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州诗,杜甫诗歌的巅峰

杜甫居蜀去蜀

龙占明

内容提要   “夔州诗,杜甫诗歌的巅峰",已成为古今论者的共识。本文从杜甫夔州诗的数量、内容及技巧开拓创新诸方面演绎了这一观点。同时,力主复建(扩建)夔州草堂,还原历史(史瀼西和东屯均有杜甫草堂)。

主题词  夔州诗 巅峰 复(扩)建 草堂

谈到杜诗,人们便不由联想到成都的杜甫草堂;瞻仰杜甫,人们便不联由想到成都的杜甫草堂。确实,杜甫在成都居住了近4年,写出了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脍炙人口的佳作。成都草堂理所当然的成为人们瞻仰诗圣的圣地。

但是否有人想到:夔州,这个处于长江之滨、蜀鄂锁钥之处的夔州,在杜甫诗歌史上,有着与成都杜甫草堂同样重要的地位呢?

是否有人想到:自宋以来夔州官民如果对夔州杜甫草堂不间断地进行保护、整修、扩建,甚至还会超过成都草堂呢?

是否有人想到:当今奉节要打造成文化大县,铸造“诗城”品牌,以修(扩)建杜甫草堂为着力点,经过几任官员的努力,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可以形成一东一西两个草堂,夔州草堂和成都草堂相互辉映,成就杜甫诗歌史的一段佳话,而引来如成都杜甫草堂一样游人如织呢?

杜甫在夔州居住1年零10个月,共创作诗歌435首(不含云安诗),占其所编杜诗1439首近1/3。杜甫夔州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上也达到了诗人诗歌创作的最高峰。

最早推出杜甫夔州诗的是宋代的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载:他“谪居夔州,欲属一奇士而有力者,尽刻杜子美东西川及夔州诗,使大雅之音久湮没而复盈三巴之耳”。诗由丹棱杨素翁,“尽书杜子美两川夔峡诸诗”,并由工匠杨鸠工刻石并建大雅堂以藏之。黄庭坚又在《与王观复书三首》中说“观子美到夔州后诗,韩退之自潮州还朝后文章,皆不烦绳屑而自合矣。”可见黄于杜甫巴蜀诗中最推重夔州诗,认为是最成熟的作品。宋代文天祥曾感叹:“未说离怀向南浦,须知诗意在夔州。”(《文山集》卷二)将杜甫夔州诗作为杜诗的代表。陈善在《扪虱诗话》也有类似的看法,说:“观子美到夔州以后诗,简易纯熟,无斧凿痕,信是如弹丸矣。”曾任夔州知州的王十朋也很推崇夔州诗,他曾在《夔路十贤·少陵先生》中说:“夔州三百篇,高配风雅颂。”把杜诗与地位之高无与伦比的风雅颂相比。

今人北京大学陈贻焮教授在其宏著《杜甫评传》中对杜甫夔州诗进行了专节评述,题为《夔艺雌黄》,在前人评论的基础上,对杜甫夔州诗的地位用现代语进行了表述:“大而言之,安禄山叛乱前后是老杜第一个创作高潮;秦州诗、成都诗是另外两个高潮;那末,夔州诗可说是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高潮了。”肯定夔州诗是杜诗中“最大的高潮”。对一个地区的诗歌进行专节评述,在《杜甫评传》中只此一处,无论是长安、秦州诗,还是成都诗,陈贻焮教授都没有专节评述,可见陈教授对杜甫夔州诗的重视和推崇。

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河北大学韩成武教授也指出:杜甫夔州诗“不仅数量惊人,质量上也是杜诗的巅峰,为后人一致称许。”(龙占明《杜甫夔州诗选读·序言》)在评价杜甫夔州诗时,用了“巅峰”一词。“巅峰”者,无出其右也。

“夔州诗,杜甫诗歌的巅峰。”已成古今论者的共识。

下面,试作演绎,以期引起更多人对杜甫夔州诗的关注;同时,力主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复建(扩)杜甫草堂,还原历史。

一、数量惊人

下面是根据浦起龙《读杜心解》整理的杜甫夔州诗与成都诗数量及体式之比较,以便人们对杜甫夔州诗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

地点

其中七律组诗(三首以上)

夔州

58

32

189

61

37

2

14

42

435

4

成 都

28

17

98

35

10

0

22

40

250

1

-------------------------------------------------------------------------------------------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杜甫夔州诗是435首,成都诗是250首(其中成都杜甫草堂诗240多首)。

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杜甫在夔州1年零10个月的时间诗歌创作竟超过了在成都近4年创作的诗歌,每3天创作2首诗!要知道,杜甫在夔州,“半顶梳白头,过眉拄杖斑”(《入宅三首》),身体衰迈;“无钱从滞客,有镜巧催颜”(《闷》),“腊破思端绮,春归待一金”(《白帝楼》),“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生活潦倒;“峡中一卧病,疟疾终冬春。春夏加肺气,此病盖有因”(《寄薛三郎中璩》),“消中日伏枕,卧久尘及履”(《雨》),“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同元使君舂陵行》),“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聋”(《耳聋》),患有疟疾、肺病、风湿病、糖尿病,间有眼疾、耳聋。但诗人把写诗作为他的毕生追求:“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法自儒家有,心从弱岁疲。”(《偶题》),“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赠路十九曹长》),“他乡阅迟暮,不敢废诗篇”(《归》),以衰迈之身,战胜了疾病和生活上的困难,以惊人的毅力,满腔的热情,旺盛的创作精力,写出了如此之多的诗篇。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一个奇迹;在世界诗歌史上,也同样是奇迹!

