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只走徽饶古道,谁还会带块石头上“堆婆冢”?
现在大家只走徽饶古道,谁还会带块石头上“堆婆冢”?
司马狂/文
看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最感动我的莫过于片尾,大排长龙的犹太人携老扶幼来给辛德勒扫墓,每个人都拿着一块小石头。辛德勒的坟山,石子堆成山,彼时我就很好奇,缘何会有这样的习俗呢?甚至觉着是否是作者的杜撰!直至上次去往休宁县板桥乡,在吴楚分源的浙岭山见到了堆婆冢,方才对电影中的描述更有领悟。
一座浙岭横亘在婺源与休宁之间,近些年逐渐兴起的户外游,对于这条山岭间的古道颇为钟爱。只是多少人行至岭头上,还会忆起千年前那位在此免费给过往行路者提供茶水的老太太呢?又是否还会有人随身带着一块小石头,堆在此间,为老人家的坟墓添上一方石子呢?
五代十国的时候,一位方姓的老婆婆守在浙岭岭头的驿亭处,汲山泉水,烹火煮茶,免费提供给过往的行人。不论是从哪头上的浙岭,爬到岭头的时候,人必然是大汗淋漓的。方婆笑呵呵的倒来一碗茶,双手接过老人家的美意,就着山顶上的习习凉风,再望一望自己山脚下的故乡,擦一把汗,饮罢这碗家乡的茶,再出发,顿时热气消散,脚下也步履生风。
(这两张图片,是我百度“免费喝茶 +徽杭古道”出来的照片,我记得当年走徽杭古道的时候,确实有两位老人在那里摆摊免费喝茶)
方婆不像现今的生意人那般,占着这有利的地理位置,胡乱收费,她只是默默在那烧水煮茶,分文不取,多少乡人都曾受过她这一碗茶的恩惠。方婆死后,就葬在她烧茶的驿亭旁,得知老人家辞世的消息后,行路人,自发的从山脚下带一块小石子上山。到了方婆坟前,轻轻地将石子堆在方婆的坟上。日复一日,这方婆的墓竟然堆成一座6米多高的巨大的石冢!这便是浙岭上“堆婆冢”的由来!
一位名叫许仕叔的诗人,在此间听闻方婆“堆婆冢”的故事后,曾写下“乃知一饮一滴水,恩至永远不可磨”的诗句,足见方婆故事影响至深。后世,在婺源与休宁两县,逐渐形成这种免费烧水泡茶给行路者喝的习俗,甚至还有后世人家打出“方婆遗风”的帘旗。2012年的时候,婺源县浙岭村还发现了“堆婆古迹”的石碑,那石碑是道光年间的詹琉所题写。
汪松亮夫妇捐款修建了盘山公路,行人们再也不必徒步翻越浙岭,乡人们心怀感恩,亦为汪公夫妇建了松珍亭,以示感谢之情。这不正如千年前,人们对于方婆那碗茶的感怀一脉相承么?只是下次,我们再走徽饶古道的时候,是否也可以从山脚下带一块小石子上山,堆在堆婆冢上呢?
附录,许仕叔《堆婆石》原文
撑空叠石何嵯峨,世传其名曰堆婆。乃在淛岭之巅,吴山之阿。我来于此少憩息,借问父老元如何。父老为言五代时,有婆姓方氏结茅岭巅两鬓皤。为念往来渴,均施汤水无偏颇。行人以此尽感激,婆言吾亦期无他。早晚吾骨只堆此,愿将一石堆吾坡。尔来迄今四百载,行人堆石不少差。我亦拾石堆其冢,既行且欢复逶迤。今冢之高过百尺,堆石亦已岂虚过。乃知一饮一滴水,恩至久远不可磨。古人一饮在必报,如此传说夫岂讹。吁嗟俗世人,乃道无恩波。反恩以为仇,此语愚已多。我适来此秋向晚,满屦霜叶仍吟哦。因笔记此堆婆石,慷慨为赋堆婆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