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致休克1例
文章来源: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8, 31(4):263
作者:杨晓玲,李飞,冯佳梁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出血,其他不良反应报道甚少。国内鲜有阿替普酶致过敏性休克的相关报告,现报告1例如下。
1 病例
患者女,61岁,因“突发言语不能、反应迟钝2.5 h”于2011年9月5日入院。患者2.5 h前无明显诱因下突发言语不能、反应迟钝,伴口角歪斜,否认肢体麻木、无力。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多年,口服硝苯地平控制,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查体:BP 180/90 mmHg(1 mmHg=0.133 kPa),反应迟钝,运动性失语,右侧鼻唇沟浅,口角左歪,伸舌偏右,四肢肌力Ⅴ级,双侧Babinski征(-)。NIHSS评分5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13分。实验室检查:血糖6.85 mmol/L,血小板及凝血时间正常。心电图及头颅CT未见异常。
入院后予卡托普利12.5 mg舌下含服,血压降至160/85 mmHg。患者符合rt-PA静脉溶栓指征,遂于发病后3 h 15 min采用rt-PA(商品名:爱立通,勃林格殷格翰国际制药公司)(0.9 mg/kg)进行静脉溶栓,溶栓过程1 h。溶栓结束时患者病情突然恶化,神志不清,大汗淋漓,全身湿冷,脉搏细速。查体:昏迷,BP 60/40 mmHg,呼吸节律规则,四肢湿冷,双侧瞳孔直径0.35 cm,对光反射存在,右侧鼻唇沟浅,心率101次/分,律齐,肺呼吸音清,右侧Babinski征(+)。
考虑患者为过敏反应,立即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推注,多巴胺静脉滴注。抢救50 min后血压升至130/70 mmHg,心率、呼吸平稳。12 h后患者神志转清,但右侧肢体肌力下降为Ⅱ级。24 h后复查头颅CT示左侧基底节区脑梗死。2周后复查头颅MRI示左侧基底节区脑梗死。出院时影像学检查可见梗死病灶,患者肌力恢复到Ⅴ级,遗留不完全性运动性失语和右侧中枢性面瘫,血压140/80 mmHg。
2 讨论
本例患者溶栓后突发昏迷、大汗淋漓、全身湿冷、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给予地塞米松、多巴胺抗过敏、升压治疗后病情缓解,考虑过敏性休克。而溶栓前使用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降压药物可能是诱发或加重休克的主要原因。有研究显示,脑梗死患者口服ACEI类药物后,在rt-PA治疗过程中更易出现血管源性水肿等过敏反应,且过敏通常发生在rt-PA使用后的2 h内,与年龄、梗死部位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关。本例患者使用rt-PA致休克的可能机制包括:(1)激活补体系统:体内的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之后,纤溶酶可以通过直接裂解C1、C3为C1a、C3a,激活补体级联反应;通过释放大量C4a、C5a和激肽C2等,导致肥大细胞脱颗粒,组胺释放,发生过敏反应。(2)激活缓激肽通路:纤溶酶可以激活缓激肽通路,致使缓激肽大量生成,引起血管扩张,从而使血压进一步下降,出现休克。
使用rt-PA治疗应注意以下几点:(1)溶栓前应避免使用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并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2)溶栓期间,尤其初始2 h需严密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皮疹、血管性水肿或血压迅速下降等。若发生上述现象,应立即停药,给予抗组胺药物或类固醇激素,启动抗过敏抗休克治疗。(3)若出现舌咽部血管性水肿或气道梗阻时,需立即给予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机械通气。
总之,休克是rt-PA少见却有潜在死亡风险的临床并发症,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置,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后果。随着rt-PA在国内的广泛应用,临床医师应提高其不良反应的正确认识。一旦出现过敏症状,医生应立即进行处置,保障患者的安全。
中国卒中学会学术年会(CSA)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TI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