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话说盱眙“城雕”故事

作者:马培荣

最近,在盱城的一些公园、广场、街头、市井、道侧等公共场所,新添置了许多漂亮的雕塑作品。这些城市雕塑不仅扮靓了城市的风景,还像“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面”、“再现的历史”、“形象的语言”,向人们讲述着盱城古邑几千年来古老的故事。如山水广场的“吴季生匜”,龙虾大厦广场的“陈璋圆壶”,涧沟渡公园的“吴棠访师”,淮河石堤遗址公园的“汪云任父子”等大型雕塑,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城雕。这里就来讲讲这些城雕背后的故事。

一、山水广场的“吴季生匜”

在山水广场主轴线上,有一尊硕大的青铜器雕塑,这便是国家一级文物、国宝级珍品——“吴季生匜”。

雕塑为一椭圆槽型,前有流、后有把,槽内注水,可从前流流出。雕塑底座上,前面刻有“吴季生匜”4个鎏金大字;后面刻有介绍文字云:

吴季生匜,国家一级文物。1985年出土于盱眙县旧铺镇,质地为青铜,整体造型圆润饱满,线条流畅,制作工艺精湛,是吴文化青铜器鼎盛时期的典型作品,现藏于盱眙县博物馆。“匜”为古人在重要事件前举行“盥洗礼”的礼器,善道(盱眙旧称)在春秋时期曾为诸侯会盟之地,“吴季生匜”是善道会盟的有力印证。

我在观看欣赏季生匜雕塑时,正遇一位老领导过来。他对我说:“这个家伙真大,可能要有几千斤吧,四五个人在里面洗澡都不嫌挤啊。”

我听了不禁笑了起来:“老领导,这个'盥洗器’不用来是洗澡的,是盛水洗手、漱口用的。说句通俗的话吧,这就是个铜制的'水瓢’。”老领导有点诧异,说:“那就是说这个家伙并没有这么大是吗?那这个字又怎么读呢?”

于是我把自己知道的一知半解统统告诉了老领导。我不是说这个雕塑的说明词写的不好,而是至少有几个问题没有说清楚:一是实物器的尺寸没有说清,二是它的历史内涵没有说清,三是为什么会遗留在盱眙没有说清。

这个雕塑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盥洗器,叫“匜”(读音yí,宜),是1985年在旧铺王庄旁的小山坡上出土的。青铜铸造,器内底刻有“工盧季生乍其盥会盥”9字铭文,经考证为春秋吴王诸樊时期的吴国公子季札(前576~前484年)所作,距今已有2510多年,因定名为“吴季生匜”,属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盱眙县博物馆。

这件青铜匜作为盥洗礼器,呈椭圆形,器形如瓢,前有封顶式流,后有螭龙形曲鋬,器长28.7厘米,腹宽22.4厘米,高19厘米,重1750克。流为兽首,上饰兽面纹,腹饰蟠虺纹和绳纹。工艺精致,是春秋吴文化青铜礼器的典型作品。也就是说,这件青铜器长不到30公分,腹宽和高都在20公分左右,重3斤半,而绝不是雕塑这样的“庞然大物”。

“善道”是春秋时期的盱眙古名。《春秋》《左传》和《盱眙县志稿》均载:“周灵王四年(即鲁襄公五年,公元前568年),鲁(国)仲孙蔑、卫(国)孙林父会吴于善道。”作为城邑,盱眙为吴善道邑;作为驿道,是南方侯国交通北国的必经之道。

经考证,这条古驿道从盱城向南,经五里墩、八里岔、洪泽庙、三里墩(义井集西北)、义井集、烟墩山、穆店山墩、薛大墩(穆店街北)、穆店集、三里墩(穆店街南)、马湖店墩(原中学内)、三里墩(马湖店南)、莲塘墩、燕墩、大字营、平原铺、九女墩(张洪)一路向南,直到江边,渡江即可去南国。

从盱城过淮河,亦有“墩”名村庄一路向北,可去齐鲁晋燕。这条驿道,同时也是燧道(传递敌情信号的烽火台连线)。吴季生匜在盱眙出土,至少为两点史实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一是盱眙为春秋善道之途,交通南北的重要通道。二是盱城为吴善道邑,是诸侯会盟之地。

吴公子季札,人称“延陵季子”,曾多次经过盱眙之境出使齐鲁燕晋,以其重义、贤让、聪慧著称,留下许多历史佳话,是吴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尤其是“季札挂剑”的故事,更是诚信的典范,传颂古今。

