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的“乡村样板”:3个方面解决农村未来学校建设难题

从未来教育的视野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进行审视,农村小规模学校应该走一条基于教育综合改革的弯道超车之路,使学校的价值导向、设计理念和服务内容都能够适合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21世纪的学校建设,不管是新学校的修建,还是老校区的变革改造,从空间环境设计到课程教学定位,全都指向同一个目标——未来。

我们常常听到“未来学校建设”,但这些未来学校几乎都布局在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里,对于教育资源匮乏的乡村学校,建设环境美、理念新、资源多的未来学校就像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教育梦想。

然而,在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的茫茫大山里,有一所富文乡中心小学,拥有阁楼城堡造型、五彩斑斓的校舍,采用1∶6师生比打造的全科包班制的小班授课模式,执行以生活教育为宗旨的课程……富文乡中心小学不仅被评为“最美乡村学校”,更被看作是中国乡村学校走向未来学校的一种积极探索。

重构学校空间

让校园适合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原来的富文乡中心小学好似中国乡村学校的一个缩影,地处大山深处,四周青山环绕,整个学校只有一座教学楼和一个操场,所有教室大小功能相似,设备简陋,但上去呆板而又缺乏想象力,和自然环境更无关联。

▲改造前
▲改造后
改建后的学校充分融合自然环境,将竹林、果树、山花、小池等元素与爬梯、索桥、斜坡、曲廊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微缩的山地村落式立体校园。

教学楼经过空间重构与规划设计,把原有的20间教室改建成10个学习空间,其中包括六间标准教室,三间综合性的专用教室和一间人文讲坛。

把原来10间教师用房共1059平方,改建成8间279平方的管理及行政人员办公室和教师交流活动室,教师的日常办公都在标准教室,以便促进协同教学和全科教师的培养。

所有的教室室内,均有4条设计线:功能设计、尺度设计、色彩设计、材质设计。设计的重点是功能与形式,其中功能是重点;课堂教学与非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重点;必修课与非必修课,必修课是重点。在建筑设计上,为必修课教学提供功能平台;尤其是通过智能化设计,为必修课教学提供信息通道和内容。

但是,这样复杂的设计线,如何在教室里实现呢?

设计者充分将教室空间利用起来,A墙集成了黑板、投影仪、高拍仪等设施,主要供老师上课使用;B墙额外设置了实验操作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C墙则为学生额外提供联网的学生用计算机。D墙则装满大大的落地窗,作为孩子欣赏美景的“眼睛”。一间教室内部一共有六个面,所有的面都是有功能的,都是专门以学生为主设计的。每间教室还有一组沙发给学生,便于他们可以更好地休息。

重构过后的学习空间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各种现代学习方法、学习工具,不被时代所淘汰。同时让学生能够保持学习的动力与思考的好奇心,把学习当作生活与交往的重要内容,从而真正实现让学生学会学习。

设计者还在学校空间的使用细节上做了许多符合“孩子尺度”的巧妙设计。

比如,按照国家标准,学校每节的台阶高度上限是16厘米,宽度不小于27厘米,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同样的标准。但实际上,这样的标准却忽略了儿童行走的舒适度。于是,设计者把台阶的高度改为14厘米,宽度超过30厘米。仅仅两厘米的变化,就让那些楼梯一下子变得更适合小孩子行走。即使孩子随意奔跑在台阶上,也不用担心摔倒,这样的设计不仅更舒适而且更安全。

再比如孩子们需要娱乐空间,富文乡中心小学增加了许多专属于孩子的空间,每层楼的连接处都有一个攀爬绳网,可以顺着它滑到另一个地方。

这些贴近教育又贴合儿童成长的空间设计,让原本枯燥乏味的学校变成孩子们乐不思蜀的家园。

重构课程

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好准备

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都需要通过课程实现。依据富文乡中心小学所处区域的特点,设计了“毅行”生活教育课程,通过基础课程校本化和学校课程的开发,挖掘与真实生活有关的主题与内容,将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与乡村生活、生产劳动、时令节气、民俗文化相结合,构建扎根乡土的绿色教育。

