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手法的临床意义到底是什么?

针刺手法的临床意义

针刺治疗是以毫针等针具(以毫针为主)刺激经络腧穴,缓解和减轻临床症状,促使疾病痊愈,恢复机体健康的医疗技术和方法。针刺治疗的重要内容,包括治疗部位、治疗方法和治疗时间等。其中,治疗部位即经络腧穴的选配,属经络腧穴学的范畴。治疗方法和时间,则与针刺操作技术有关,包括各种针具的应用和针刺手法的刺激过程,属针法学的范畴。

(一)针刺手法的定义

对此历代文献尚无确切的说法。《内经》、《难经》虽对其内容有详细记述,但尚未提出手法的名称。较早应用“手法”二字来统括针刺技术的,是金代的窦汉卿。他在《针经指南》书中专列“真言补泻手法”的文题,并倡“寒热补泻”及下针十四字手法等。刘党的《琼瑶神书》亦曾提出“秘传神针手法”二十四字的内容。明代徐凤《针灸大全》所载《金针赋》对窦氏十四字手法内容加以充实,并对各种复式补泻手法作了介绍。嗣后,李梴《医学入门》、汪机《针灸问对》等书,则对针刺手法的内容或加以归类,或加以辨析。杨继洲《针灸大成》除全面系统总结《内经》、《难经》、《神应经》和高武、李梴补泻手法外,还对《金针赋》、《标幽赋》等手法歌诀详加诠释,并介绍了“下手八法”、“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和24种复式手法。至此,针刺手法作为针刺治疗技术与方法,已发展成为有完整内容的体系。

纵观历史有关文献,并予以归纳分析,可得出以下的结论:①针刺手法是在《内经》、《难经》有关论述基础上,经过历代医家努力,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②针刺手法是以进退针、提插针、捻转针和针刺方向、深浅为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充实丰富起来的针刺技术方法;③在针刺手法范畴中,以各种单式补泻和复式补泻手法为核心内容,并包括基本针刺操作技术和各种辅助方法在内。

基于以上认识,本书著者认为针刺手法的定义和范围应该有广义、狭义的区别。广义的针刺手法,是指术者用手操持毫针(或其他针具)刺激经络腧穴的全部操作技术和辅助方法。狭义的针刺手法,是指进针之后到出针之前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行针和补泻手法技术。本文介绍的内容是广义的行针手法。

(二)针刺手法的内容范围

1.基本针刺操作技术 是指毫针刺法;从进针前的准备一直到出针过程中所采用的基本技法。包括持针、押手、进针、针刺方向与深浅、提插与捻转、留针和出针等内容,是各种补泻手法的基础。

2.辅助针刺手法 是指在针刺操作过程中和施行补泻手法时所采用的各种辅助方法,包括进针前的揣穴、爪切,出针时的扪法,以及循、摄、按、捣、颤、摆、摇、努、飞、弹、刮、搓等催气、行气手法。

3.单式针刺补泻手法 包括在《内经》中已有记载的徐疾、开阖、呼吸补泻,《难经》述及的提插、营卫补泻和后世倡立的捻转补泻等手法。至于大补大泻和平补平泻,实际上属于补泻手法刺激强度的内容,为叙述方便,亦于此一并介绍。

4.复式针刺补泻手法 是指各种单式补泻的组合形成,有的复式补泻(如飞经走气四法)则由补泻法与行气法组合而成。除补虚泻实的主要作用外,有的手法还可促进经气传导。以上是针刺手法的主要内容。此外,本书还对以下相关技术和方法进行介绍。

5.配穴补泻 在针刺治疗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子母补泻和纳支补泻都源于《难经》有关迎随理论,要求在合理选穴配穴基础上,施行补泻手法。后世倡立的担截、抽添和接气通经法,既是针刺补泻或行气手法,又有配穴的意义,故亦归并于此介绍。

6.刺法 以《灵枢·官针》述及内容为主,重点介绍古今各种深浅刺法和多针刺法、透穴刺法、运动针刺法,以及其他针具(如火针、皮肤针等)的刺法。至于偶刺、报刺、巨刺、缪刺、远道刺诸法,传统文献虽均归并于刺法范畴,但实际上应属于腧穴选配的方法,故另列章节予以介绍。

7.微针刺法 包括分部微针刺法和五窍微针刺法两部分内容。分部微针刺法,是指以人体某局部上的特定穴位为刺激部位,用以针刺治疗全身病证的方法,如头皮针、面针、手针、足针、腕踝针、腹针、脊针等。五窍微针刺法,是以人体头面孔窍的特定穴位为刺激部位,用以针刺治疗全身病证的方法,如耳针、眼针、鼻针、口针、舌针等。