在《史记》《新序》等典籍和泗州旧志中,都载有“季札挂剑”的故事: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史记·吴太伯世家》)

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清康熙《泗州通志》,光绪《泗虹合志》)

史载说,季札有一次出使北方,路经徐国。徐国国君十分喜欢季札的佩剑,却不好意思说出来。季札心知,但还要出使别国,故当时没有赠予,答应归来时赠剑与君。待季札出使归来再到徐国,徐君已故。于是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侧的树上,才怏怏离去。

随从问他:“徐君已死,这宝剑还要送给他吗?挂在这里他也收不到啊!”季札说:“不是!当初我心里已决定赠剑与他,怎么能因为他死了,我就违背自己的诺言呢!”可见,季札把诚信看得无比珍贵,真乃一诺千金也!如今,挂剑台遗址就在淮河北岸的故徐之地。

在沿着善道回归吴国的路上,季札思绪万千,他回想起北使诸国时的桩桩件件,回想起途径善道时的所见所闻。经过旧铺时,他便把自己随用的青铜匜刻上铭文,掩埋于道侧土中,也许他想告诉后世的人们,我——季札,曾经来过!

当在2450多年后我们将这尊“吴季生匜”出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无需言表的缘分。今天,这尊吴国季子所作的出使随带之器“匜”,见证了古老善道,见证了交通上国,见证了诸侯会盟的重要活动,也见证了季札挂剑、诚信胜金的那段佳话。

二、迎宾公园的“陈璋圆壶”

在宁宿徐高速公路盱眙出口的迎宾公园,有一尊金光闪闪、装饰繁复、制作精细、造型端庄的青铜雕塑——“陈璋圆壶”。当您从盱眙出口下了高速,您一眼就会看到这尊气势不凡雕塑,让您的视觉和心灵感到震撼。

这尊圆形铜壶雕塑足有一人高,两人搂不过来。其实,这尊铜壶并不大,只有20多公分高,腹部直径也只有22公分,相当于一个排球大小。说起这尊铜壶的出土还带有点戏剧性。1982年2月10日,盱眙县穆店乡马湖店南窑庄在三里墩附近兴修农田水利,由于此段地势低洼,积水难挖,便留给了迟来的万家兄弟。谁料一锹下去,竟然挖出了一个“宝贝”!

当这尊“重金铬壶”出土时,泥头泥脑,锈蚀斑斑,壶上盖着一个圆不留几的铁疙瘩。当清理之后,人们惊呆了:原来上面盖的是一尊金兽,重达9100克,就是18斤多。壶内还存着9块半金饼重2864克、15块马蹄金重4845克、11块楚国郢爰金币重3260克,黄金总重达20069克,就是40多斤啊!

请别说这20多公斤的高纯度黄金“值钱”,而更加“值钱”的是这尊看似锈蚀不堪的铜壶。

铜壶呈圆形,高24厘米,口径12.8厘米,腹径22.2厘米,足径13.8厘米。由壶身、圈足、镂空网络、4个箍带、4个衔环、4个辅首、4只立兽19个构件组成。

肩部由蜷曲起伏的48条蟠龙、48行共144朵梅花交错套扣。

腹部由雕有头尾相交的蟠龙48条,梅花48行共432朵套扣。

横箍上相间装饰4只伏兽和4个兽面衔环,遍体饰错金银方格纹,衔环兽头额部镶嵌绿松石,环上饰错金流云纹。

壶体浑铸成型,饰件分铸焊接,镶嵌宝石、错金银丝,工艺精湛复杂,充分体现了战国时期青铜制作的技术的最高水平,堪称国之瑰宝,故称“重金络壶”。

而更为“值钱”之处还在于此,而是这尊壶上面所刻有的铭文。铭文分别刻于口沿上、圈足内、圈足外3处,其中圈足外缘铭文最多有29字:

隹王五年,奠易(阳)陈旻,再立事岁,孟冬戎启,齐藏戈子斿。陈璋内、伐匽(燕)邦之获。

经南京博物院专家的研究鉴定,发现其铭文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珍藏的战国铜器“陈璋方壶”的铭文一字不差。它们共同记述了齐宣王五年发生的“齐兵伐燕”重大事件。

虽然这两只铜壶相隔万里,壶形一圆一方,但形制、铭文及史籍研究,确定为姊妹壶——“陈璋圆壶”与“陈璋方壶”。这样,这尊铜壶的价值就不是金钱所衡量,而是“无价之宝”了!

