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坊·美文」李健|渐行渐远的五色线
作家新
干线
渐行渐远的五色线
客车站下,车门缓缓打开,少女轻盈跨进车厢,一袭米白色长裙罩着高挑的身段,一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瞄着落座的位置,举手投足间,细嫩肤白的手腕上,滑动着一绺好看的五色线。
少女手腕上的色彩,令我蓦地想起了故乡的“五月端午”,想起了那红红绿绿五颜六色透着艾味的香包。
“手绑五彩线,娃娃惹人爱”,这是过端午,老辈人念叨的口头禅。
农事相传,农历五月要禁欲、斋戒;五日又是恶日,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以五色丝线系于臂,可保平安健康,又能避刀兵之灾。
小的时候,每年端午,总要碰在农家人收麦种秋的最忙季节。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过端午节,故乡好多农家人都没有停下手中农事,专门过节。但对于孩子们来说,端午节,是要脚手绑上五色线,脖颈戴上造型漂亮的香包,就会跑到人群当中,张扬炫耀过端午的。
奶奶有一手好针线的手艺,缝一枚香包,经过花布选料、用心剪裁、细心缝制、饰以吊穗、填以香料而成。
端午的前几天,奶奶就开始张罗收集漂亮的五色线,也叫五彩线。找来粉红姜黄、雪白的三色蚕茧、蒜苔梗、艾草、鲜净的布尖尖。趁着每天歇晌,端坐在树荫下,从针线筐中拿出剪刀,取出针线,将零碎的布尖尖按预想的模样下剪,再用红线把它们敹缀一起,填入薄荷、艾草、茴香、藿香、雄黄等香料。
香包也叫香囊。俗称“五绌”、绌绌、香布袋儿、老利布袋儿。奶奶一针一线地缝着香包,艾草和薄荷的清香一阵阵袭来,一枚枚小香包蕴涵着奶奶无限的慈爱,仿佛这小香包就是一柄能祛除人间疾患、规避邪气的圣物利剑。
香包缝成后,奶奶还要用蒜苔梗和蚕茧连接串作穗子,一串一串缀在香包的两侧和下边,香包华丽转身,就大功告成了。
记忆里,奶奶做香包几乎不重样儿,大到长命锁,小到扳脚娃娃,有圆形方形,还有心型。针线筐里摆满了吊穗、画布、绣字的平安符。不管做什么,几小块布尖尖缝在一起,虽说不上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但一个个憨态可掬。
在物质匮乏的年月,家家户户条件都不好,多数孩子的五色线都要几家来凑。有一年,家门口来了一个逃荒娃娃,他不要吃不要喝,悻悻地瞅着我们手脖上戴的五色线,奶奶会意一笑,连串了三家邻居,也没配全五色线。看着可怜巴巴的孩子,奶奶急忙回房,抽掉了被子上的引线,拽了一把薄荷叶,把引线放入叶中,狠劲地一起揉搓,瞬间,一根根彩线搓成了。三下五除二,奶奶麻利地将做成的五色线,拴在了那个娃娃的腕上,看着手腕上亮亮五彩线,娃娃汗迹的脸上露出了甜甜的一笑。
据老辈人说,端午节戴五彩线,挂香囊都颇有讲究。五彩线佩戴时,分男左女右。可戴手脖,也可脚脖。不满一岁的小孩,只能两手腕戴红绳系银铃铛。系五色线从端午节开始,直到农历六月初六才剪下来,或埋藏或扔进河里冲去。意在让河水带去五色线上的瘟疫、疾病,保健康迎好运。
配制的五色线,还必须是青、白、红、黑和黄色,不是随便找来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它们分别代表着金、木、火、水、土。也象征着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驱邪除魔,祛病护身之说。
岁月流逝,香包中的童年记忆,在心灵深处久久沉浸。想起儿时的香包,就想起了那浓浓的香草味,一直是那样鲜活,那样清新;还有奶奶那飞针走线和音容笑貌......
如今的端午节,人们不仅吃粽子品美食,还在深情探究着香囊这种传统文化饰品。但在市场上,尽管鼓鼓囊囊的各式香包随处可见,不过这些香包的工艺都已被机器所替代。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带着亲情和母爱余温的手工香包,会越来越少了,它也将是一种最温暖、最美好、最亲切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