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劝文坛掌门人铁凝“爱情不要找,要等”,铁凝听从,一等16年
每个人都向往爱情,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一种情感,也是非常稀有的。人们在感情当中常常会迷失自己,无论男女都不断提升自己,期待着另一半的来临。
在感情中,有一些人注定是要等待着别人的到来,也有一部分人注定要被他人等待。无论是等与被等,都是不同的爱情观。拥有一段好的爱情,是人们暮色年华当中最绚丽的一抹风景,也是人们一生当中最美的遇见。
这世间的才子佳人或许为爱疯狂,或宁缺毋滥,或覆水难收,都取决于不同的价值观与爱情观,自然会取得不同的结果。
等来的爱情
中国文坛掌门人铁凝曾经在1991年五月份去拜访了90多岁的冰心先生。这一次跨越时代的交流使铁凝更加坚定了自己对于感情的态度与观念。
1991年的铁凝已经34岁了,铁凝在文学事业上非常成功,但在感情上大家都为她着急。且不说90年代的三十岁未婚女子,就是放在当今社会上,三十岁的未婚女子也让父母发愁。铁凝的父母看到34岁的铁凝依然不动声色,急在心里,但他们也非常地尊重女儿的选择。
铁凝之所以没有结婚不是不重视婚姻,而是太看重感情了。一直以来铁凝对婚恋观念是宁缺毋滥。在感情上她不着急,绝不凑合,而是要找一个真心相爱的人来和自己走完一生。
在铁凝的心中,感情是一种非常神圣的存在,她不会为了周围人的催促和影响而匆匆进入一段恋爱甚至婚姻。感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件事情,即便身边的追求者非常地多,只要没有遇到让铁凝心动的那个人绝不会将就,即便她对感情很渴望也会坚持自己的初心,做好自己的工作。
铁凝见到冰心先生之后聊到了感情的话题,而这时冰心关切地问34岁的铁凝:
“现在有没有男朋友?”
铁凝回复还没有找男朋友。冰心先生告诉她:
“爱情不要找,要等”。
16年之后,铁凝遇到了华生。华生是北师大珠海校区校长(兼任燕京华侨大学的校长),对中国的经济作出了突出贡献,是非常有名的一位经济学家,也非常热爱文学。
50岁的铁凝在民政局和54岁的华生领了结婚证,满脸喜悦地走出了民政局,并且低调地给同事发了喜糖。铁凝等了16年,终于等到了自己的良缘,对于铁凝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她坚持了半生的事情终于有了结果,铁凝无比珍惜这段感情,爱情对她来说是纯粹且纯真,铁凝与华生依靠彼此独特魅力而走到一起的,正如俗话所说:“种得梧桐树,自引凤凰来。”铁凝与华生都在等着彼此的凤凰寻找自己。
出生于书香门第
1954年9月,铁凝在北京出生。她是一个幸运的女孩儿,铁凝的母亲是一位著名的音乐教授,而父亲在美术方面颇有成就,是世界上一位不可多得的艺术家。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受到父母的教育和熏陶,铁凝在文学方面也表现出了优越的才华。
铁凝高中毕业之后正好赶上知青下乡,优越条件的铁凝本可以留在城市,但她坚决跟着大家一同下乡,在农村的三年铁凝获得了更多的素材,而这些阅历给予她写作方面更大的灵感,为之后的写作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农村的这几年她一直坚持不懈地写日记、札记、随笔共有50万余字,铁凝的青春都献给了文学与写作,也使她的人格越来越成熟与完整。
遇贵人孙犁
铁凝16岁的时候创作出了她的代表作《会飞的镰刀》。父亲当时读完这篇作品之后,望着眼前的女儿,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立刻将女儿介绍给自己的好朋友徐光耀。
徐光耀是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电影编剧家。他的代表作有《小兵张嘎》《望日莲》等,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果然,徐光耀读了铁凝的《会飞的镰刀》之后,同铁凝父亲一样赞不绝口。就这样,铁凝跟着徐光耀学习文学创作,积累了更多的经验与技巧。
徐光耀又介绍铁凝和孙犁认识,孙犁开创了“荷花淀派”,并且有著名的代表作《白洋淀纪事》。在抗日战争爆发期间,孙犁曾创作了许多抗日宣传作品,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作出了贡献。
孙犁在文学方面成就颇高,散文、小说、诗歌等不同体裁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是非常有名望的一位作家。而他倾向于现实主义,艺术特色方面表现为简约、明快、柔丽的笔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值得后人学习。
铁凝非常欣赏孙犁,对于他的一些作品已经能够达到倒背如流的程度,顺其自然,通过徐光耀的介绍,铁凝成为了孙犁的徒弟。共同学习的这段时间,孙犁发现了铁凝在文学方面的确有很多天赋,并不断提携铁凝,随后铁凝的作品被更多人熟知。
成绩斐然,为人低调
铁凝的大半生都献给了文学创作,努力去展现生命当中的绚丽美好,文笔也处处体现着诗意,绽放着人性善良的光辉,例如她的代表作《哦!香雪》,凸显了铁凝的人格魅力。
纵观铁凝的作品,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都表达出一种女性的柔美与温情,表达出了她自己内心对于文学的态度,就如她本人一样柔美、温情、善良。用文字来表达内心,始终坚守如一,为人理性知性,代表了时代精神,传递出了时代风貌。
铁凝的创作和作品荣获了许多文学大奖,还有许多作品被拍成电影,但铁凝始终保持着低调的态度,在一次节目《名人面对面》当中,铁凝解释道自己就是一名作家,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写作了,因此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一直保持着内心对于文学和文字的热爱。
铁凝对于80年代的读者来说,是一种青春的记忆,更是这个时代最不可或缺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