二、内容丰富多彩

胡铨《僧祖信诗序》说:“少陵杜甫耽作诗,不事他业,讽刺、讥议、诋謌、箴规、姗骂、比兴、赋颂、感慨、忿懥、恐惧、好乐、忧患、怨怼、凌遽、悲歌、喜怒、哀乐、怡愉、闲适,凡感于中,一以诗发之。仰观天宇之大,俯察品汇之盛,见日月、霜露、丰隆、列缺、屏翳、沆瀣,烟云之变灭,云岩、邃谷、悲泉、哀壑、深山、大泽,龙蛇之所宫,茂林、修竹、翠筱、碧梧,鸾鹄之所家,天地之间,诙诡谲怪,苟可以动物悟人者举萃于诗。故甫之诗,短章大篇,迂余妍而卓荦杰,笔端若有鬼神,不可致诘。后之议者至谓:书至于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诗至于甫极矣。”这里虽是评价全部杜诗,但用来概括夔州诗,也同样是合适的。

杜甫来夔州后,忧国忧民的情怀深沉炽烈。诗歌题材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大至国家大事,小至日常琐事,无所不书。

农耕诗。

杜甫到夔州后,不仅亲自种菜,管理果园,还在东屯管理公田百顷。写下了《课伐木》《驱竖子摘苍耳》《催宗文树鸡栅》《种莴苣》《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课小竖锄斫果林三首》等十余首农耕诗。有的古朴有趣,令人哑然失笑,如《催宗文树鸡栅》写鸡“自春生成者,随母向百翮。驱趁制不禁,喧呼山腰宅。课奴杀青竹,终日憎赤帻。踏藉盘案翻,塞蹊使之隔”;有的写秋收美景,寄托自己民吾同胞的情怀,如《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结语:“遗穗及众多,我仓戒滋漫”。为此,日本学者古川末喜还专门写了一部《杜甫农业诗研究》,可见其影响之大。

寓言诗。

杜甫到夔州后,连续写了八首寓言诗。诗以生活中的琐事为题材,借题发挥,赋予深意,任意挥洒。有的表现才士失路、苦于拘束,不能自展其才的苦闷(《鹦鹉》);有的寄托诗人于丧乱之际流落他乡的孤独情绪(《孤雁》);有的隐喻自己的漂泊之感(《鸥》);有的借物讽人(《猿》);有的讽刺高官鱼肉人民的盗贼本性(《麂》);有的表现诗人对不讲信义的现象的不满(《鸡》);有的叹其长大而罹难(《黄鱼》);有的叹细微之物也难逃灭亡的命运(《白小》)。首首寓意深刻,首首富有哲理。

思亲诗。

杜甫到夔州后,思亲之心更为强烈,化而为诗。其中以思弟诗写得最多,共写了十三首诗。首首真情流露,感人至深。

如“乱后嗟吾在,羁栖见汝难。……十年朝夕泪,衣袖不曾干。”“影著啼猿树,魂飘结蜃楼。”(《第五弟丰独在江左,近三四载寂无消息,觅使寄此二首》)迷离仿佛,痛切心肺;孤独无旅,哀肠欲断。“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二首》)极目远眺,望眼欲穿。“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九日五首·其一》)手足情深,干戈衰谢两相催逼,恐难再聚。意极惨切!“比年病酒开涓滴,弟劝兄酬何怨诘?” (《舍弟观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预摹兄弟欢聚,断酒重开。……这些诗,记真事,露真情,具有极强的震撼力。真可谓“至情流露,带血带泪”。

以诗论文。

“李陵苏武是吾师,孟子论文更不疑。”“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陶冶性情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蔓寒藤。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解闷十二首》之五、六、七、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法自儒家有,心从弱岁疲。” “缘情慰飘荡,抱疾屡迁移。”“稼穑分诗兴,紫荆学土宜。”(《偶题》)总结了写诗历程的艰辛,归纳了写诗的窍门,表现了从前贤诗作中吸取营养的虚心态度。

王嗣奭评《偶题》:“此公一生精力,用之文章,始成一部杜诗,而此篇乃其自序也。《诗》三百篇各自有序,而此篇又一部杜诗总序也。”

以诗立传。

以诗为个人立传。

杜甫来到夔州,村居多闲,往事萦怀,写作了《壮游》、《昔游》(“昔者与高李”与“昔谒华盖君”二首)三诗为自己立传。

《壮游》规模宏大,洋洋洒洒五十六韵。是一篇诗的自传。是我们研究研究杜甫生平、思想、性格的珍贵资料。

诗先回忆儿童时出众的才能:“往昔十四五,出入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接着写诗人性格:“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诗中,诗人杜甫简直就是一位天才,一位志怀高远、嫉恶如仇的侠客!然后追述吴越、齐赵之游,西归咸阳献三大礼赋的煊赫,凤翔为官和遭贬经过。诗末“群凶逆未定,侧伫英俊翔”,诗人虽颠沛流离,但始终不忘国事。刘克庄特别推崇《壮游》中的悲壮语,说:“《壮游》诗押五十六韵,在五言古风中,尤多悲壮语,如云:'往者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又云:'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又云:'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小臣议论绝,老病客殊方。’虽荆卿之歌、雍门之琴、高渐离之筑,音调节奏,不如是跌宕豪放也。”