战国时期,隹王五年(即齐宣王五年,公元前315年),齐宣王乘燕国内讧,派大将陈璋等率兵攻占燕国都城,“毁其宗庙,迁其重器”。陈璋将掳掠燕国的重器铜壶刻上铭文,以记此功。

此事在《史记·燕召公世家》和《战国策·燕策》有载。而得胜国齐国却因不宣而战太不光彩,故而回避,在《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和《战国策·齐策》中均不载。在《史记》和《战国策》中这样记道:

孟轲谓齐宣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王哙死。齐大胜燕,子之亡。(《史记·燕召公世家》,《战国策·燕策一》)

文中“章子”即大将“陈璋”,率五都之兵,在燕国毫无防备,城门洞开的情况下,不宣而战,突然袭击,齐大胜燕。

陈璋圆壶的出土,此段铭文的再现,从而以实物证明这个发生在2300年前的历史事件确凿可信。

所以,陈璋圆壶的价值远远高于壶中盛放的黄金,也远远高于铜壶的本身,因为它是历史的见证。

如今,“陈璋圆壶”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南京博物院。

三、汪公堤旁“汪氏父子”

在盱城老北头沿淮处,有一道防御淮患的淮河石堤,石堤现存遗迹约500多米,沿淮而立、蜿蜒延伸,高大巍峨、非常壮观。

石堤由长条青石叠砌,石块巨大,每块长约2~3米,打凿成型,相当标准;且叠砌时,每上一层退内2分,形成自然“坡度”,以增强抗御洪水冲击。中段有渔码头(又称御码头),台阶层叠,以登阶去往街市。

虽然历经数百年,石堤仍完好如初,刚毅挺立,犹如砥柱。如今已将此地辟为“淮河石堤遗址公园”,供市民游览观赏,亦为学者提供勘察考证。就在公园中段,新近落成了一座标志性建筑——“汪氏父子”雕像。

雕像为汉白玉雕刻,长者髯须飘逸,持卷远眺;少者手拿草帽,立于长者身旁。二人脸色严峻,眼光炯炯,凝望长淮,若有沉思。这位长者就是盱眙才子汪云任,少者就是他的长子汪根敬。雕塑的底座上刻有“汪公堤”三个鎏金大字,下面的铜牌上镌刻有如下的说明:

历史上盱眙城常遭水患,县衙无力治理,百姓饱受疾苦。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在家乡盱城丁忧的陕西按察使署布政使汪云任(1784—1850)捐资修筑沿淮(南起奎宿门北至翟家桥段)防洪大堤700丈、学宫淮岸大堤130多丈。次年,其长子河南许州知州汪根敬(1808—1848)又捐资修复沿淮(安乐桥段)石堤。百姓感称“汪公堤”、“小汪公堤”,为旧时盱眙名胜。

其实,在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之前,这段石堤并不叫“汪公堤”:在明代叫“邵公堤”、“曹公堤”,清初叫“张公堤”。要说这些名字的来历,还得从盱城淮患说起。

盱眙临淮,长淮穿境,淮患频发。唐迁址泗州,李淳风即预言“恐有覆盆之忧”。至明筑高家堰,束水攻沙,淮水抬高,水漫城基,街市被水。故沿淮筑堤,以防淮患,成为历代官员之要事。

因有明万历五年巡按御史邵陛筑“邵公堤”、明万历二十一年巡按曹楷重修“曹公堤”,清康熙四十年河道总督张鹏翮重筑“张公堤”,旧志均有所载。但此堤“日久并圮”,盱城百姓仍常受水患之害。

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道光二十七年(1847),盱眙邑绅汪云任、汪根敬父子相继捐修石堤,而有“汪公堤”“小汪公堤”也!

