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湘军就剿灭了百万太平军,蛇吞象,曾国藩用的是最笨的方法
引读:曾国藩一直被世人称为近代圣人,他在各个方面都有许多的成就,尤其是在军事上,他以一己之力为大清朝续命50年。但要说当年仅有10余万人的湘军,是如何战胜有着百余万人的太平军,曾国藩其实用了一个最为普通,且看上去比较笨的办法。
仕途无望,另辟蹊径
众所周知,洪秀全其实是一个出自耕读世家的子弟,他最初也是怀揣着为国效力的梦想多次赶考,但最终都是名落孙山。在他心灰意冷之际,机缘巧合地了解基督教,随后他依靠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以及对普通百姓敬畏鬼神的心理,掀起了一场起义浪潮,并凭借金田村起义一举奠定了基础。
此后,洪秀全依旧蛊惑民心,致使起义军的人数激增,从最初的几千人,一度发展到了50余万。
到了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金陵,国力达到了顶峰,人数也达到了百万余。可以说,此时只要洪秀全能够初心依旧,不要骄奢淫逸,那么推翻腐朽的大清朝就指日可待。
然而自从太平天国定都之后,天国从上至下也逐渐变得蛮横起来,而这也就惹得最初对其非常信任的百姓纷纷倒戈。尤其是太平军占领南京的时候,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一些活下来的百姓都将其称之为“长毛鬼子”。
一边是太平天国的变质,一边是大清朝在积极应战,曾国藩也就在这个背景之下崭露了头角。
笨方法,击败强大对手
不过相对于洪秀全,曾国藩就幸运许多,他在27岁的时候考中进士,尽管一直没有接触过军事,但却熟读兵书,尤其善于军队管理和制度的拟定。因此曾国藩在建立湘军时,效仿明朝戚继光的军队配置,不仅打造了十个陆营,而且还打造了水师。
不过湘军是一支临时招募起来的军队,从战斗力到作战人数,根本无法和太平军对抗。即便是在巅峰时,湘军总人数也不过12万。
因此湘军最初连吃败仗,就连曾本人也轻生投江,好在部下将其就走。
既然死不了,那就要对抗到底。此后曾国藩详细地分析了双方的情况,为此他制定了一套看似非常笨拙的办法。
第一,打造强大的防御系统,以逸待劳。根据以往的经验,湘军的兵勇缺乏训练,战场经验也不足,因此面对身经百战的太平军很难取胜。但湘军的武器装备相对较好,既然如此,那么就要合理利用这些装备打造强大的防御系统。只要能够挺住太平军的进攻,那么即可进行第二步。
第二,就是稳扎稳打。正如前面所说,在作战能力无法持平的情况下,只要能够成功防守,那么就可趁机反攻。但必须做好足够的防御准备,哪怕是在行军途中,只要是安营扎寨,曾国藩都会连夜打造防御系统,以防对方奇袭。也正因如此,曾国藩可以做到取一城保一城,一步步蚕食太平军的地盘。
第三,就是追求细节。不论是安营扎寨,还是攻城拔寨,曾国藩都要深思熟虑,确保成功。就拿扎营来说,他必须确保军队能够获取水源,同时想方设法夺取对方的水源。因此太平军每次和湘军交手都非常头疼,打又打不进去,对峙又被断水。慢慢地太平军就开始心浮气躁,这时曾国藩就会给出致命一击。
第四,合理运用水师。按照当时的地图来看,太平军的地盘基本都是依靠长江,军队和粮草也都从长江运输。那么曾国藩在取一保一的同时,让水师封锁长江,致使敌方打不进,送不进,守不住。总之是越打越难受。
以上四点就是曾国藩的制胜法宝,可以看出,这明显就是扎硬嘞,打呆仗,看上去是个很笨的方法。但对付太平军却出奇地奏效。
有句话叫做“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湘军在人数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如此。他就是要扎硬垒,让太平军失去人数的优势,那么自己装备的优势就可以凸显出来。
比如著名的“安庆战役”,“天京战役”等等皆是如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阅史料看看这两场战役,曾国藩这个看似笨拙的办法,是如何让太平军名将李秀成带着数十万精兵都无法拯救天京城的。
曾国藩,这个本应该是个“士大夫”的人物,依靠自己对军事的理解,对事实的判断,最终依靠这个笨办法击败了强大于自己数十倍的敌人。也正因如此,直到今天,他的做法仍被后人称赞和学习。
参考资料:《曾国藩传》、《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