朋友们
赶紧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直播”
就可以进入直播群啦!
你离成功的父母,只差一个“直播”的距离
不再为孩子苦恼,一举成为全场最优秀的爸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