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细辛附子汤

(节选自巜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少阴病第三节少阴病兼证)

少阴兼太阳证

少阴兼太阳证也就是少阴和太阳同时感受外寒而发病,(此也叫太少两感证)

[原文]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301)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枚(炮,去皮 ,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302)

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两(炙)附子权(炮,去皮 ,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释]

[1]无证:《金匮玉函经》作“无里证”,指无吐、利、手足厥逆等里虑寒证。

[提耍]

论太少两感证治。

[讲解]

本证成因:太阳和少阴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

1、发热为太阳表证。

2、脉沉主少阴里阳虚。

3、这是表里同病,在里虽属虚证,没有出现下利清谷、手足厥冷等严重的局面,因此可以表里同治,温经发汗,两解太少。

4、如果始得之,也就是太少两感发病的第一天,少阴阳气微虚,则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温经发汗,表里双解。

5、如果得之二三日,因恐少阴阳气更虚,不任发汗,则不再用麻黄细辛附子汤,而改用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温经微发汗。

6、如果已经用过上述两方,到第四天病情仍然没有缓解,即“太阳病篇’第92条所说“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这里的“若不差”就是指用过麻黄细辛附子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后病仍然没有好。

此时为什么不继续使用温经发汗的方法而直接温里呢?就是唯恐里气虚弱,不耐发汗

8、可见仲景对里虚夹表的证候,在治疗的时候是多么小心翼翼。

9、如果太少两感,在里已见下利清谷,手足厥逆,则根本不用再考虑使用温经发汗的方法而应直接使用四逆汤救里,待少阴里阳虚的证候缓解后,如果表证尚在,则再行解表。这就是第91条所说的: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挂枝汤”。

鉴别:本条之发热应与阴盛格阳证之发热相鉴别。此条之发热为全身发热,遍及手足,且与恶寒并见,其脉虽沉而不弱;阴盛格阳证之发热,虽有发热,但手足厥逆,身反不恶寒,脉微或脉微欲绝,并伴见下利清谷。

[治法]

温经发表。

[方剂]

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方义]

1、麻黄细辛附子汤中,用麻黄发散太阳在表之邪。

2、用附子温少阴在里之阳。

3、麻、附相伍,温经通脉,助阳发表。

4、细辛辛温雄烈,与麻黄相伍,有温经解表之效,与附子相配,有温通少阴、助阳散寒之功。三药相须为用,内温少阴之阳,外发太阳之表,助正而祛邪,于温经中解表,于解表中温阳。

麻黄附子甘草汤,即麻黄细辛附子汤去细辛加炙甘草而成,麻、附之作用与前方无异,炙甘草在方中的作用有三:一则以甘缓之性缓麻黄发汗之力,以求微微得汗而解;则配附 子辛甘化阳,固护少阴阳气;三则补中 焦,以助汗液之源

现代临床:

常将麻黄细辛附子汤用于:

①肾阳虚兼外感风寒;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久咳;大寒犯肾,暴哑咽痛;

②阳虚火衰的癃闭;

③冷风头痛,风寒齿痛;

④心阳不振的嗜睡;

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

⑥肺心病心衰,急性克山病阳虚型;

⑦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属阳虚夹表证者;

⑧阳虚型三叉神经痛、寒性坐骨神经痛,本方合芍药甘草汤;

⑨由于阳虚所致的无汗症;

⑩阳虚导致之涕泪不止。

现代应用麻黄附子甘草汤的范围,大体和麻黄细辛附子汤相同,如加人参、黄芪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合桂枝甘草汤治疗冠心病合并低血压以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配淡渗清利之品治疗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等。

《赵洪钧医理真传》:

出自《伤寒论》,

只用麻黄、细辛、附子三味药。

经文: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据此,此方不是单纯解表方。后世解《伤寒论》者认为,此条经文所指,乃太阳、少阴同病,故此方太少同解

今《方剂学》教材谓此方的功用是:助阳解表。我觉得此说更通顺。显然,解表靠的是麻黄;助阳靠的是附子、细辛。

以下略举此方验案2案。

案1:伤寒发热,头身痛,神昏嗜卧(吴佩衡医案)

张某,年42岁,住云南省昆明市武庙下南联升巷底。

[1]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

【按:1两(3帖/1帖)≈13.8g/4.6g;附子1枚[大]≈20~30g/7~10g】

肾气素亏,于1929年9月日返家途中,时值阴雨,感寒而病。初起即身热恶寒,头疼体痛(即少阴病但欲寐之病情也),兼见渴喜热饮不多。脉沉细而兼见紧象,舌苔白滑,质夹青紫。由于肾气素亏,坎阳内陷,无力卫外固表抗客邪,以致寒风乘虚直入少阴,阻塞真阳运行之机,而成是状。以仲景麻辛附子汤,温经解表,辅正除邪治之。

黑附片36g,麻黄10g(先煮数沸,去沫),北细辛6g,桂尖13g。

3日,服上方一剂即汗,身热已退,惟觉头晕咳嗽,神怯。表邪虽解,肺寒尚未肃清,阳气尚虚,以四逆[1]合二陈加细辛、五味子,扶阳温寒解之。

黑附片50g,干姜26g,甘草10g,广皮10g,法夏13g,茯苓13g,北细辛4g,五味子2g。

一剂尽,咳嗽立止,食量增加,病遂痊愈。(《吴佩衡医案》)

洪钧按:按仲景法,此证属于太少同病。病情较重。吴氏说理颇准确。人以为吴氏善用附子且多用大量,此乃深得仲景心法也。伤寒重症,两剂病愈,足见辨证准确,效如桴鼓。

案2:伤寒神昏谵语伴烦躁(温载之医案)