道光二十五年,任陕西按察使署理陕西布政使的汪云任,因继母病故丁忧归乡。当他看到前朝邵公、曹公、张公所修的石堤已没水中,数处被毁,而洪水肆虐,百姓堪苦,决定自己捐资重修,并奏报朝廷,次年得皇上恩准。于是,汪云任捐出自己做官多年的全部积蓄,在原邵公堤张公堤的旧址上,开工重筑。石堤建成,乡亲感恩,称之为“汪公堤”。

道光二十七年夏,盱境大雨经旬,山洪暴发,淮水陡涨,城北堤决,河水溢市,居民受灾,损失惨重。面对石堤再度被毁,汪云任又令长子汪根敬继续捐资筑堤。正任许州知州(今河南省许昌市)的汪根敬得悉父命,便从河南急返盱眙,捐出所有奉银,重筑淮堤。这次修堤,后退百丈,以老城河为基,留有缓冲,避开洪峰,以保堤内街市和民居庙寺。此堤筑成,为与“汪公堤”以示区别,百姓称之为“小汪公堤”。

汪云任父子都是盱眙的名人。

汪云任字孟棠,号茧园,家住盱眙老北头前街汪巷,清嘉庆十二年(1807)中举,二十二年(1817)进士,历任广东三水(今广东肇庆)、番禺(今广州)知县,思恩(今云南广南)知府、虔州(今江西赣州)知府、苏州知府、海关监督、陕西按察使及布政使等职。

他青年时与张瑶娘的一段真挚爱情感天动地,所撰《秋舫吟30首》曾轰动邑境,争相转抄,并被改编成戏剧演出。

所建城南“诞鹤园”(即汪家花园、汪氏南园)堪称“江北第一园”。他生前曾多次捐资兴建文庙、书院、试院和寺庙、亭阁;死后被朝廷授予“通议大夫”、“资政大夫”等谥号,归葬故里汪家花园。

汪根敬是汪云任的长子,字小孟,以廪贡生授河南泌阳知县,后任镇平、祥符(今开封)知县,擢升许州(今许昌)、归德(今商丘)、彰德(今安阳)知府等职,去世后入许昌名宦祠。汪氏父子都是贤官能臣,勤廉爱民,慷慨无私,善举为世,获得民众赞誉。对于汪氏父子捐资筑堤之事,在清《光绪志》中有载:

道光二十六年(1846),邑绅汪云任等以水患日甚,因张公堤旧址请宪奏准,捐修南自奎宿门,北至翟家桥,计筑长堤七百余丈。又于学宫淮岸筑堤一道,长一百三十余丈。(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三·建置)

盱眙安乐桥旧有石堤,年久倾圮,(汪)根敬捐廉重修,今所谓小汪公堤也。(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九·人物)

“小汪公堤”筑好后,汪根敬却因积劳成疾病,次年(道光二十八年,1848)逝于彰德(今河南安阳市)任上,年仅41岁。汪云任老年丧子,悲痛万分,以致心力憔悴,病情加重。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五月,汪云任复阙回京候旨,卒于京都,享年67岁。朝廷授予荣誉称号,赐归葬故里。汪根敬去世后亦归葬盱眙,事迹载于《大清实录》,入祀许州名宦祠。

汪云任、汪根敬父子修堤保民的善行义举为乡民称颂。为感谢汪家父子,在安乐桥、财神庙侧立碑以纪。今人又在小汪公堤、安乐桥遗址旁复建财神庙。如今,财神庙香火旺盛,祭拜平民络绎不绝。去年,又在沿淮兴建“淮河石堤遗址公园”,并塑汪氏父子雕像,以此纪之。

四、涧沟渡公园的“吴棠访师”

新改建的黄家牌街古色古香,过“丰登桥”,沿涧沟渡,见有两株百年银杏,高大抚云,枝叶茂盛。就在古银杏树旁,有一处雕像尤其引人瞩目:雕塑的背景为一块紫铜屏风,上面镂刻有文,题为“吴棠访师”。屏风前有二人,一跪一立,跪拜在地者为一书生,站立欲搀者为一先生,一旁尚有官轿停落在侧。

雕塑的主人公吴棠(1813~1876),字仲宣,号棣华,是盱眙县三界市(今安徽明光市三界镇)人。嘉庆十八年(1813)生于一平民家庭。

少年时“家奇贫,不能具膏火,读书恒在雪光月明之下”。后为盱眙县学敬一书院的贡生,道光十五年(1835)中举,道光二十九年(1849)以“举人大挑一等”授南河河工、桃源县(今江苏泗阳)令、清河县(今淮阴区)令、署邳州知州,咸丰十一年(1861)擢江宁布政使代理漕运总署。

同治二年(1863)实授漕运总督,三年署江苏巡抚,四年署理两广总督,五年调闽浙总督加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尚书衔,六年调四川总督,十年(1871)署成都将军,可谓是封疆大吏、位极人臣。