《昔游》(昔者与高李)专忆与高适、李白游宋、齐的快乐时光。先写登台所见:“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桑柘叶如雨,飞藿共徘徊。清霜大泽东,禽兽有余哀。”选取具有时令特征的落叶、飞藿,再烘托以野兽的哀号,勾画出一幅肃杀、凄清的深秋景象。接叙登台所感,回忆昔日之盛:“是时仓廪实,洞达寰区开。猛士思灭胡,将帅望三台。君王无所惜,驾驭英雄材”,亦叹玄宗宠安禄山致安史之乱;末感叹现实:“隔河忆长眺,青岁已摧颓。不及少年日,无复故人杯。赋诗独流涕,乱世想贤才。……景宴楚山深,水鹤去低回。庞公任本性,携子卧苍苔。”青春不再,朋友星散,快乐的日子一去不返,不禁泪流满面。岁暮身遥,只能如三国时的庞德公隐居鹿门山。昔盛今衰,感慨无限!

《昔游》(昔谒华盖君),回忆了当年游梁宋、齐鲁时入山求仙访道的经过。

仇兆鳌评《昔游》(昔者与高李)诗:“公夔州后诗,间有伤于繁絮者,此则长短适中,浓淡合节,整散兼行,而摹情写景,已觉兴会淋漓,此五古之最可法者。”

其实,不止此诗,就是《壮游》、《遣怀》、《昔游》“昔谒华盖君”首等,也都是如此。

以诗为他人立传。

杜甫不仅为自己立传,还写下了著名的《八哀诗》,为他人立传。怀念已故的司空王思礼,司徒李光弼,左仆射郑国公严武,太子太师汝阳郡王李琎,秘书监李邕,秘书少监苏源明,台州司户郑虔,右仆射相国张九龄。或歌颂其武功,或叹其蒙恨而亡,或痛惜其英年早逝,或赞扬其热情而忠信,或悲其才高而被害,或褒其品格高洁,或同情其负屈含冤,或哀贤相之亡。首首感情深挚。这些诗不但可以看见八个人遭遇,也可以见出时代变迁。是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艺术高度的鸿裁巨制。刘克庄说:“杜《八哀诗》,崔德符谓可以表里雅颂,中古作者莫及。韩子苍谓其笔力变化,当与太史公诸赞方驾。……余谓崔、韩比此诗于太史公纪传,固不易之语。”(《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七六诗话后集)郝敬说:“《八哀诗》雄富,是传记文字用韵者。文史为诗,自子美始。”(仇注引)虽有溢美,但并非毫无根据。

陈贻焮教授赞《壮游》《昔游》《八哀诗》诸诗说:“以古体写史实、传记,词气浩荡,其势'横逆不可当’(朱熹以此为病,我却以为这恰恰是老杜不可企及的优点),所作既见史笔,又富诗情,对开拓诗歌领域、丰富艺术表现显示了实绩。”

以诗代简。

如《简吴郎司法》、《又呈吴郎》。《又呈吴郎》以七律代书简诉求生活琐事,劝吴郎对贫妇要亲近,让她来打枣子,不要插篱。反映了当时战乱不息、诛求无厌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诗人悲天悯人的儒家情怀。此诗实际上是诗人运用七律的形式表现了新题乐府的内容。

三、组诗和鸿篇巨制增多

组诗增多。

杜甫来夔州前,创作律、古组诗五首以上的十二篇,绝句五首以上的四篇。杜甫来夔州后,创作律、古组诗五首以上的七篇,绝句五首以上的五篇,数量为来夔州前的四分之三。五古《八哀诗》,计四百六十六句,怀念故人,追思贤能;七绝《夔州歌十绝句》,绘夔州风光,为文人竹枝词的开山;七绝《解闷十二首》,叙夔州风情,谈作诗体会;七律《诸将五首》,指点江山,评论时事;七律《秋兴八首》,以“望长安,思故国”为主旨,将往事与现实结合;七律《咏怀古迹五首》,怀念庾信、宋玉、刘备、诸葛亮、王昭君,“为古人写照,一腔血悃,万遍水磨”;《承闻河北节度入朝口号十二首》,心系国家安危和人民忧乐;五绝《复愁十二首》,写眼前景,抒家国忧;《九日五首》(七律一首,五律二首,五排二首),思亲人,怀旧友;五律《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申迁居之故,怀国家之忧;五律《秋野五首》,记秋野景象,兴留滞之感;《喜闻盗贼总退,口号五首》,闻官军击破吐蕃,喜不自胜。尽皆纵情挥洒,逞其才情。《诸将五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为杜诗代表作。

五排创诗歌史绝唱。

杜甫来夔州前,创作了五排四十韵、五十韵各一首。而到夔州后,则创作了五排三首:《夔州抒怀四十韵》、《寄峡州刘伯华四十韵》和《秋日夔府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其五排《秋日夔府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写景记事、劝勉友人、忧时伤乱,吐一腔血悃;感情沉郁,词气豪迈。是中国诗歌史上叹为观止的长排绝唱,排律艺术的辉煌殿堂,让李白不能历其藩翰的汪洋恣肆之作。元稹所说的“铺陈始终,排比声律,大或千言”,是也。

