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陆地诗词》(181)咏瓦屋山(书法舞蹈版)
咏瓦屋山
陆地
遥看瓦屋似有神,
登临世事俱如尘。
水国花界云乡近,
谷海松涛洞府深。
瀑下鸳鸯何曾见?
庙前道祖却有闻。
佛光一现九重色,
百岁人怀万古心。
Ode to Mt. Tiled Roof
By Lu Di
Tr. Zhao Yanchun
Mt. Tiled Roof looks godly, seen from afar;
On it you feel worldly things mere dust are.
Water Land and Flower Realm near Cloud Town,
Valley Sea and Pine Sough upon caves down.
Does the cataract see mandarin ducks there?
A sound from the Taoist shrine chills the ear.
Buddha Light flashes with colors nine-fold;
An old man may have a yearning eons old.
【注释】
■ 遥看瓦屋似有神,登临世事俱如尘。
首联简笔勾勒出瓦屋山的地质地貌特点并借景抒怀。瓦屋山具有独特的瓦屋状桌山地貌景观,由火山熔岩和古老岩层形成的双层结构,全球罕见。蜀中多仙山,瓦屋尤翘楚。瓦屋山空气清新,能见度高,宛如仙境。诗人远眺瓦屋山,但见云雾缭绕,仿佛住着神仙。而当诗人登临山顶,仰天俯地,只见天澄地澈,凡尘俗事皆抛脑后,世间一切皆渺如微尘细芥。
■水国花界云乡近,谷海松涛洞府深。
颔联描写了瓦屋山秀美、灵动、幽深的自然之美。瓦屋山号称瀑布博物馆,有大小瀑布70多条,磅礴大气的高悬瀑布群,多条落差超过400米,壮美灵动,谓之“水国”;瓦屋山还是名副其实的动植物博物馆,享有“世界杜鹃花国”、“中国鸽子花的故乡”等美誉,谓之“花界”;瓦屋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常现云海、神光、圣灯及“三个太阳”等奇观,谓之“云乡”。诗中“近”字表现了诗人置身云海花界之中,心醉神迷,怡然自得。
瓦屋山平均海拔2830米,登高俯视,山谷如大海般广阔渊深。风吹松林,发出如波涛般的声音。此谓“谷海松涛”。瓦屋山是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其洞天府地乃道人修炼之处,此时显得更为神秘幽深。
■瀑下鸳鸯何曾见?庙前道祖却有闻。
颈联一问一答,前后呼应,由景及人,承上启下。前半句是对前面景色描写的承接,后半句则为歌咏老子做铺垫。美丽的瀑布之下不曾见到鸳鸯,但是,在道观之前却能听闻道教始祖老子的故事。
“瀑下鸳鸯”是指瓦屋山“鸳溪瀑布”和“兰溪瀑布” 等瀑布群;老君庙是瓦屋山另一著名景点,印证了该山为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道祖”指的是道教教祖老子,老子为道教始祖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代化身,著有震古烁今的《道德经》。
■ 佛光一现九重色,百岁人怀万古心。
尾联借典故歌咏了老子“心怀天下、情系万民”的胸怀。“九重色”的典故见于老子“八十一化图”,曰“老子降伏外道,举起神通,即放九色神光,遍照十方尘沙国界。光耀所及,无有远近”。而“八十一化图”源自“老子化胡”说。老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后来出函谷关去印度、西域等外国教化胡人去了。《史记》笼统地说他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传说他在那里变成了释迦牟尼佛,建立了佛教,并开始对印度人实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
从历史的角度看,当年佛教从印度西来,在文化上极度自信的中国人却少有人信,西部来的佛教徒为让中国人接受佛教,便在传教时说出“老子化胡”的故事,取得了道教徒的信任。后道教徒撰写《老子化胡经》,成为双方认可的事件。
“百岁人”指传说活了200多岁的老子。“万古心”指老子心怀天下和百姓的心胸。春秋战国时期,周朝式微,各路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自司马迁以来,论者多以老子为隐士,但据研究者考证,此说不确。老子的很多思想和主张具有强烈的社会担当意识。老子后来“归居”,是一个仕宦者的正常人生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