光绪元年(1875)十一月,吴棠因病奏请开缺,二年三月回籍,闰五月二十九日病逝。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均赐祭文,谥“勤惠”,事迹入国史馆,在盱眙、三界、清河、成都等地建“勤惠公祠”。

盱眙的“勤惠公祠”就建在第一山“敬一书院”南侧杏花园旁。吴棠忠勇坚毅、慷慨义举,诚信爱民、善行助学,曾多次捐资兴建学宫、书院、试院、义学、桥梁、寺庙、亭阁,深得百姓赞誉。而他初次为官时发生的“吴棠尊师”故事,更是传为美谈。

道光二十九年,吴棠从京城领任后即回乡探望,途经盱眙县城,他首先想到的是去拜见敬一书院的讲师钱坤老先生,正是恩师钱坤的深刻教诲,自己才有了今天。于是,便换上便装,乘上小轿,前往县前街陈塘巷去拜见恩师。

吴棠所乘的轿子路过一窄桥时,恰遇迎面一位老者,倒背双手,八字悠步,毫不避让,和轿夫擦肩相撞。

老者言:“大路朝天,各走半边,哪有非我避让之理?”

轿夫出言不逊说:“《仪制令》言'贱避贵’,你一山野村夫就应该避让我们大人啊!”

老者又言道:“《仪制令》亦言'少避老’,尊老乃常理,应该是后生避让老者,岂有老者避让后生之理?”

轿夫有辩解说:“官为尊,民为仆,民避让官,更是常理啊!”

老者生气,大声说道:“你看家堂上写的都是'天地国亲师’,有写'天地国亲官’的吗?哪个官都是先生教出来的,我就不信当了官连先生都不认的!”

吴棠在轿内听得外面争吵,撩帘一看,大吃一惊,原来相撞老者正是自己要去拜见的恩师钱坤。吴棠赶紧叫轿子落下,自己慌忙下轿,快步走到老者面前,噗通一声跪倒在地,连磕了几个响头,恳言道:“恩师在上,学生吴棠失礼,乞望恩师恕罪!”

钱坤一见是自己的学生吴棠,气得发抖,斥责道:“大人官架如此之大,怎会是我的学生?我课徒三十余年,学生如桃李天下,都是儒生君子,崇拜天地国亲师,无礼之人尚未有过。差役如此,想必吴大人更是如何了!”

吴棠有口难辩,跪拜在地,任凭老师数落。虽膝盖跪得酸痛,亦不敢抬头。钱坤见吴棠久跪无怨,如此大礼,心已软下几分。钱坤抬头望见路旁竹林,老竹枯小,新竹高大,灵机一动,回首对吴棠说:“为师出一上联,你若对出下联,此事一笔勾销。若对不出来,从此互不相干!”钱坤略加思索,便给出上联:

新竹长(cháng)、长(zhǎng)过老竹,欺压先生;

吴棠果然是真才实学,他一眼瞥见路下荷塘,藕叶田田,莲蓬朵朵,想到莲蓬之中含抱莲籽,便脱口对出下联:

老莲种(zhǒng)、种(zhòng)出新莲,包涵小子。

出句用老竹、新竹喻前辈、后辈,谓后浪推涌前浪;对句以老莲、新莲喻先生、后生,谓护犊舔犊之情。不但工整,且极巧妙。吴棠既颂赞老师教诲之恩,又恳请老师海涵谅解,上下之联,恰到好处。

钱坤听罢,转怒为喜,弯腰扶起吴棠,赞道:“真乃我高徒也!”

如今大家都在讲礼仪法规,讲尊师重教,吴棠访师这组雕塑正是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盱眙街市广场的雕塑还很多,还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待以后慢慢道来。

(2021年3月5日)

作者简介

马培荣,1952年出生,江苏盱眙人,高级经济师,高级程序员,IEM国际高级企业经管管理师,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首批333工程培养对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多家刊物编委,先后获得国家部委等科技奖励29项(次),发表论文160多篇,出版科技专著10多部。2012年退休后致力文学创作,他自称是“人不在诗坛中,名不在诗人之列”的业余作者,已出版诗集《诗意空间》(8部),长篇小说《都梁史演义》、以及《马培荣散文集》《盱眙书览》《穆店史话》《话说盱眙》《盱城老北头》《都梁稿汇》等,现为盱眙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顾问,盱眙县全民阅读促进会会长。

(0)

相关推荐

  • 盱眙铁路在路上:政府谋求宁天城际延长线 网友建议宁盱城际

    随着宁淮高铁尘埃落定,盱眙境内缺乏轨道交通直达省会,显得形势更加突出.需求更加迫切.不过先别着急,江苏城市论坛小编告诉大家好消息,盱眙县政府正在谋求宁天城际延长线,而热忱的本地网友们亦有不少建议,为盱 ...