四、开创性地七律诗创作

七律之体起自初唐应制。在杜甫以前,五言律诗、五七言古诗、五七言绝句、乐府,都基本成熟,都有杰出的作品。唯有七律,尚未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诗体,创作数量少,质量也不高。就连王维、高适、崔颢、李白等也不例外。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栗炊黍饷东葘。漠漠水田飞白露,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以艺术家的眼光写眼前景物,很优美;但仔细品味,就会发觉,这首诗写得比较简单,对偶句也比较简单。高适七律《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嗟君此别意如何?驻马衘杯问谪居。巫峡涕猿数行泪,衡阳归来几封书。清风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感情真切,对仗工稳(对仗中还两次巧妙使用借代手法:“巫峡”“白帝城”代四川,“衡阳”“清枫江”代湖南);“但他被七言律诗这种体式拘限住了,整首诗缺乏深意和远韵,不能给人以高远的联想。” (叶嘉莹《叶嘉莹说杜甫诗》)崔颢七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不能对仗。李白七律《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州。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其中“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州”一联,“青天外”与“白鹭州”不能对仗。他们要么被格律所束缚,要么不合律。只有到了杜甫手里,格律严谨,章法整饬,对仗工稳,技巧圆熟变化,达到了“超凡入圣”的境地,七律才成为一种成熟的诗体,蔚为大观。

江希泽先生《少陵诗传》:“据粗略统计,初唐之际,沈佺期有七言律诗十六首,宋之问四首;盛唐诸家,王维有七律二十首,高适七首,岑参十一首,李白八首,孟浩然四首,王昌龄二首,李颀六首,崔颢三首,祖咏、李光羲等各一首。而杜甫一人所作七律一百五十一首。所以,无论就数量、质量而言,杜甫的七律都是压倒唐人的。”

就夔州诗而言,杜甫创作七律 61首,技巧更为成熟,内容上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特别是他的七律组诗,更是探索性的。(杜甫在来夔州之前,三首以上的七律组诗只有《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下以《诸将五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登高》、《阁夜》为例,略作分析,看他是怎样拓展七言律诗的。

《诸将五首》,是一组议论性很强的作品。内容为评议当前军政大事。诗人从自己最深切的感受出发,选取最具体最典型最能说明问题的事件,调动七律音调婉转可曲尽其意、中须对仗可逞其巧思等特色,又借鉴于古体一气喝成、浑然一体之长以补律体易显割裂之短,通过变化奠测的句式,使精美的艺术形式得以最圆满地表现重大题材和丰富的思想内容,使原来只适于抒情写景应酬的七律发挥出叙事议论的最大潜力。其第二首曰:“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陈贻焮教授击节叹道:“你看这高屋建瓴的气势,这鞭辟入里的讽喻,这气青血热的激情,这典雅流丽的辞藻,这奇变莫测的对仗,这掷地铿锵的音韵,这疾徐称情的节奏,经过诗人巧妙的烹炼,竟水乳交融地凝聚起来,成为一首思想性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其余几首也无不如此。与张衡《四愁诗》之类那种一篇几章章几句的民歌重沓形式不同,这组诗每首都写得很饱满很完美的独立单篇,但同时又统一于同一风格和思想倾向的基调之上,从而大大扩展了律诗表现的深广度,犹如由每幅自成格局的山水图画组成六曲屏风能显示更广阔的天地一样。”这里,陈先生不仅对诗的本身进行了分析,还和前人的诗进行了比较,肯定了《诸将五首》开拓性的贡献。

古人更是给予高度评价。郝敬评曰:“此讽天宝以来诸将,以诗当纪传,议论时事,非吟弄风月,登眺游览,可以任兴漫者也。必有子美忧时之真心,又有其学识笔力,乃能斟酌裁补,合度入律,非复清空无象,不用意,不着理,不求可解之类也。五首纵横开合,宛是一章奏议,一篇训诰,与《三百篇》可并存也。”(《批选杜工部诗》卷四)赞扬其能与《诗经》并存。

陈廷敬曰:“五首纯以议论为叙事,箭谟壮彩,与日月争光。”评价更是高不可及。

《咏怀古迹五首》也是用同样办法精心制作的成功组诗。古迹,指夔州和三峡一带的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永安宫、武侯祠。诗因古迹而怀古人,借古人以见己怀,故曰“咏怀古迹”。怀念庾信、宋玉,是有感于庾信的平生萧飒,宋玉的风流儒雅,写不出他们那样的文章。怀念先主刘备、诸葛武侯,是有感于明君贤臣难遇。怀念王昭君,是有感于昭君的美貌而被嫉妒的不幸遭遇,暗寓贤臣不容于朝的感慨。

前人对这组诗评价很高。清人卢世潅说:“以一身之全力,为庙算运筹。为古人写照,一腔血悃,万遍水磨,不唯不可轻议,抑且不可轻读,养气涤肠,方能领略。”

《秋兴八首》更是一组以创新的艺术手法表现时代风貌和作者情怀的最佳篇什,历来脍炙人口。

兴(xìng):指触景生情,因事寄兴。秋兴,指秋声秋色,触发诗人因秋寄兴,吟成这组七言律诗。这组诗以情纬文,以文被质,文质彬彬,堪称绝唱。它使七律组诗有限的容量得以表现异常博大的内容和复杂的思想感情,是老杜对七律艺术的重大突破和成功尝试。这一组诗和《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均以格律精严、技巧纯熟著称,被推为晚年七言律集大成之作。

