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需要摇号的一线城市,和传统燃油车被各种政策限制的二三线城市,有相当一部分汽车用户只有一个新能源车的指标,或是不想因为牌照问题使自己在“限号日”被迫改变出行方式。同时不能接受续航焦虑,不想伺候电动车,那么只有插电混动车型和增程式电动车可以选择。作为在新能源领域处于领军地位的自主品牌——比亚迪,是国内最早研发并布局插电混动车型的厂商,而横空出世的DM-i超级混动系统,利用其“以电为主”的工作模式,更是在技术方面追平反超了一些合资老牌车企的混动技术。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套神乎其神的超级混动系统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套混动系统究竟能带给我们什么。所以我们暂且不谈DM-i的技术细节,先抛出结论。搭载比亚迪DM-i超级混动系统的车型,相较同级别车型可以实现更低的油耗。以比亚迪秦PLUS DM-i车型为例,厂商宣传亏电油耗为3.8L/100kM,经过各大媒体实测,在综合路况下的亏电真实油耗基本符合3.8L/100kM的宣传数据,甚至在一些特定的城市拥堵路况下,实测油耗还会更低,可谓越堵越省油,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搭载DM-i系统的比亚迪车型当做纯汽油车来使用。比亚迪汉DM-i其次,某些合资品牌旗下的PHEV车型比汽油车价格高出近50%,作为家用车消费者,也许在这辆车的全部生命周期里,节省的油费都弥补不了比汽油版高出的这50%的车价。以日系某紧凑车型为例,汽油版顶配2021款1.2 T S-CVT旗舰版最低成交价13.78万元,PHEV版最低配2019款1.8LE-CVT先锋版最低成交价17.48万元,车价高出了3.7万元。参考工信部油耗,以每年行驶二两万公里计算,PHEV车型比汽油版车型每年节省油费约5200元,所以使用七年才能把这3.7万元的差价节省回来。一辆车型坚持使用七年,这很考验一位车主的耐心。由此可见,以节油省钱为目的购买该品牌PHEV车型是极不明智的选择,网约车司机除外。比亚迪宋DM-i比亚迪秦DM-i反观比亚迪秦PLUS 2021款DM-i车型,起售价仅为10.58万元,与汽油版车型相比,在外观,内饰,配置上全面提升。不但初期购车投入不高,而且后期用车成本也比较低廉,就算不是因为限购或限行政策而去购买比亚迪DM-i车型,也能很好的实现混动车的终极目标——省钱。那DM-i系统是如何兼顾性能和能耗的呢?为了实现“以电为主”的工作模式,比亚迪研制了插混专用的骁云1.5L和1.5Ti发动机,骁云1.5L发动机热效率高达43.03%,您可别想着把这台热效率数据亮眼的发动机装到汽油车上,它可是专为插混车型研发的“特种”发动机。第一,骁云发动机采用了公认最节能的米勒循环,也就是延后进气门的关闭时间,减少压缩行程的能量消耗。第二,发动机的运行温度会显著影响热效率,在高负荷工况下,缸内温度升高,电脑会采用多喷油的方式来给气缸降温。骁云发动机加入了废气再循环系统后,降低了发动机的缸内温度,把用来降温的这部分汽油节省下来。第三,骁云发动机取消了传统汽油车必备的真空泵、压缩机、水泵和转向助力泵等耗能设备,将这些设备全部电气化。就像我们在跑步时,卸下了沉重的包袱,轻装上阵,节省体力。同理,发动机的热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EHS电混系统是DM-i的核心,也就是串并联架构的双电机结构。采用了更先进的电机绕线方式,散热性能更好,效率更高,发动机通过离合器和减速器与发电机相连,用精简的机械结构,大大提高了传动效率。最后是比亚迪的看家本领——刀片电池组。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了单节电池的电压,不会因为混动车电池组较小的容量,而没有足够的电压来维持驱动效率。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性毋庸置疑,独特的电池结构和先进的温控系统,让他轻松通过了令全球电池厂商头疼的针刺实验,可谓性能稳定,安全有余。目前在售的大部分纯电动车、PHEV插电混动车和增程式电动车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满电时和馈电时的动力响应不一致,馈电时的动力响应和绝对动力输出都有所下降,这样的特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驾驶体验,每一脚“油门”获得的加速感受不同,这会让人很难预判所需加速度对应的“油门”深度,增加了驾驶疲劳感。比亚迪DM-i系统各工况工作模式比亚迪DM-i系统巧妙运用了发动机、电动机和减速器的串联和并联,无论是满电还是亏电,每一脚“油门”都能获得统一且澎湃的加速体验。此外,DM-i系统利用离合器把发动机在介入直驱时的闯动感几乎抹平。日常驾驶很难察觉到发动机的震动和噪音。混动系统之所以比汽油车更省油,是因为一套电机的加入配合内燃机,让内燃机时刻保持在更高效的转速和扭矩区间,以达到省油的目的。比亚迪DM-i所装配的电机,动力参数好于同级别其他PHEV车型所装配的电机,能更从容,更灵活地配合内燃机使其高效运行,实际节油效果也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混动技术作为从传统燃料向新能源转变的过渡技术,在电气化领域深耕多年的比亚迪无疑走在了行业前列,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国外品牌几十年的路,利用后发优势在混动技术上实现了反超。中国当前正是从汽车大国转变为汽车强国的重要节点,我们是时候摘下自主品牌模仿、抄袭、落后的有色眼镜,重新审视、认识当前的世界汽车格局。正是这些注重技术研发的自主品牌,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起前所未有的大洗牌,最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让我们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