余姻戚陈乐庄,冬日伤寒,沉迷谵语,时而烦躁。延渝城之素号名医者诊治,见其烦躁谵语,认为热证,妄用知、柏、元、麦等药,其烦更甚。连服数剂,人事沉迷,已濒于危。举家惶恐,延余诊视。审其六脉沉细兼紧(个人注:沉主病位在里,又主寒,沉兼细为少阴阳虚,紧为寒),乃少阴伤寒之证。……此病寒入肾经,何得妄用

[1]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

*四逆汤详见温里方

寒凉之品,几陨其生!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因误服凉药,略加干姜,以助附子之力

服药后,谵止躁停,神识清楚。若再稍迟,则无济矣。遂用调理之药数剂而愈。(《温病浅说温氏医案·伤寒》)

洪钧按:前医以为热,温氏以为寒,足见寒热之辨很重要。特别是少阴病误用寒凉,患者没有速死已属幸运。麻黄附子细辛汤一服大好,读者当仔细琢磨仲景法

(0)

相关推荐

  • 温经解表第一方,麻黄附子细心汤

    [出处]<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组成]麻黄二两(去节),附子一枚八片(炮,去皮),细辛二两.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

  • 胡希恕临床医案细讲-感冒7(附音频)

    下面我们开始讲感冒这个章节里边的最后一个小节.标题叫做:"论治温补发汗疏,表证阴证阳正分":什么叫"表证阴证阳正分"呢?也就是说,前面讲的都是阳证,而现在这个, ...

  • 方剂学扶正解表剂的简单归纳

    败毒散(原名人参败毒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 生姜薄荷煎汤服,祛寒除湿功效宏. [组成] 柴胡去苗 甘草 桔梗 人参去芦 川芎 茯苓去皮 枳壳去瓤,麸炒 ...

  •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有何不同?

    导读:怎样治疗少阴兼太阳证?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有何不同? 少阴兼太阳证的治疗,要根据少阴阳虚的程度,确定表里先后的治则.若以阳虚为急,虽有表证亦当用四逆汤救里,待阳气恢复后方可解表.否 ...

  • 陈学忠教授运用抗过敏汤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医案

    李娜1     陈学忠2 1.作者简介:李娜,女,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大邑师承班学员,四川阿坝藏羌自治州 九寨沟县 623400邮箱:1750586998@qq.com 2.通讯作者:陈学忠,男 ...

  • 【经方与临床】赵进喜:小青龙汤、大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临证心悟

    小青龙汤临证心悟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小青龙汤由麻黄.桂枝.芍药.细辛.甘草.干姜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半升组成.可 ...

  • 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暴聋、暴哑、暴盲

    I导读:麻黄细辛附子汤多用以治疗阳虚受寒之发热,于寒邪困阻肾阳,窒塞清窍所致诸病,疗效极佳. 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临床运用 作者/李赛美,黄仰模,蔡文就 这个方剂很简单,就三味药.我在临床上称其为麻黄细辛 ...

  • 如何用好“麻黄细辛附子汤”?

    毛进军 肖相如频道 导读:今天跟着毛进军先生复习<伤寒论>中的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原文 <伤寒论>第301条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 ...

  • 【李赛美:麻黄细辛附子汤-治暴聋、暴哑、暴盲】

    麻黄细辛附子汤多用以治疗阳虚受寒之发热,于寒邪困阻肾阳,窒塞清窍所致诸病,疗效极佳. 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临床运用 作者/李赛美,黄仰模,蔡文就 这个方剂很简单,就三味药.我在临床上称其为麻黄细辛附子法, ...

  • 中医名方||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 <伤寒论> 01 组成 麻黄  附子  细辛 用法 02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03 ...

  • 【被《伤寒论》所局限的方剂:麻黄细辛附子汤的12种应用】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提要:少阴太阳两经同病之证治. 解释:凡肾阳素虚之人,外寒易入少阴.邪入少阴,本不应发热,此病始得之而反发热者,是寒入少阴之经而兼太阳之表,亦即太阳 ...

  • 2.7,肾着汤合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腰胯剧痛

    一位病友,清明节回乡扫墓后返城,腰胯剧痛,四肢外侧麻木窜痛,乞诊于我:    六脉沉弱,舌胎白质红,湿润有齿痕.    初辨为湿热病.    桂枝芍药知母汤证,    一服有效,但是不明显.      ...

  • 经方的经验与教训 麻黄细辛附子汤案

    这里所谈的经方,是指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杨绍伊称仲景书.本为<广汤液论>)中应用的古方.经方组织严谨,疗效很高,历经千余年而不衰.用之得当,效如桴鼓:用之不当,祸不旋踵 ...

  • 抽动症与麻黄细辛附子汤

    抽动症与麻黄细辛附子汤 黄老师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大黄.甘草.姜枣,煎汤送服定风胶囊(半夏.天麻.全蝎.蜈蚣),控制一用柴胡剂.温胆汤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抽动症患者:既然清热潜阳镇静无效,干脆反其道而行之, ...

  • 『金匮要略』(十三)水气病方→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温阳桂枝汤去芍,却入麻辛附同熬: 通利气机散饮痞,诸痛肢逆痞坚消. 组成:桂枝.甘草.生姜.大枣.麻黄.细辛.制附子. 功效:温阳散寒,通利气机,宣饮散痞. 主治:阳虚饮结寒凝证.症见头痛身痛,恶寒无 ...

  • 温阳神方:麻黄细辛附子汤1

    临床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体会 作者/冯世纶 近来我们常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以下简称麻附辛汤)治疗急.慢性病及疑难病,加深了对本方证的认识,今通过临床治验案介绍一点体会. 一.治疗急性病 1.急性胃肠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