全诗将许多典故和故事化为一个个美丽的画面或片断的印象,在不连贯的组合中,描绘出长安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冷落。浮想联翩,如梦似幻。

全诗主旨在“望京华”“思故国”。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前三首由夔州而思及长安,后五首由长安而归结到夔州,第四首是过渡。八首相互贯带,章法严谨,脉络分明,从内容到技巧,在杜诗的七言中达到一个更新、更高、更成熟的艺术境界。正如郝敬所说:“《秋兴八首》,富丽之词,沉浑之气,力扛九鼎,勇夺三军,真大方家如椽之笔。”对于《秋兴八首》的地位,清人黄生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八首》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

邵子湘说: “《秋兴》、《诸将》同是少陵七律圣处:沉实高华,当让《秋兴》;深浑苍郁,定推《诸将》。”

《登高》被论家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以雄健的笔力,描写江边秋景,抒写久客万里忧苦凄怆之情,虽伤感而不颓唐,令人感到心胸阔大。

前四句,描写登高所见到的夔州特定的秋天景色。

前两句,每句三景: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不仅句与句对仗工稳,而且还句中自对,两句十四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后两句时空兼到。既说“无边”,又以“萧萧”形容之;既说“不尽”,又以“滚滚”形容之,细针密缝。“无边”又与“不尽”对应,“萧萧”又与“滚滚”对应。交相映衬,展现了浩莽雄阔的景象,造成了磅礴动荡的气势,真是“悲壮生气汹涌纸上”。这两句属对工整,气势磅礴,锤炼出辽阔江天,动静结合,秋景肃杀而又充满生机活力、毫不悲凉的古今传诵的名句,不愧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四句连贯一气,写登高所见所闻,景象混莽;而笔法、句法、字法又极富变化。
   后四句,写登高的感触。

在经过前四句对夔州秋景的充分描写之后,点出“秋”字,并抒写心中离乡万里、潦倒暮年的悲凉。

“万里”二句犹见铸造之功。前人仇兆鳌《杜诗详注》引罗大经的话说此联有八层意思:“万里,地辽远也。秋,时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今人萧涤非谓此联有九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离家万里,二可悲;常年漂泊,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重阳佳节,无赏心乐事,只是登台,五可悲;亲朋凋谢,独登无侣,六可悲;扶病强登,七可悲;而且多病,八可悲;百年倏忽,自感年迈无成,九可悲。”

“艰难”二句,意为久客他乡,艰苦备尝,两鬓白发频添;生活日渐潦倒,从身体与生计考虑,不得已新近连浊酒也戒了。此诗八句皆对,前六句“飞扬震动”,末两句“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望中所见,意中所触,层层清,字字响。明代胡应麟《诗薮》评此诗: “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真旷代之作也。”

《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几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境界雄阔,有上天入地、俯仰古今之概,一直被誉为杜甫律诗中的典范作品。前人(胡应麟)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自是千秋鼻祖。”

五、手法变化多端

作为一位敢于探索,突破常规的诗人,到了晚年,由于见多识广,艺术纯熟,经验丰富,感受深刻,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既能突破寻常法度,信手拈来,随意挥洒,又能裁剪得当,内涵丰富。

“晚年渐于诗律细”,是杜甫对其夔州律诗的客观总结。在沉郁风格的基调上,杜甫的创作又呈现多样化的风采:或雄浑,或悲壮,或奔放,或瑰丽,或质朴,或古简,或轻灵,无不达于胜境。自由城==   五律如《洞房》、《宿昔》、《能画》、《斗鸡》、《历历》、《洛阳》、《骊山》、《提封》八首和前举的《鹦鹉》等八首咏物诗,或因事咏史,或藉物寓言,莫不挥洒自如又不违格律,铅华洗尽却更见纯真。

五古大都写得汪洋恣肆。如《客堂》、《课伐木》、《种莴苣》、《雷》、《火》等,写得很散漫,在日常生活的描述中生活的真意。其中《八哀诗》,王嗣奭说:“此八公传也,而以韵记之,公乃创格。诗史非虚称矣。”

七古如《缚鸡行》、《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前苦寒行二首》、《后苦寒行二首》等,生活气息也很浓,诵之仿佛见老杜的身影。《古柏行》气势磅礴,《观公孙大娘弟子舞》抚事慷慨而词气纵横,皆臻老境却无颓丧之病,很是难得。

绝句更趋自由。如《三绝句》中“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都写得极其自由而且口语程度很高,显示了杜甫老年时在艺术上不拘绳墨,挥洒自如之妙。

《壮游》《八哀诗》等开创了以诗立传的先河;《夔州歌十绝句》首创竹枝新体。

杜甫还创造了 “俳谐体”,“口号”体。

俳谐,意谓如俳优(演员)那样诙谐。俳谐体,诗的一种体裁,内容多以游戏取笑为主。如《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异俗吁可怪,斯人难并居。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旧识能为态,新知已暗疏。治生且耕凿,只有不关渠”(其一),“西历青羌坂,南留白帝城。於菟侵客恨,粔籹作人情。瓦卜传神语,畲田费火耕。是非何处论?高枕笑浮生”(其二),诙谐中,对夔州当时的风土习俗作了珍贵的记载。

口号,信口唱出。如《存殁口号二首》、《西阁口号,呈元十一》、《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喜闻盗贼总退,口号五首》,或叙友情,或议国是,皆无拘无束。

