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酸增甘”:春季这样吃,孩子脾胃好 长得高!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食治》序论中载:“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丞林/文

春季是调理脾胃,促进孩子生长最好的季节!

春季,少阳之气开始升起,万物复苏,自然界一片生机盎然。中医讲天人相应,此时如顺应天时,合理膳食,调理脾胃,孩子身体不但长的高,也健壮。

如何合理膳食,则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智慧。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食治》序论中载给出最佳答案:“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省酸增甘其实包含了中医“四气五味”,五行生克,脏腑一体观深刻的道理。

五脏之中肝主疏泄,性喜条达,正应春季少阳生发调达之意,所以肝属木,主春季。

因此肝所主的气血在春季最为旺盛。

肝气旺如升发不出来,最易克脾胃,影响情志。比如在春季许多成人的情志不是太好,莫名烦躁,失眠、眼睛不舒服,头痛,胁肋胀满,许多孩子则出现消化不好,腹胀,不愿意吃饭。

这都是肝气过旺的表现,肝旺克脾,因为肝属木,脾属土,木旺克土,导致脾虚或者脾胃功能失调。

而在五味之中,酸入肝,其性收敛。

饮食中的五味各入五脏,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

如果过食酸味,等于是助长肝气,本来春季肝气就旺,所以等于“火上浇油”,而酸味收敛,肝旺升发不出来则克脾,则脾虚,脾虚易导致腹胀。比如酸味的食物如话梅、橘子吃多也很容易引起腹胀。

而古人深谙自然生克之道。因此建议春季减少酸味摄入量,而增加甘味,因为甘入脾,可以补脾气。所以 省酸增甘,实为抑肝补脾

酸”≠酸性食物;“甘”≠甜味食物

中医将具有收敛、涩滞作用的食物与药物归入酸味;具有补益、和缓作用的食物和药物归入甘味。

比如石榴,虽然味甜,但其性收敛,也归为酸性食物,而山药、扁豆、核桃、菜花、莴笋、白菜及黑米、高粱、黍米、燕麦等五谷杂,虽然其味不甘,却归为甘味食物。

那么甘味到底是什么味?

甘味是一种淡淡的甜味,但一定不等同于甜味。生活中许多词汇来形容甘味,比如:久旱逢甘霖、甘之若饴、苦尽甘来,所以甘是人间的美味,而不是肥甘厚味。

省酸增甘不是简单的少吃醋多吃糖

春季饮食推荐

春季给孩子饮食可以多选用黄豆芽、绿豆芽、豆腐、豆豉、大麦、小麦、大枣、瘦肉、鱼类、蛋类、花生、芝麻、柑橘、香蕉、蜂蜜、姜、葱、蒜等食物,

为何要多吃点葱姜蒜?

因为它们都具有一个特点就辛之味,而辛味具有辛散的作用,可以疏肝,助肝之少阳之气升发,避免多余肝气克制脾土,所以对于肝是有好处的。

比如当我们心气郁闷的时候,吃一顿火锅,会感觉顿时畅快淋漓,心情好了很多。

同时春季应给孩子多吃一些新鲜蔬菜,如春笋、韭菜、油菜、菠菜、芹菜、荠菜、马兰菜、枸杞头、香椿头等,具有清热平肝、增进食欲等作用。

平素脾胃虚弱孩子者,晚餐可添加红枣枸杞糯米粥,以健脾和胃、补益气血。

而平时容易上火的孩子、大便秘结者,可多食胡萝卜、菠菜、粳米煮粥,晨起服,具有清热疏肝、润肠通便的作用。

用时令野菜,如荠菜煮粥、包饺子、做汤等,更是春季调和孩子脾胃之佳品。

《素问 生气通天论》指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五脏阴精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但饮食五味太过,会伤及藏精的五脏。

甘味和缓补脾,而小儿脾又常不足,所以对甘味尤为喜欢,比如孩子对甜食特别感兴趣,越是脾虚是对甘甜滋味充满诱惑,这是脾虚身体本能的反应。

而甜味能补脾,但食之太过,又伤脾。

因为本来甘味有渗水利湿之功,但甘味太过就变成甜味,甜味反而酿湿,所以过食肥甘的孩子体内多湿热,造成脾气困乏,产生很多疾病。

过食甘甜之味,又会伤及肾气。

肾主骨生髓,主生长发育,如果肾气伤了,孩子的牙齿往往不好,因为齿为骨之余,比如经常的吃糖的孩子或者嗜食甜食孩子的牙齿往往发黑,也容易产生龋齿。当然西医认为这是蛀牙,但是却找不到虫子

肾为先天之本,是遗传的,所以孩子牙齿的好坏主要看其爸爸妈妈。

《素问 五脏生成论》云: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生活中大酒大肉,过食肥甘厚的人往往多痛风,关节疼痛,头发过早的脱落。从五行生克来看,甘补脾,过食甘则脾旺,脾为土,肾为水,土旺克水。

从另一个角度讲吃的太多太肥甘,需要消化,消化就需要肾精,肾精消耗的快,人就衰老的快。

西方有种观点认为上帝给人一生的饭量都是一定的,吃的多就是在透支自己的生命,想想挺可怕的,但好像上帝的观点与《皇帝内经》的观点不谋而合。

其实生活中吃的智慧堪比《舌尖上的中国》,这充分体现的中医的智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