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77篇:读文随笔∣“阅读能力”研究概述及启示

“阅读能力”研究概述及启示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老师们写教案、导学案等,在确定教学目标时经常会说的一句话就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我关注的是,一节课究竟能把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到什么程度?后来就不建议老师写这些空洞的话了,而是要具体到课文本身,例如理解哪些内容、如何理解、理解到什么程度。前段时间,我阅读了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任明满老师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B刊)2021年第4期上的论文《从混沌、思辨走向实证——阅读能力研究七十年回顾与展望》后,才发现原本认为十分抽象的“阅读能力”概念也有着具体明确的内涵。

任教授将阅读能力的研究划分为三个时期:1949年至1976年为混沌摸索期,即对“阅读能力”缺少清晰明确的界定,只是笼统地提朗读、默读、提问、背诵等阅读方法。1978年至1999年为思辨主导期,即专家热衷于探讨阅读知识与阅读技能的关系,例如“知识技能说”认为阅读教学可以通过系统化的步骤,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的“语感论”,也是对阅读能力的探讨。随着研讨的深入,研究者逐步达成了共识:阅读能力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例如有学者认为:“阅读能力(包括语感)实际上是知识、技能,自发经验和知觉经验通过一定的阅读活动不断整合的结果。”相比前一个时期,这种认识无疑是巨大的进步。第三个阶段是2000年至今,不少学者开始用实验的方式探索阅读活动的内部机制。莫雷教授就将初中三年的阅读能力分为语言解码能力、组织连贯能力、模式辨析能力、筛选贮存能力、概括能力、评价能力、语感能力和阅读迁移能力。真正促进教师对阅读能力有所关注的无疑是2000年开始的PISA考试,即国际学生评估项目。针对我国学生参加PISA考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少学者也进行了专项研究。目前这一研究仍在继续。

对阅读能力的学术研究,究竟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哪些启示呢?作者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实际上也为之后的研究与实践指明了道路。这也是我本人最感兴趣的方面。

首先是从阅读能力走向阅读素养,优化阅读教学培养目标的指向性。阅读素养是以阅读能力为基础的。养成良好的阅读素养,是阅读教学的方向。其实据我观察,目前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存在着较大的短板。导致这种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应试导向以及教师长期形成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七年级上下册提出了一系列的阅读方法,不过也有教师有意或无意忽略这种导向。没有针对具体阅读方法的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不会有较大的提升。至于专项的阅读能力,例如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评价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等,就更没有专门的训练。因此当务之急是教师要针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课堂变革,给学生自主思考与解读文本的时间,提供相应的阅读支架包括阅读知识、阅读方法等等。在此基础之上,再注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形成优良的阅读品质,将阅读作为未来生活的重要支撑,这样才能从培养阅读能力走向培养阅读素养。

其次是从阅读技巧走向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策略教学的自觉性。以应对考试为主要目标的阅读教学,必然会导致教师以讲解和训练阅读技巧为主的倾向。例如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的段落有什么作用,字词的赏析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套路,景物描写和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等等。把这些阅读技巧当作教学重点,教师就会更进一步地提炼所谓的“答题框架”“答题模式”甚至是“答题公式”。作者提出要从阅读技巧走向阅读策略,是很有前瞻眼光的。PISA2018依托大量的实证研究,将阅读策略分为文本处理策略和任务管理策略,前者指向阅读理解,包括信息定位、文本理解、评价与反思,并强调阅读流畅度的重要性;后者主要指向阅读监控,包括设置目标和计划,以及监测和监控等。这种观念非常适合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针对具体的阅读策略进行训练,同时也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任务化管理,例如多少时间读完一本名著,每天阅读多少页等。其实统编教材除了“阅读方法”外,还在单元导语中提出了一系列的“阅读策略”,遗憾的是这一点仍未引起一线教师的关注。

再次是发挥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增强“独立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性。这条建议非常有针对性,针对的就是教师注重文本的讲解而不给学生独立解读与思考的机会。阅读教学课堂一定要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从讲授中心走向情境创设,组织活动;学生成为阅读实践活动的中心和主体;教师主要通过介入式引领,使学生在丰富的阅读实践中摸爬滚打,逐步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其实阅读课堂上,我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组织活动三大项,穿插以适度的指导与讲解。而学生主要的任务就是切入文本,与文本展开多角度的对话,理解文本语言的表层含义与深层意图,积累掌握文字表达的规律与经验,这样才能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我也发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进行了20多年了,但教师的阅读课堂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只是停留在某些特殊的场合例如公开课、教学研讨、论文写作等,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讲授方法依然是根深蒂固的。

阅读能力、阅读方法、阅读策略、阅读素养,这四个概念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除此以外,我一直在想一个名词叫“阅读程序”。因为能力、方法、策略等,本身是以散点的形式存在的,如何将这些“点”连成“线”结成“网”,形成某种阅读的步骤与程序?这也是我未来着重思考的问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