为了表达自己真切感受和强烈感情,诗人创造了拗律这一体式。

《白帝城最高楼》结句:“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是律句又不是律句,让人觉得和谐中有不和谐,在不和谐中追求和谐,但诗人忧国忧民的炽烈感情由此却表达得淋漓尽致。意境极为奇崛沉郁。前人评价杜甫的拗体诗说:“拗字诗在老杜集七言律诗中,谓之吴体。老杜七言律一百五十九首,而此体凡十九出不止。句中拗一字,往往神出鬼没。虽拗字甚多,而骨骼愈峻峭。”(方回《瀛奎律髓﹒拗字类序》)又如《夔州歌十绝句·其一》“中巴之东巴东山”,连用七个平声字,有助于气氛的渲染,给人以石破天惊的感觉。五律《暮雨题瀼西新赁草屋》首联“欲陈济世策,已老尚书郎”,“'济世策’三字皆仄,'尚书郎’三字皆平,乃更觉入律。”(方回)《昼梦》“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出句“昏昏然”三平,对句“不独夜短昼”五仄。“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盘窝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愁》)。仇兆鳌注:“此四句,本佳景而看作愁端,乃拗律之派别也。故原注云'戏为吴体’。”……杜甫抑郁不平之气,多以拗体发之。刘明华先生认为:“杜甫的拗体,大多写于入夔以后,最意味深长的是,就在他于大历二年对自己的诗艺进行总结,道出'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之后,杜诗拗体倍增,笔者据浦起龙《读杜心解》统计,此后杜甫共七律35首,拗体有14首,竟占40%。” (《杜甫研究文集》)

王安石论及杜甫诗歌内容与风格时说:“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绮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舟之马者,有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蕴藉若贵介公子者,盖其诗绪密而深,观者苟不能臻其阃奥,未易识其妙处。”(《四库全书》本《竹庄诗话》卷五引)刘熙载《艺概.诗概》说:“杜诗高、大、深,俱不可及。吐弃到人所不能吐弃,为高。菡茹到人所不能菡茹,为大。曲折到人所不能曲折,为深。”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裴斐(《文学遗产》1992年第4期《杜诗八期论》)认为:“杜甫的夔州诗集杜诗之大成。”堪称的论!

六、夔州人历代祭祀杜甫不绝

杜甫为夔州留下瑰奇绚丽,流韵千秋的1400余首诗歌,赢得了夔州人民世世代代的缅怀和敬仰。根据明·正德《夔州府志》、清·道光《夔州府志》、清·光绪《奉节县志》载以及夔州杜甫研究会李江老师考证,夔州人自宋以来,历代祭祀杜甫不绝。

(一)北宋庆历间(1042——1048)建瀼西漕司(漕司,官署名)高斋祭祀杜甫。

北宋庆历年间于瀼西建岁寒堂,祭祀前贤屈原、诸葛亮、严挺之、杜甫、陆贽、韦昭范、白居易、柳镇、寇准、唐介十人,各画像堂中,外栽修竹。后更名忠孝堂,十贤堂。

治平年间(1064——1067),夔州知州贾昌言刻杜诗十二石于北园。靖国元年(1101)夔州转运判官王遽刻杜诗碑于漕司。(北园,漕司都是杜甫瀼西草堂遗址,也就是夔州府治所在。)

南宋乾道初年(1165——1167),王十朋任夔州知州时,府治内有诗史堂。王十朋作《诗史堂》云:“谁镌堂上石,光焰少陵章。”又作《十贤赞》,其中赞杜甫曰:“夔州三百篇,高配风雅颂。”还作了《杜工部祠二首》,中有“草堂遗像英灵在,又见匙翻雪稻新”句,可知当时东屯即有杜甫草堂。

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夔州知州费士悝在瀼西漕司重建漕司高斋。

(二)南宋庆元三年(1197)建东屯高斋祭祀杜甫。

南宋庆元三年,夔州通判于栗《东屯少陵故居记》记载:原东屯高斋由当地的李氏名襄的修建,“复置高斋,用涪翁(黄庭坚)名少陵诗意,创大雅堂。临溪又建草堂,绘其遗像。”庆元三年春,连帅阆中毋邱公、漕使苏台钱公捐资修葺草堂,“创为重阁,移置少陵像于其上。”

(三)元代将杜甫草堂从东屯迁往关庙沱。(元初至元二十二年,即1285年,夔州州城由白帝迁回瀼西。)

(四)明万历元年(1573)于关庙沱重修瀼西草堂祭祀杜甫。

明万历元年,夔州知府郭棐令奉节知县罗绣藻在关庙沱重修瀼西草堂,由四川按察使陈文烛撰写《重修瀼西草堂记》。

万历二十九年夔州通判何宇度还在关庙沱坎上路北立《唐杜工部子美游寓处》碑。

(五)鱼复建杜工部祠祭祀杜甫。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 夔州知府江权在鱼复就原晋阶书院旧址新建杜工部祠。

嘉庆二十年(1815),夔州知府杨世英重修杜工部祠。

同治九年(1870)奉节知县吕辉改东郊杜公祠为少陵书院,并于其旁新建武侯祠。在白帝庙明良殿两边建三楹,其右祀杜甫、李白、范成大、陆游诸诗人。

(六)东屯重建杜工部瀼西草堂。

光绪三十二年(1906),奉节知县侯昌镇(桐初)捐俸在东屯浣花溪畔重建瀼西杜甫草堂,塑杜甫肖像,以草堂部分厢房设学馆,延师教育后生。光绪三十四年(1908)安徽巡抚冯煦撰写《重建杜工部瀼西草堂记》。民国初年,侯昌镇不回原籍湖南大庸(今张家界市),却卜居东屯草堂,殁后葬于祠旁。