因此,学校开设主题融合教学,立足学生的生活,落实国家课程标准,打破学科边界,逐步进行课程整合,使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历程。

比如给爷爷做个小板凳,落实了孝亲德育,数学的形状、测量,科学的材料,过程写下来说出来又发展了语文的表达能力。通过开设示范课、研究课,促进教师理念的转变和课堂设计能力的提升。

如果说基础性课程是契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那么开设的拓展性课程则有运动系列、科艺系列、管理系列、节庆系列、研学系列等,充分发展学生身心素质、兴趣特长、公共生活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爱国爱乡情怀,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命方式,获得人生的幸福。

学校会利用有限经费外聘书法、武术、声乐、越剧等老师,还会举行厨艺、水果拼盘大赛等。

乡村教育不仅要为升学做准备,更重要的是'为生活做准备’,因为并非每个孩子都能够上大学,但是每个孩子都能够做最好的自己,拥有各自的美好人生。

重构机制

让治理体系更符合现代理念

如果说校园建设是为乡村学校的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形成基于未来视野的学校形态,那么要使其真正符合未来学校特征,还需要有内部治理体系的变革。某种程度上,这比校园的改造更重要。

首先,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设计一套较为完整的内部管理制度,充分体现学校自主办学、教师自主发展、学生自主管理的办学思想,从而实现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健康成长。

其次,学校按照1∶6的师生比打造全科包班教学制度,每个班有两位老师将承担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学科的教学。每天除了三个小时的自由阅读、自由运动和自由游戏时间外,学校将不再设固定的课时安排,课堂长度完全由全科包班老师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需要而定。

全科包班教师一学期至少与班级每一位学生进行一次不少于30 分钟的交谈,并对交谈情况做好记录和分析,提出个别化辅导意见,加强师生之间的亲密互动,对学生身心健康、情绪情感高度关注。

最后,就是建立开放共享的资源机制。富文乡中心小学的课程资源主要依托于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和长江实验小学组织老师研发了1500个适合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使用的线上学习资源,包括微视频、课件和教学设计等。

目前所有学习资源均已上线杭州市中小学云平台(stu.hzedu.net),以方便学校和教师随时使用,有效的弥补了乡村学校教学资源不足的困境。

同时,还全面启动教师培训,包括组织富文乡中心小学的老师到崇文实验学校跟岗一年,熟悉包班协同教学的策略与特点;进行全员定制培训等,激发老师们内心改革的动力,让他们掌握读懂学生的基本方法。

总  结

基于未来视野对富文乡中心小学的改造,不仅体现了底部攻坚的价值,更体现乡村学校也能具有的前瞻性。

一、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彻底打破。

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进入任何领域,选择任何层次,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安排学习节奏和进度。标准教室加综合专用教室适合学生学科学习和项目学习,公共空间的设计让学习时间弹性化,混龄学习时时处处可以发生。

二、个性化的学生成长支持体系得以构建。

小班制的全科包班教师,让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亲密,对学生身心健康、情绪情感的高度关注,以身心健康为核心的评价方式重构,充分保障了对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支持。

三、以学习者为中心成为可能。

彻底实现从“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的转变,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并被有效推送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学习内容。

富文乡中心小学在2016年被列为杭州市农村小规模学校整体提升综合改革首家试点学校后,经过两年多的筹备,通过校园功能改造提升、线上学习资源建设、全科教师培养、综合主题课程实施、学习型家校社区建设、贫困学生健康成长资助等六大举措的整体实施,形成基于未来教育视野的乡村学校样态。

学校自2019年2月20日投入使用后,在实践中也逐步积累教育教学经验,使乡村学校能够迅速缩短跟城市学校的差距。富文乡中心小学是一项实现乡村教育“换道超车”的教育改革,希望通过它走出一条中国乡村教育的新路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