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上的辉煌(八)--中国黑白陶器精品赏析
'陶器'是伴随人类社会时间最久的手工艺制品,早在中华文明起源之初的新石器时代,华夏先民就学会了烧造和使用陶器,极大提升了先民的生活质量,而从陶器中孕育出的瓷器甚至成为了中国在海外的代名词。陶器古朴、瓷器精美,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成为中华文明长河中最为耀眼和最具中国特色的代表,时至今日仍绽放出勃勃生机。
34.1中华瓷器之美
灼灼其陶,内蕴气象。中国人历来喜爱使用陶瓷制品,从最普通的日常用具到精美的艺术品,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在生活当中都离不开陶瓷,陶瓷不但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34.2裴李岗文化红陶三足钵
中国最早的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到裴李岗文化(公元前5500年-前4900年)、磁山文化(公元前5400年-前5100年)、大地湾文化(公元前5200年-前4800年)时期开始成规模出现,此时陶器多为泥质红陶或夹砂红陶为主,亦有少量灰陶,器型较少,以钵、壶为主,大多为泥条盘筑,有纹饰的器物较少。
34.3大地湾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进入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马家窑文化(公元前4200年-前3300年)时期,彩陶成为其主要特征,质地有泥质陶和夹砂陶,器型种类主要有盆、罐、钵和小口尖底瓶等。
34.4仰韶文化鱼纹彩陶盆
34.5仰韶文化出土的彩陶壶(高22cm)
34.6甘肃临洮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罐
34.7仰韶文化小口尖底陶瓶(汲水器)
之后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500—前2500年)时期以夹砂陶和泥质红陶为主,也有灰陶、黑陶,并有少量硬质白陶。泥质陶器上常饰镂孔、划纹,有彩陶和简单的朱绘陶,沙质陶器上少数饰附加有堆纹和篮纹。三足器、圆足器发达,也有平底器、圜底器和袋足器。典型器物为觚形器、釜形器、钵形器、罐形器、镂孔圈足豆、双鼻壶、背壶、宽肩壶、实足鬹、袋足鬹、高柄杯、瓶和大口尊等。
34.8大汶口文化红陶兽形壶
34.9大汶口文化-星纹彩陶豆
屈家岭文化(公元前3300年-前2600年)是继仰韶文化之后分布在江汉流域的一种文化,早期以黑陶为主,晚期以灰陶为主,有少量红陶。器型有高圈足杯、三足杯、圈足碗、长颈圈足壶、折盘豆、盂、扁凿形足鼎、甑、釜、缸等,蛋壳彩陶杯、碗最富代表性。此时陶器大部分素面,少量饰以弦纹、浅篮纹、刻划纹、镂孔等。
34.10屈家岭文化出土的黑陶和红陶
龙山文化(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时)时期,早期龙山文化继承了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以灰陶为主,纹饰以篮纹为主,保留了杯、敞口盆、折沿盆、敛口罐、尖底瓶等器形,新增了双耳盆、三耳盆、深腹盆、筒形罐。晚期龙山文化的陶器仍以灰陶器为主,红陶占比提升,黑陶器数量有所增加。轮制技术进一步发展,部分陶器已采用模制成型,纹饰以绳纹、篮纹为最普遍,有少量方格纹,主要器形有杯、盘、碗、盆、罐、鼎、甑、器盖、器座及新出现的鬲等。
34.11龙山文化黑陶鼎
山东龙山文化以黑陶为主,灰陶不多,还有少量红陶、黄陶和白陶。陶器在制法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普遍使用轮制技术,因而器型相当规整,器壁厚薄十分均匀,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
龙山文化晚期还出现用高岭土或瓷土烧制的白陶,为后来原始瓷器的发明奠定了基础。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人的制陶工艺不断发展,品质提高,种类增多。
34.12山东龙山文化 白陶鬶
进入商代,青铜器的制作成就辉煌,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用具仍以陶器为主。商陶器仍以灰陶为主,当时已有专门烧制泥质灰陶和泥质夹砂灰陶的官营手工作坊。商后期白陶和印纹硬陶有很大发展,尤以白陶最为精美,纹饰采用青铜器的艺术特点,装饰华丽,弥足珍贵。同时,还出现了用高岭土作胎施青色釉的原始瓷器。
34.13汉代彩绘陶器
西周以后陶器种类繁多,除生活器皿外,砖瓦、陶俑和建筑明器等逐渐成熟。到战国秦汉时期,彩绘陶器、釉陶已普遍应用,用陶俑、陶兽、陶明器随葬已成习俗,制陶业更加繁荣。
PS:彩陶和彩绘陶器并不是一种东西。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赭石和氧化锰等)进行描绘,然后入窑烧制而成的陶器,可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而彩绘陶器是指将陶胎烧成之后在其表面进行彩绘的陶器,又称烧后彩绘陶。
34.14彩绘陶俑代表--兵马俑
到东汉晚期至三国,瓷器的烧造技术逐渐成熟,陶器为瓷器所取代,退居次要地位。到了明代,紫砂壶的出现让陶器再次攀上高峰,影响力至今犹在。
34.15陶器新高峰-紫砂壶
综上所述,中国陶器发展史上,最具鲜明中国特色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四种陶器为黑陶、白陶、陶俑和紫砂壶,今天着重为大家介绍中国黑陶和中国白陶。(兵马俑和紫砂壶将在相应的历史年代中介绍)
※ 古老的中国制陶技艺精品--黑陶
黑陶诞生于新石器时代,是中国制陶工艺的一次高峰,在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均有发现,以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山东济南章丘区龙山镇)中的黑陶最为精美。
34.16陶器的轮制