可惜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新中国建国伊始,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将杜工部祠改建为供销合作社,祠宇、塑像、坟墓均荡然无存。仅有残碑一,现存草堂中学。

上世纪八十年代,白帝城博物馆在景区建西阁,黄瓦红墙,飞檐斗拱,阁中贴杜甫巨幅瓷像,庭中塑杜甫大型石像。现白帝山上和诗城广场有杜甫雕像,手持书卷,胡须上翘,放眼山河,仍可见忧国忧民风骨。

结语

综观杜甫夔州诗,集杜甫诗之大成,数量多,质量高。[清]施润章《李朗仙江淮草序》云:“司马相如、王褒、扬雄诸人,皆生于蜀者也。杜甫诗入夔州以后,盖久客于蜀者也。说者皆谓得山川之助也。”(《学餘堂文集》卷六)夔州的山水人情成就了杜甫,成就了“诗圣”。杜诗因夔州而精彩。杜甫成就了奉节,成就了夔州,成就了 “诗城”。夔州因杜甫而辉煌。

杜甫诗歌是奉节人民的宝贵财富,是历史遗留给奉节人民的宝贵财富。这是历史赐予奉节的机遇。可惜在以往的时光中,这机遇如沙粒一般从我们手中流走,历史选择了成都。夔州被人们忘却。

当我们今天重新审视夔州诗的时候,重温历代圣哲对杜甫夔州诗的推重的时候,我们惊喜地看到:文化,已在朝野人士中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诗城文化,已成为奉节县有识之士的共识。城市文化建设,已纳入管理者的规划蓝图。复(扩)建杜甫草堂,已如地平线上的桅杆,可远远看见,而不是遥不可期了。

复(扩)建夔州杜甫草堂,是历史的延续,是对历史的尊重。

据前所知:

北宋庆历年间(1043-1047),东屯即有杜甫草堂;南宋庆元三年(1197),东屯“临溪又建草堂,绘其遗像”;元代将杜甫草堂从东屯迁往关庙沱,明万历元年(1573)在关庙沱重修瀼西草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奉节知县侯昌镇(桐初)捐俸在东屯浣花溪畔重建瀼西杜甫草堂。

复(扩)建夔州杜甫草堂,已是历史的必然!

夔州东屯(现奉节县草堂中学一带),是杜甫居住过的地方。自古风景秀丽,那里“稻田水畦,延袤百顷,前带清溪,后枕崇岗,树木葱茏,气象深秀,称高人逸士之居”(清﹒于卓《东屯少陵故居记》);现在,当年的浣花溪,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已变成一片平湖,波光粼粼,桨声咿呀。这和唐时成都浣花溪一样,大可通船。有谁知道,1200多年后,夔州的浣花溪,复原了唐时成都的浣花溪。人意耶?天意耶?

东屯,是复(扩)建杜甫草堂的理想之地!

杜甫苦心经营的成都草堂,由于杜甫公元765年春天离开成都,不久草堂便毁损颓败。北宋元丰年间(11世纪),成都知府吕大防再次重修,并把杜甫像画在墙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纪念祠堂的性质。以后历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的两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代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杜甫当年“诛茅初一亩”的草堂故居,已成为今天供人们瞻仰、凭吊“诗圣”的纪念性建筑群,面积也扩展到240多亩。它既是诗人故居旧址,又是纪念祠堂。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接近于民居;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到工部祠一条中轴线贯穿始终,两旁以对称的附属建筑相配,其间又有溪流索回,小桥相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重肃穆,又清幽雅洁。漫步成都杜甫草堂,我们不仅可以瞻仰凭吊诗圣,表达心中的敬意,还可以返璞归真,发思古之幽情。

明代著名的散文家钟惺在《浣花溪记》中写道:“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钟惺把成都草堂和夔州东屯并称为“杜公二居”,称老天派杜甫到夔州为夔门增添了一段辉煌的历史。可见,在古人的心中,夔州的东屯故居(瀼西草堂)足以和成都的草堂媲美。

成都杜甫草堂,能够由衰转盛,演变成今日的规模。为什么夔州杜甫草堂,就不能呢?

同时,甘肃天水、湖南长沙也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杜甫在长沙有过短暂的逗留,作诗50多首。但是,长沙人民为了缅怀杜甫,在市内湘江风光带的中心地段的江边,修建了一座宏伟的杜甫江阁,与橘子洲隔江相望。该阁为园林仿唐建筑,园林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阁上大书楹联一幅:“草堂在蜀,江阁在湘,万里江山双胜迹;李白为仙,杜甫为圣,千古笔墨两雄才。”上联把长沙的江阁和成都的草堂并提:在中国的万里江山中,只有长沙的杜甫江阁能和成都的草堂媲美;下联李杜并提,以李衬杜:称赞他们都是千古雄才。全联对仗工稳,气势雄阔,表现了长沙人的无比自豪和对杜甫的崇敬之情。杜甫在陇右居住4个月,作诗近120首。可天水建起了颇为壮观的杜甫纪念馆。其实,无论是长沙诗还是陇右诗,都不能和杜甫在夔州寓居近两年、作诗430多首相比。但他们有这种认识,有这种胆魄!和长沙、天水相比,我们欠杜甫的太多、太久了!