(一)阴阳学说是针刺手法的理论基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用以认识和概括生理现象、病理变化的基础理论,它反映了机体内部统一、机体变化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整体观,说明了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有效地指导着诊断治疗、用药处方的临床实践过程。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说明人体内外、前后各部分之间,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和统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是相互依存,是机体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基础。如阴阳失调而偏盛偏衰,则可造成疾病,即所谓:“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在临床上,采取各种治疗方法调和阴阳,促使阴阳恢复平衡状态,是中医重要的治疗法则。《灵枢·根结》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说明针刺治疗必须以调和阴阳为总则,来指导临床穴位选配和手法操作。

根据背为阳、腹为阴的理论,在临床上采用偶刺法或俞(背)募(腹)配穴,一针取前治阴,一针取后治阳。根据人体上部为阳、下部为阴的理论,上部有病下取之,以从阴引阳;下部有病上取之,以从阳引阴,亦即远道刺法之旨。阴阳经脉,经气交接,表里相配,故在临床上可取阳经穴以治阴经病,取阴经穴以治阳经病,如此则可调和阴阳,恢复平衡,达到治疗目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阴气右行,阳气左行;阴者主内,阳者主外。根据阴阳左右理论,捻转针体的手法就可区分左右用力方向。“左转从阳,能行诸阳;右转从阴,能行诸阴”(《针灸大成》)。捻针时拇指往前,向左转针从阳,故为补;捻针时拇指往后,向右转针从阴,故为泻。在明代,陈会、李梴、杨继洲各家又在阴阳理论指导下,根据午前(阳)午后(阴)、男(阳)女(阴)和左侧肢体(阳)右侧肢体(阴)的不同,采取多元阴阳左右捻转手法,来达到补泻目的,亦即调和阴阳总则的滥觞。

病邪侵袭机体,由于其受邪程度和机体正气盛衰的不同,病邪所在部位也不相同。病邪在表为阳,病情较轻;病邪在里为阴,病情较重。针刺手法根据表里阴阳理论,采取深浅不同的操作方法,诚然也属调和阴阳的治则。《灵枢·终始》说:“病痛者阴也……深刺之,痒者阳也,浅刺之。”《灵枢·阴阳清浊》说:“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说明病位深浅不同,其操作手法亦相应区别。深者为阴,当用深刺法、留针刺法;浅者为阳,当用浅刺法、疾刺法。此外,针刺手法又应根据人体禀赋阴阳不同情况来进行,禀赋属阴者当深刺留针,禀赋属阳者当浅刺疾刺等。

(二)调和阴阳是针刺手法的重要作用

《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在脉外。”说明了营气与卫气的性质和运行分布情况。用阴阳学说解释,卫气属阳,行于脉外,居于浅表;营气属阴,行于脉内,居于深里。所以,营阴、卫外的相互依存关系,又包括了人体内外、表里的因素在内。徐疾补泻和提插补泻手法,是根据营卫阴阳理论倡立的。明·杨继洲《针灸大成》说:“夫营卫者阴阳也,经言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先深后浅,从内持而出之;补者先浅后深,从外推内而入。”(卷四·经络迎随设为问答)徐疾泻法由深而浅、一进三退,提插泻法紧提慢插、以上提动作为主,从内引持邪气外泄,是“从阴引阳”;徐疾补法由浅而深、三进一退,提插补法紧插慢提、以下插动作为主,从外推纳阳气内入,是“从阳引阴”。如此则“阳下之为补,阴上之为泻”,可治“阳入阴分,阴出阳分,相易而居”之病,有调和阴阳的治疗作用。烧山火和透天凉,以徐疾补泻和提插补泻为主要组成形式构成,烧山火补阳散寒,透天凉泄邪清热,亦以调和阴阳为治疗目的。

《灵枢·终始》说:“阴盛则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人体疾病是阴阳平衡失调的结果,阴盛阳虚则寒,阳盛阴虚则热。在针刺手法操作上应当分别对待,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在一穴之中补泻兼施,阳中隐阴在浅层行烧山火补阳、在深层行透天凉泻阴,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中隐阳在深层行透天凉泻阴、在浅层行烧山火助阳,先泻其阴而后补其阳。上述两法有调和阴阳的作用,故可分别用于先寒后热和先热后寒等阴阳失调的病证。在一经或两经之中选穴,补泻兼施,则用补母泻子(子母补泻)、左补右泻、上补下泻等方法,是用以调和阴阳的针刺配穴补泻法。

(一)经络学说是针刺手法的理论基础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根据中医经络学说的阐述,经络系统是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和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无数的孙络、浮络组成的系统,其功能主要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和沟通人体内外表里。其中,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十二经脉各有其循行路线,相互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其联系途径主要有阳经和阴经在四肢部的交接、阳经和阳经(手足同名经)在头面部的交接、阴经和阴经在体腔内脏的交接(如足太阴和手少阴连接于心中)等方面。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连接,气血营卫周而复始,流注循环,以司行气血、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之职。

针刺手法作为针刺治疗的操作技术方法,关键在于“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谓“会”,即气血流注出入聚会之处,亦即腧穴。