黑陶采用轮制,器形浑圆工整,造型优美,装饰精巧,具有'黑、薄、光、纽'的艺术特点。黑:黑陶表面因渗入碳素而显现出乌黑光亮的色彩;薄:黑陶器壁很薄,最薄处仅有1毫米左右;光:指黑陶具有平滑如漆的光泽;纽:黑陶在造型上具有耳盖纽、流足把手等适于使用的各种饰件和功能。
34.17龙山文化黑陶鬹
黑陶在烧造过程中采用封窑烟熏的渗炭工艺,器表呈现出深黑色光泽,其烧成温度达1000℃左右,按质地可分为三种:泥质黑陶、夹砂黑陶、细泥黑陶。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
34.18良渚文化镂空高足黑陶豆
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轮制,胎骨紧密、漆黑光亮,胎壁厚仅0.5-1毫米,再经打磨,烧成漆黑光亮,有'蛋壳陶'之称,表现出惊人的技巧,饮誉中外。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带纹饰的较少,有弦纹、划纹、镂孔等几种。器形较多,主要有:碗、盆、罐、瓮、豆、单耳杯、高柄杯、鼎、鬲等。
34.19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黑陶盆,高11.7口径17.5-21.7cm
黑陶是黄河流域文化,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陶种,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构成中国文化的渊源龙脉,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
34.20龙山文化蛋壳黑陶双耳尊
34.21龙山文化黑陶组器
中国黑陶的制作工艺比原始彩陶更纯熟、精致、细腻和独特,早在瓷器产生的约2000年前中国黑陶已达到与瓷器相媲美的工艺程度。高柄镂空蛋壳黑陶杯,以其高超的制作工艺和优美的造型,被誉为'中国古代陶器的颠峰之作',被世界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的制作'。
34.22高柄镂空蛋壳黑陶杯(两种)
黑陶技艺层级一度失传,不过经过我国几代学者六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989年重现了黑陶的制作工艺,使黑陶这一远古的艺术品类获得了新生。(特别提示:现在古黑陶几乎在民间绝迹,而大量现代工艺品充斥市场,收藏请谨慎。)
34.23山东特产龙山黑陶(现代工艺品)
※ 瓷器之母--中国白陶
白陶是采用含铁量比陶土低的瓷土或高岭土制作而成的一种陶器,器胎的表里都呈白色。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距今6000年以上),中国白陶就已经出现了,不过当时器面还比较粗糙。至商代,由于陶土原料的淘洗比较精细,烧成温度提高,白陶质地变得洁白细腻,白陶迎来全盛时期。
34.24商白陶刻饕餮纹双系壶
商早期白陶主要发现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器形以爵、盆等酒器为多。一般均表面磨光、坚硬而细腻,爵的口部刻划人字形纹,少数盆类作品拍印绳纹和附加堆纹。
34.25商代白陶双耳壶
商中期白陶在中国南北方的不少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以安阳殷墟数量最多,其烧成温度和质量较早期都有提高,增加了豆、罐、钵等器形,质地坚硬而细腻,一般多为素面磨光,有少数拍印绳纹。而出现在江南地区和东南沿海一带的印文硬陶器,将中国制陶工艺技术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34.26商代白陶几何纹瓿
商晚期是中国白陶制作工艺的成熟期,白陶工艺达到了高峰,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的遗址或墓葬中均有出土,以安阳殷墟出土为最多。常见的器形有觯、壶、樽、卣等酒器和鼎、豆、盘、簋等食器。此时的白陶器制作工艺明显提高,不仅选料精细,而且制作相当规整,胎质纯净,洁白而细腻,并以高超的雕刻技艺作出精美的饕餮纹、夔纹、云雷纹和曲折纹等精美花纹图案,与同时期的青铜礼器一样庄重华美。
34.27商中晚期白陶豆(高13口径22.5cm)
34.28商代刻纹白陶象尊
商代中国白陶因其质地坚硬,洁净美观,做工考究,而深受奴隶主贵族喜爱,成为他们的专用器物,这一时期的白陶精品越发增多,但产量却日益萎缩,充分显示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霸道和专横。西周以后,由于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兴起,白陶迅速衰落,直至消失,因此商晚期的白陶成为我国陶瓷器中的瑰宝。
34.29商代硬陶云雷纹罐
高岭土的发现和使用是中国陶瓷技艺领先世界的重要因素之一,用高岭土为原料可以烧出白陶、印纹陶器以及青瓷。刻纹白陶的出现,使陶器的硬度、耐火度、吸水率都较以往的陶器有质的飞跃,再加上陶艺彩绘的发展,为上釉技术提升和原始瓷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并为后世制瓷业的发展做好了重要的技术积累。
34.30高岭土矿石
以白陶为基础的原始瓷器的出现是一个伟大的起点,使得古代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拉开了距离。其实中国的高岭土储量并不高,只排在世界第五,但华夏先民以无比的探索精神和工匠精神制作出瓷器,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独自掌握制瓷业的核心技术。
34.31商周时期的“青釉器”已明显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
凭借着路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货物大量出口,销往大半个地球,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始终占有贸易顺差优势,是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34.32海上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