  • 盱眙,失落的“龙虾之都”?

    上一个月我们聊完了北沿江高铁的靖江之失,这次小编注意到盱眙县的"高铁梦"也是屡屡受挫.环泰州高铁才刚刚解决,环盱眙高铁又出现了.看来靖江又多了一个难兄难弟.江苏高铁的建设正在如火如 ...

  • 李之亮:《水浒传》中的文化密码(50)宋朝没有“临淮州”和“高唐州”

    李之亮:<水浒传>中的文化密码(50)宋朝没有"临淮州"和"高唐州" 2019-02-11 18:53 第2回讲到破落户子弟高俅不务正业,被他父亲告 ...

  • 江苏盱眙县知名诗人刘文亚精选专辑

    作者简介 刘文亚.江苏省盱眙县人,现为盱眙县诗词学会会员.心潮诗社会员.吉林市诗词文化研究会会员.九洲诗词学会会员.连云港诗词分会副社長.四平分社名誉社長.作品曾于<穆店诗草>.<分 ...

  • 卷九十四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泗州图>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泗州图>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 ...

  • 【系列】话说盱眙“水”故事

    上集:[系列]话说盱眙"年"故事 盱眙,背山而临水,是一个典型的山水城市.都梁山不高,却有着平地立起的阳刚之气:淮河水不羁,却也有着温柔恬美之处.正是这都梁山.淮河水天成自然.刚柔 ...

  • 【系列】话说盱眙“神”故事

    话说盱眙"神"故事 作者:马培荣 古时候,人们对大自然并不认识,对无法解释的现象总觉得是上天或是神灵在起着作用,认为神灵是无所不能的.所以,人们对神崇敬礼拜,企盼神灵出现,惩罚恶人 ...

  • 话说盱眙“桥”故事

    马培荣 盱眙是山水之城,城临滔滔长淮,城内有沟涧城河,乡间有山溪河涧,既要通行,要么摆渡.要么架桥.所以,在盱眙城乡就有各类桥梁百十座,其中有不少被旧志史书所记载.千百年过去,沧海桑田,有的桥梁亦已面 ...

  • 小城宝应故事多,城南旧事余味长!

    宝应老城南有小戏园 有老浴汤 有剃头挑子胭脂铺 有八扇门开的大食堂 夏天的清晨,静修庵巷外就会有身着蓝衫,发系丝帕的女子,手挽着细巧的竹篮:里面躺满了结实的玉兰,秀气的茉莉.沿着小石头街一路叫卖,细细 ...

  • 系列微纪录片·中国脱贫故事|深山大洼出“网红”

    系列微纪录片&#183;中国脱贫故事|深山大洼出“网红”

  • 话说武昌城/寻觅武昌南楼与蛇山天桥

    挖掘  整理  宣传  保护文化遗产 一张武汉街景老照片,本地传媒多次登载.三上<汉网·人文武汉>论坛,历十年之久,引众网友讨论,方搞清楚照片摄于武汉何处. 2006年1月20日,这张照片 ...

  • 金庸笔下漂亮的傻女人,创造了整个射雕故事,因善良造成多人悲剧

    包惜弱虽然不是射雕英雄传的主创人物,但她确确实实地创造了整个射雕故事,如果不是她在大风雪天气救下了奄奄一息的完颜洪烈,如果不是完颜洪烈觉得她惊为天人,想占为己有,又怎么会有后来的一系列故事呢. 但凡包 ...

  • 公主城的故事

    说起公主城这个村名,很多商都人都是听说过的,然而公主城真的和公主有关吗? 带着这个疑问,笔者专程赴公主城村进行了探寻. 沿着商大公路走到34公里处,我们能看到一大片郁郁葱葱的苗圃,而在苗圃的北侧便是我 ...

  • 苏州话说苏州地名的故事

    苏州话说苏州地名的故事 苏杭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