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谣小品︱翻呀翻菱角:用朴实的方式解疙瘩
大家好!欢迎来到村庄物语。这里是歌谣小品栏目。
诗经·魏风有云,“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古往今来的皖北这一方水土,滋养了皖北人良善仁厚的品质。他们在广袤的皖北平原上辛勤劳作,演绎创作了一系列喜闻乐见、直抒胸臆的民间歌谣。它们或直白简明,或清新淡雅,成为皖北乡村风情的俏丽点缀。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则《翻呀翻菱角》
翻呀翻菱角,
一棵秧子结十个;
你分多,
俺分少,
俺俩打架怎么了。
金簸箕,
银簸箕;
打个转,
翻过去。
皖北的旱地居多。但因为这里河湖也多,低洼地也不少。以颍上县为例。它的县志上说,颍上有着“五河三湾七十二湖”的美誉。
尤其是乡下的村庄里,又以一眼一眼的池塘,最为常见。皖北大地上,找出一个无塘无沟的村子,恐怕得“打着灯笼”去找,还不一定能找得到。
有池塘水沟,就有菱角。我且抄一段网上查来的菱角条目——
菱科,菱属中的欧菱和细果野菱的别称。又名腰菱、水栗、菱实,味甘、凉、无毒,是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菱的果实,菱角皮脆肉美,蒸煮后剥壳食用,亦可熬粥食。菱角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利尿通乳,止渴,解酒毒的功效。
网上的信息显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它也有专门的记载:
其叶支散,故字从支。其角棱峭,故谓之菱,而俗呼为菱角也。昔人多不分别, 惟伍安贫《武陵记》以三角、四角者为芰,两角者为菱。《左传》屈到嗜芰,即此物也。《尔雅》谓之厥(音眉)。又许慎《说文》云∶菱,楚谓之芰,秦谓之。杨氏《丹铅录》以芰为鸡头,引《离骚》缉芰荷以为衣,言菱叶不可缉衣,皆误矣。案∶《尔雅》乃决明之名,非厥也。又《埤雅》芰荷乃藕上出水生花之茎,非鸡头也。与菱同名异物。许、杨二氏失于详考。
皖北的一些沟塘中,常生有菱角。菱角长出来后,往往是附近孩子的最爱。于是,翻菱角,摘菱角,吃菱角,就成了孩童的“一本经”。
但是分多了,分少了,就会出现纠纷。这个,符合凡有利益,就有纠纷矛盾的规律。也就是说,矛盾都以利益而起。利益分配不均,人心里就有了疙瘩。而有了疙瘩,矛盾就容易放大,引发冲突。
严重的,就是肢体冲突。就是歌中所说的打架,也即干架。孩童之间打架,成年人称之为“猫对爪”。意思是,没啥大不了的。但因为心里有疙瘩在,解不开,有的孩子就会“记仇”。
那么,“俺俩打架怎么了(liáo)”呢?歌谣在这里,有个转折:哪怕金簸箕、银簸箕呢,不过“打个转”,也就翻过去了。翻过去了,事情也就过去了,矛盾也就过去了。总之,不愉快的心头疙瘩,解开了,翻篇了。后来呢,该咋着还是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