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复试,目的在于甄除那些只会应试而不会研究的“鹦鹉”

【平湖一柱 第1432】

【核心提示】考生初试成绩“上线”,只是标志着其“基础知识”已满足了未来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需要,而其是否具有研究的潜质和能力,唯有通过面试才能考察出来:比如语言表达、压力应对、人际沟通、思维品质——包括逻辑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等,这是复试的重要内容,这里面既有智商,更有情商……对未来学习和研究来说,考生的这些综合素质,比初试分数更重要。

研究生招生有初试和复试两个环节。一般情况下,复试采取的都是差额制,考生在初试中成绩排名靠前,但在复试中“被刷”也很正常。

2020年,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招生5人,上线复试考生14人,复试后,初试成绩排位前五的考生全部“落马”,初试排名第六的考生一跃成为“状元”,更有初试成绩第11的考生,在复试中成功逆袭,综合排位第三。

初试和复试的“大翻盘”,引发了不少人的猜测和争议。

有人说这里面有“猫腻”,但经过相关部门调查,复试完全合规,排除“人情”因素,成绩有效。

于是有人认为,复试面试是“随意性”太大,因为它一种主观性考核,“人为因素大,成绩有水分”,对考生不公平,而初试成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真实地反映着考生的学业水平,据此,建议研究生招生取消复试。

这个建议听起来不无道理,但是,对于研究生招生来说,却是不会被采纳的。

研究生、研究生,顾名思义是搞“学术研究”的学生,其学习是一种“研究性学习”,这与以“知识学习”为主的小学生、中学生甚至大学专科、本科生有着本质的区别。

研究生以前,学生学习是以“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为主的“双基学习”,其核心是以获取已有知识的“机械识记”为主,而研究生学习则是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以“探索、发现、发明、创新”为主,进行“研究性实践”。

研究生入校后,主要任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某一个方面、方向进行探索、研究,也就是说研究生学习不再是以获取“已有知识”为主,主要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实践需要,在研究性学习中去发现、创造“新知”,在研究过程中培养提升自己的科学探索、发现、研究能力。

因而,招录研究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具备一定的研究潜质和能力。

众所周知,研究生初试在理论上,是以考察基本知识掌握情况为主的,虽然也兼顾了考察考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个人见解,但那毕竟只是一种“纸上谈兵”。对不少考生来说,考试分数和真实能力之间有时确实存有较大的差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分低能”现象的存在,这也是毋庸置喙的。

2020年10月,大连理工大学一名研究生在实验室自缢,该生在遗书中称:他按照老师建议,进行了长期的实验,但得到的只是老师“数据没有意义”的评价;后续为了提高效率,他又好几次通宵做实验,可是最后仍对自己的实验数据感到绝望,完不成实验,就不能顺利毕业……

大连这名研究生悲剧并非个例,近年来,研究生、博士生因学业等问题而自杀悲剧频发,每个人具体原因虽各有不同,但背后却都有一个共同的本因,那就是一些学生没有研究能力、包括情商在内的综合素质低下。

就拿大连理工那名研究生来说,他的实验不是为了研究,而是为了“让老师满意”,也就是说,他仍像中小学时那样,把实验当成“作业”,实验时,个人根本没有实验目的,只是为实验而实验,为“给老师”完成作业而实验,如此情况下,实验自然就成了走过场,当然也就无法取得“满意”的数据结果。换句话说,该名同学,虽然考上了研究生,但学习思维却仍停留在中小学的“作业思维”,没有研究能力,不想研究,不愿研究,不会研究!

所以,笔试成绩好,只是表明该生具备了未来研究的“知识前提”,而能否研究出成果来,还要看其是否具有研究的潜质和初步能力。

考生初试成绩“上线”,只是标志着其“基础知识”已满足了未来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需要,而其是否具有研究的潜质和能力,唯有通过面试才能考察出来:比如语言表达、压力应对、人际沟通、思维品质——包括逻辑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等,这是复试的重要内容,这里面既有智商,更有情商……对未来学习和研究来说,考生的这些综合素质,比初试分数更重要。

所以,很多高校招生,看重考生的初试分数,但更看考生的复试表现,复试的目的,就在于甄除那些只会应试而不会研究的“鹦鹉”,选拔出那些具有创新思维的研究者。

因此,研究生复试,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去年兰州大学古代史专业复试的“大翻盘”,我想,大抵如此:复试不是看你对古代史知识“知道否”"知多否”“正确否”,而是看你是否有自己的独到的看法和见解,是否进行了“研究”——这是复试的大方向,是我们所有考生准备复试所要把握的大方向!

(作者,李玉柱,本文为 平湖一柱 原创作品,欢迎指导,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违者必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