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大学生洪德水》北京大学毕业50周年纪念回忆录

末代大学生

青春,是一个美好的时光,对一个大学生来说,青春的黄金季节无疑是大学时代。他们本来可以在大学里学习钻研,历练深造,毕业后成就一番事业。1966年,大学停止招生,1965年入学的大学生被戏称为“末代大学生”,他们是怎样度过大学岁月的呢?五十多年后,今天的年轻人是想象不出来的。

北京大学很典型地经历了其中的所有过程,这部作品的第一部就是以当时的北大为背景,以末端人物为主体,记述了他们如何度过那既波澜壮阔又寂寞无聊的岁月,也记录了这个最高学府一次一次地遭到践踏,只剩下一个失去灵魂的躯壳。她的学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人格裂变,有的人疯狂,在造反浪尖上跳来跳去,企图摘取革命桂冠;有的人抗争着,保卫自己的人格,却躲不过时代的厄运;有的人随波逐流,谨小慎微,也免不了大祸临头;有的人失去操守,趁乱胡为,堕落下去,有的甚至走向犯罪,还有众多的无辜受害者。也有人,如这部作品中的“八大金刚”,不入时流,艰难地秉持着正直和纯洁,不懈地追求学业,却因不识时务,屡遭排斥。但是,他们无论是谁,都经历了青春磨难。

作者简介

刘秀生,1965年-1970年在北京大学求学,1978年-198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求学,获硕士学位,1981-1984年在厦门大学求学,获博士学位。先后在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北京商学院、北京工商大学任教。历史学博士,经济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北京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会副会长、国家商务部市场调控专家组特聘专家,教育部第二届本科教学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著述涉及历史学、文化学、经济管理学、教育管理学等多领域。

作品介绍

大学毕业,他们像沙子一样被泼出校园,不论所学,不论优劣,不论地域,一律交给各地的县级政府随意安排。当初为祖国勇攀科学高峰的初心泯灭了,事实证明,他们中没有成功者,但是每个人都接受了这无情的现实。

文化大革命中大学毕业的大学生被称为老五届,1965年入学的学生们,在校一直被称为一年级,没有受过完整的大学教育。他们的知识水平与同时在校的五年级的同学无法相比,毕业后沉落在知识分子的最底层,看不到前途。但许多人并不甘心沦落,在逆境中默默奉献自己,还要寻找自己的路。有些人寻到了路,有些人寻不到路,洪德水就是没寻到路的人。他在一个远离县城的山村中学任教,与农村教员和知识青年为伍,在自感失落和别人的羡慕嫉妒恨中找平衡。他不甘心命运的安排,在工作、前途、家庭、婚恋中徘徊,起起伏伏,充满了伦理与政治的碰撞。一旦看到希望,他又进入奋斗者的行列。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给他送来了一条金光大道。

本书的时代背景是1965年到1978年,是按年代顺序以文学形式展现的一个人的断代史,也力图通过他的经历和周围的人和事展现那个时代的教育和社会生活。情节或许并不精彩,实为历史的真实照影,回放了那个特殊时代大学和大学生的命运。

适逢“末代大学生”毕业50周年,忆及往事,唏嘘不止,不忍不记之,遂拾捡旧稿,精心润色,成此一书,以资纪念。

本书从2012年春季动笔。当时总觉得老五届大学生的辛酸经历不为社会所了解,因为他们中出了许多有作为的人,而那些沉在底层的许多人也因改革开放改变了命运。但在此前的宝贵青春年华是在前途无望的哀苦中挣扎的。虽然有不少回忆性文章,但在当代文学作品中却是个空白。于是作者漫笔写来,洋洋五十万字,落笔之时,一切辛酸涌上心头,禁不住嚎啕大哭。哭过之后是喜悦。原本是为考入北大五十周年而作,但写后回观,深感散乱,不宜出版,遂大刀阔斧,拖至毕业五十周年出版,亦不失纪念意义。本书不是回忆录,但大背景中的人物是真名实姓,未加文学塑造,而小人物则用文学之笔塑造典型,不可对号入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