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物语︱听“搡(sāng)”的受累
搡,从手从桑。所谓推搡,推推搡搡。搜索了一下,说是用力推开之意。嗯。确实是的。
桑,有桑叶,采桑的意思。某一个搜索引擎上,可查:在采桑中,为争抢好的桑叶,而推开他人。这是具体的语境描述。其中的核心,就在于争抢。
争抢,也是争强。皖北村人,也可能顺着这个思路,把“搡”的使用场合,尽可能地泛化开来。他们把那样在田间劳作时,眼疾手快,且手脚麻利的女子,她们紧忙活的那个高效劳动的状态,就称之为“搡”。
较为典型的语境是,“人家真搡。”或者“她好搡。”
通常,这个话一说出来,言语中都是羡慕。
记得我二婶子,就是村子里一个知名的“搡”人。我家附近邻居的婶子大娘们,都“属小车子的,往后扎扎”(比不上,甘拜下风)。不管是家里的活,地里的活,她都做的快,眼里没有闲时候,也没有闲人。尤其是生产队那会子,她总是在干完了“大呼隆”的活,还能利用空闲时间,做些自家的活。至今,我妈提起她来,话不多,开口就是“她真搡”。
村西头,还有一个人。我不记得她是谁了,也不记得她是谁的母亲或者祖母了。我只记得,包括我妈在内,都喊她“老搡”。
她究竟怎么个“搡”呢?我几乎没有印象了。但从这个绰号看,她肯定比我二婶子“搡”得多。前不久,我向我妈打听“老搡”。我妈说,人家咋“搡”的,就是不知道啥叫累,啥叫苦,干起活来不要命。不论是生产队集体出工,还是后来单干,她都“搡”。人家还叫她“二马汉”呢。从我妈的描述中,我看到一个从前的“女汉子”形象。
那个“老搡”,啥时候去世的,我已无印象。我二婶子去世,是在2004年。随着她们故去,村里人对“搡”说的少了。这些年机械化普及,很多农家活交给机器,好像农人空闲清闲起来了,对“搡”,越来越淡忘了。那天,我跟老娘说起“老搡”,母亲缓缓地说,没有哪个人是铁打的,那时候的“搡”,都是逼出来的。
确实。就拿我二婶子来说,冬天的时候,她一天能打两条席子。除了眼疾手快之外,还得起早带晚才行。我妈一天,只能打一条席子。这已经是极限了,一条席子打完,腰已经直不起来了。不是为了一家老小的生活,谁能受得了那个罪?
在我看来,“搡”,其实在于一股子心气儿。这样的人都不服输,有着那么一种不超过别人不罢休的心劲儿。她们在劳作的时候,总是能够做在前头,干在前面。当然,也一定要比别人多受累,多吃苦。而这,也许是如今的我们,最为缺乏的品性。
行文至此,我想用这篇小文,向从前乡村的所有以“搡”见长的人们,表达一个晚生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