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针法,专治腰突,效如浮鼓!

立新七针疗法

是重庆陈立新先生穷经皓首、潜心研究,打造出的符合《内经》原义的九针。该首创以“天地自然,四时阴阳”为学术思想,遵循“九针各有所宜,营卫各有循行,上下游调虚实,背俞五输调脏腑,九宫调平衡”为原则的“立新七针疗法”学术流派,使其成为《内经》针法学术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

“立新七针疗法”包含了“九针除五痹”“ 四时调阴阳”,其中独的“九针除五痹”以“快速起效、疗效稳定”为特点,深受患者欢迎。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以腰痛或伴有下肢疼痛为主要症状,并排除神经损伤体征。参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物品选择

1.一次性针灸针,规格为 0.30mm×25mm;员利针,规格 1.6mm。

2.75%酒精或安尔碘,无菌棉签。

操作

1. 配方

(1)主穴

员利针:环跳(双侧)、腰阳关。

毫针:攒竹(双侧)、太溪(双侧)。

(2)配穴

太阳膀胱经证:配京骨、飞扬(患)。

少阳胆经证,配丘墟、光明(患)。

阳明胃经证,配冲阳、丰隆(患)。

2. 操作方法 员利针的操作需要经过针法练习后才能在患者身上进行。患者平躺,尽量放松。医者辨证选定针刺处方,并进行穴位消毒,固定针刺部位。

(1)员利针除五痹(环跳、腰阳关)

持针:医者放松上肢肌肉,拇指指腹平放在稍弯曲的食、中指指腹前端。

进针:医者在持针状态下,针尖抵住皮肤,缓慢进针,突破皮肤后有落空 感。针刺入穴位后,针尖向下探,感知筋紧之处,刺3~5下。当医者感觉针下松、患者感觉针下有麻或酸胀感时,下肢疼痛立刻轻松。首先针刺患侧环跳(环跳位于髋,股骨大转子附近按压疼痛感或者紧张的地 方),用1.6mm员利针垂直进针,寻找筋紧的地方挤松它;再刺腰阳关,为卫气循行的主要关口,同理“员利针处理”。

注:症状单一或气血较差的患者,不能重复治疗。

(2)毫针调营卫气血:根据既定穴位寻找附近反应点,先刺双侧攒竹穴(位 于面部,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向上平刺0.1~0.2 寸,针刺后采用微以久留;续刺双刺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采用直刺0.1~0.2寸,以四时为原则(上午筋膜层、下午真皮层),针刺后采用微以久留,以上针 刺留针55分钟。

适应证

1.年龄 15~65 岁。

2.人群范围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3.基于对陈立新老师的临床经验总结,痛证以经络辨证为主,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分为太阳膀胱经证、少阳胆经证、阳明胃经证。

禁忌证

本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较高,但在诊治合并下列情况时需要医生谨慎处理,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

1. 血友病患者及患有其他出血倾向疾病的患者禁用。

2. 有皮肤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禁用。

3. 妊娠的妇女禁用。

4.合并心血管、脑血管、糖尿病、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或全身衰竭者忌用。

5. 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者忌用。

6. 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及精神紧张时以及身体瘦弱、气血亏虚的患者慎用。

7. 对位于神经干或神经根部位的腧穴进行针刺,患者如出现电击样放射感,应立即停针或退针少许,不宜再做大幅度反复捻转提插,以免损伤神经组织。

8. 精神病患者不能配合治疗者慎用。

9. 哺乳期妇女慎用。

10. 大血管、重要脏腑器官周围慎用针刺。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能引起类似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的疾病很多,比如脊柱肿瘤、腰椎结核、化脓性脊柱炎、股骨头坏死、下肢动静脉血栓、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骨质增生或骨质疏松等。需要根据病因病史、临床症状、阳性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才能明确诊断的一种疾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当属中医学“腰腿痛”“痹症”范畴。多因肝肾虚弱,气血不能正常温煦、滋养骨髓筋脉;或风寒湿邪侵袭,痹阻经脉,阻止气血运行;或跌仆损伤,致气滞血瘀、遏阻气血,出现“不通则痛”。失治误治,病延日久,则气血俱虚,瘀滞凝结而缠绵难愈,出现“不荣则痛”。
治疗时,取中脘、水分、神阙、关元、天枢为主穴:L3/4椎间盘突出,下肢疼痛主要表现为大腿前侧、小腿前内侧疼痛、麻木加解溪;L4/5椎间盘突出,下肢疼痛表现为大腿和小腿外侧疼痛、麻木,加阳辅;L5/S1椎间盘突出,下肢的疼痛、麻木加昆仑;患者解小便后取仰卧位,暴露所选穴位处,常规消毒,一次性针灸针直刺中脘、水分、关元各1.5寸,施以小幅度、快速捻转手法约1分钟;天枢2寸,施以缓慢提插捻转手法(以患者觉针刺深部有抽搐感为度)。解溪、阳辅、昆仑直刺1寸,施以缓慢提插手法各1分钟。将里面放有点燃的艾段的大艾灸盒,放于神阙处,施温和灸约40分钟(以患者自觉施灸局部肚腹内温热、舒服,医者视之泛红但不致烫伤为度)。灸毕起针、移去艾灸盒神阙处,外贴伤湿止痛膏之类的膏药,防止热着凉。每日1次。20天1个疗程。
中脘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中的腑会,有调理中州、健脾和胃、补中益气、安神镇静、温通腑气、升清降浊之功。水分内应泌别清浊、影响身体水液代谢的小肠下口位置,具有祛湿消肿、通调水道、理气止痛的功效。关元乃足三阴与任脉之会,又为小肠募穴,为元气生发之所在,取之可培肾固本、补益精血、温补下元、调理下焦。中脘、水分、关元三穴合用,上可调脾胃,下能补肝肾,有补后天、实先天、补先天,以长后天之功。天枢为大肠募穴,可调中州、和肠胃、行气血、理三焦、助升降。神阙乃人体生命之门,温和灸之能培元固本、健脾强肾、回阳救逆、和胃理肠、行气利水、散结通滞、活血调经;神阙、天枢起承上启下、调和三焦的作用。“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无论是“不通”还是“不荣”,其实谈的都是血脉的问题,当血脉瘀滞,自然会出现疼痛。治疗“不通”或“不荣”的关键,就是要从心入手填血通脉。故《素问·至真要大论》明确提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循经远取分别位居足阳明胃、足少阳胆、足太阳膀胱之内应于心、五行属火的经穴解溪、阳辅、昆仑,以达镇惊安神、清心泻火、舒筋利节、疏肝调气、通经活络的功效与作用。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杏林绝活:中医药特色疗法操作规范(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陈达灿 杨志敏主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