三峡学院程地宇教授在“奉节县城市文化建设研讨会”上指出:“如果到了成都,不去杜甫草堂瞻仰,等于没到成都一样;如果到了奉节,不参拜杜公祠,那就跟没有到奉节一样,只是看了一下山川奇观,比如夔门、天坑地缝诸如此类。诗城文化没有哪一样比杜公祠更为恰当的了。”

历史赋予了我们机遇!以今日的财力,以今日的建筑技术,只要认识到位,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复(扩)建夔州杜甫草堂,就是再造一座白帝城!白帝城因李白而享誉天下,夔州杜甫草堂因杜甫而驰誉世界!昔日李杜双星齐、宋相逢,辉映齐、宋;今日李杜双星夔州为邻,光耀夔州!

我相信: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成都夔州二草堂相互辉映的佳话会成为现实。有李白等一大批诗人和杜甫结伴走来,有三峡、白帝城等风景名胜的巨大影响力,有长江黄金水道、高速公路(今后还有铁路、机场)提供便利的交通,加上脐橙等丰富物产,奉节的文化会进入繁荣的时代,奉节旅游的黄金时代将随之而到来!

参考书目:

浦起龙《读杜心解》(中华书局)
陈贻焮《杜甫评传》(北京大学出版社)
叶嘉莹《叶嘉莹说杜甫诗》(中华书局)
江希泽《少陵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
刘明华《杜甫研究论集》(重庆出版社)
李 江《夔州杜公祠的兴废》(《秋兴》第11期)
彭炳夔《传承城市文脉,留住城市记忆》(《白帝城》第10期)

作者简介:龙占明,重庆奉节永安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转贴自:《秋兴》第18期

=================================================================================================

(0)

相关推荐

  • 奉节橘官杜甫

    杜甫一生做官不多.他做过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郞等,人们大多不知道,杜甫还在奉节做过近两年的橘官. 柑橘,本是南方的特产.大家最熟悉的杜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 杜甫寓居夔州境,佳作四百砌“诗城”|文化名人与三峡

    杜甫在白帝城:每倚北斗望京华 身在漂泊食苦难,心驻朝堂哀民生. 生不逢时诗作伴,诗圣之誉后代尊. 纵观唐代诗人杜甫生平,似可用八个字概括:怀才不遇,贫困潦倒. 代宗广德二年三四月间,杜甫离成都抵渝州, ...

  • BBC甘道夫版杜甫: 他们还是记不住有重庆

    4月初,BBC推出纪录片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片子内容主要记录了杜甫(712年-770年)的生命历程,并适时插入杜甫在当时 ...

  • 夔州诗,杜甫诗歌的巅峰(一)

                                     龙 占 明     内容提要  "夔州诗,杜甫诗歌的巅峰",已成为古今论者的共识.本文从杜甫夔州诗的数量.内容及技 ...

  • 夔州诗,杜甫诗歌的巅峰(二)

                               龙 占 明 (紧承上文一) 二.内容丰富多彩. 胡铨<僧祖信诗序>说:"少陵杜甫耽作诗,不事他业,讽刺.讥议.诋謌.箴规.姗 ...

  • 夔州诗,杜甫诗歌的巅峰(三)

                                   龙 占 明 (紧承上文二) 四.开创性地七律诗创作. 七律之体起自初唐应制.在杜甫以前,五言律诗.五七言古诗.五七言绝句.乐府,都基本成熟 ...

  • 夔州诗,杜甫诗歌的巅峰(四)

                               龙 占 明 (紧承上文三) 五.手法变化多端. 作为一位敢于探索,突破常规的诗人,到了晚年,由于见多识广,艺术纯熟,经验丰富,感受深刻,杜甫在诗歌 ...

  • 夔州诗,杜甫诗歌的巅峰(五)

         龙 占 明 (紧承上文四)  结  语 综观杜甫夔州诗,集杜甫诗之大成,数量多,质量高.[清]施润章<李朗仙江淮草序>云:"司马相如.王褒.扬雄诸人,皆生于蜀者也.杜甫 ...

  • 饶宗颐:论杜甫夔州诗

    <叶水心集>卷一二<徐斯远文集序>云: 庆历.嘉佑以来,天下以杜甫为师,始黜唐人之学,而江西宗派章焉.然而格有高下,技有工拙,趣有浅深,材有大小,以夫汗漫广莫,徒枵然从之,而不 ...

  • 杜甫夔州诗研读札记

    杜甫居蜀去蜀 杜甫夔州诗研读札记   程地宇 读夔州诗,人们也许会感到,在那忧愤沉郁的诗情中,隐含着一种生命凋零的深切哀恸:在那雄浑悲壮的诗境背后,飘荡着一片死亡临近的森冷阴影.诗人强烈的求生欲发为浩 ...

  • 试论杜甫在夔州时期的诗歌创作

    出差订酒店,单单拿返现,出差人都在用的酒店预订平台,下载APP领取100元返现红包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后徙居襄阳,因曾祖官终巩县令,遂世居巩县今河南.唐玄宗登基 ...

  • 论杜甫的夔州诗(李寅生译)

    一 大历元年(766年)暮春,杜甫从云安迁居到了夔州.在到大历三年初春乘船去江陵的近二年时间里,杜甫写下了四百五十余首诗歌.如按宋本<杜工部集>(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1957年出版)的诗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