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曰巧言令色足恭(5-25)

孔子十分反感“巧言令色”之人,《学而》篇已有论述。人要正直坦诚、言行一致,不能口是心非、表里不一,是孔子培养塑造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注释】
足恭:两脚做出恭敬逢迎的姿态来讨好别人。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相传曾任鲁国太史,作《左传》,比孔子小约50岁,史学界推其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丘:孔丘,孔子自称。
匿怨:内心隐藏怨恨而不表现于面色。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的容貌,两脚摆出恭敬逢迎的姿式去讨好别人,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内心隐藏着怨恨,表面上却仍然与人交朋友,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关于“足”的理解有分歧。朱熹《论语集注》认为足是过分的意思,足恭就是过分恭敬。钱穆《论语新解》则认为是手足之足即脚。史籍多将言、色、足并提,《礼记∙表记》就有“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说法,失口、失色、失足就相当于巧言、令色、足恭。所以,本处的“足恭”应理解为两脚做出恭敬逢迎的姿态。
“巧言”就是花言巧语,“令色”就是满面谄媚。“足恭”则更为形象,从一个人的足所展示出的姿态,看出逢迎讨好的心态。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就有“足将进而趑趄(zī jū)”,趑趄就是行走困难,想进前几步又觉得行走困难,内心深处存有敬畏而不敢前进,这里的趑趄就是足恭的一种表现。
蕅益大师批注说,“读此,便知春秋宗旨。春秋,只是扶三代之直道耳。”读到这一章,便可知道孔子著《春秋》的宗旨。夏商周三个朝代中,有不少贤德之人,人们不会弄虚作假,到处可见直心之道。而春秋时代周朝末年,虚伪欺诈盛行,正直风气丧失殆尽,为了匡扶天下正直之风,所以孔子才著《春秋》。后人评价《春秋》一出则“乱臣贼子惧”,如一面照妖镜,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放到《春秋》前面比照,是人是妖,真相立现,丝毫难以隐藏。
巧言、令色、足恭,三种表现都是虚情假意,心里想的是一套,外面表现的又是一套,并非发自内心的尊重敬重。这种言行用来欺骗普通人可能不会被识破,但对于有远见卓识特别是保持清醒头脑的人,则无法蒙混过关。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自己品行太差、学识太浅、能力太低,心里发虚,心虚则不诚、不真、不直,总要千方百计加以掩盖,甚至是夸张地讨好巴结,当然也就是不仁。
左丘明当时是鲁国的史官,为孔子所著《春秋》作了批注即《左传》,他充分理解《春秋》里所阐述推崇的义理,非常明白孔子所著《春秋》的本意是匡扶国家正气、社会风气,对这种从头到脚全身是假的人,同样认为可耻,这和孔子的观点完全一致。
《论语·学而》表明“巧言令色”就“鲜矣仁”,此处再加上“足恭”,“仁”就更少甚至全无仁可言。孔子以此告诫人们,一个人自身一定要修炼成真材实料,才可能具备不卑不亢的底气,然后对人一定要发自内心地尊重,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正直、直率,也才有可能达到仁的境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