《灵枢·逆顺肥瘦》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就说明在十二经脉之中,手三阳经、足三阴经是向心上行的经脉,手三阴经、足三阳经是远心下行的经脉。针刺经脉腧穴,采取不同的手法操作,必须根据所属经脉循行逆顺的规律而施。

“迎随”作为广义补泻手法的概念,主要依据即是十二经脉的循行逆顺和流注时刻。《难经·七十二难》说:“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捻转补泻手法强调向左或向右用力的方向。汪机《针灸问对》所载的捻转补泻手法在这个基础上,又结合十二经脉循行逆顺来进行操作。补法,捻针顺其经而转;泻法,捻针逆其经而转。

根据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时刻而施行的补泻手法,其理论则发端于《内经》。《灵枢·营气》指出,营气行于经脉之中,常营无已,终而复始,依十二经脉循行路线而逆顺。以营气流注盛衰时刻而施补泻,则产生纳支补泻,即十二经流注时刻补母泻子迎随补泻法。《内经》指出,卫气行于脉外,白昼散布于体表,夜间则运行于体腔内脏,上下往来不以期。根据卫气运行的规律,《灵枢·卫气行》说:“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此言卫气存亡之时,以候虚实则刺之,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亦属迎随补泻的另一种方法。

作为针刺操作技术的手法,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各种方式刺激经络腧穴,以调和气血,促使经络气血的运行。在复式补泻手法范畴中,以补泻法和行气法组合者,大多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如《医学入门》认为“青龙摆尾”法可行气,“白虎摇头”法可行血;《针灸问对》认为“苍龟探穴”法可“行经脉”,“赤凤迎源”法可“行络脉”,即是其例。至于留气、纳气用治癥瘕积聚,龙虎交战手法用治各种疼痛,其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就更为显著。

又如以呼吸、提插手法结合,采用抽添和接气通经(均指《针灸问对》所载者),针刺感应强烈,主要适用于瘫痪麻痹,有通关过节和调和气血的作用,其临床疗效较好。根据经络左右贯通的规律而施的巨刺和缪刺法中巨刺者治经病,缪刺者治络病,其疏调经气和活络行瘀的作用又有所区别,故采用针具和手法又有所不同。

在《灵枢·官针》中记载有各种深浅刺法和多针刺法,大多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临床上主要以阿是穴取治。其中,根据病位深浅分别采用的刺法,如表皮病用毛刺、半刺、直针刺,血络病用络刺、豹文刺和赞刺,经筋病用恢刺、关刺,肌肉病用分刺、合谷刺和浮刺,骨病用短刺和输刺(十二刺之一)等,总以疏通经络、“通则不痛”为治则。又如多针刺法也以病变局部的痛点和阿是穴为主进行针刺,采用多支毫针来刺激局部,以加强刺激量,扩大刺激范围,加强针感传导,其用意也在于调和气血,促进经络气血运行。

(一)邪正盛衰理论是针刺手法的指导思想

《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人体疾病的发生和变化总以正气和邪气的盛衰变化为转归。正气,即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邪气,即各种致病的因素,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和饮食劳倦等病因在内。正气充足,病邪无以侵犯,人体就能保持健康状态;只有当正气不足时,病邪才能乘虚侵犯机体。造成外感和内伤疾患。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主要指邪气亢盛,邪气盛而正气未伤,邪正相搏即呈实证。虚,主要指正气虚弱,正气不足与邪气抗争,精气亏损即呈虚证。在临床上,实证多由外感六淫,或痰饮、食积、瘀血、水湿等病理产物滞留为患,虚证则可能由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因病致虚等造成。虚与实,是对机体抗病能力(正气)和各种致病因素(邪气)相互对抗消长形势的归纳和总结,是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重要纲领。

根据邪正盛衰的病情发展趋势,在临床上采用针刺补泻不同的方法,是针刺手法的核心内容。《灵枢·九针十二原》精辟指出:“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邪气得泄…补曰……中气乃实。”说明针刺泻法可以祛邪,用以治疗实证,针刺补法可以扶正,用以治疗虚证的道理。在临床上,针刺补泻必须在形气脉象诊察的前提下进行。《灵枢·终始》曰:“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治也。”都说明根据诊察所得,判断病证虚实寒热,是针刺补泻的指导思想和应用原则。如“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满则泻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灵枢·小针解》)

(二)扶正祛邪是针刺补泻的重要作用

《灵枢·终始》说:“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灵枢·小针解》说:“气至而去之者,言补泻气调而去之也。”都说明针刺的临床意义,在于调和经气,使其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恢复正常的气血运行状态,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针刺补泻的临床效果,常可根据针下感觉的变化(亦即辨气)来判定。《灵枢·终始》说:“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根据针下感觉的不同,分别采用针刺补泻,其效应迥然有别。正气虚者,针下虚滑,用补法则必然若有所得,针下会变得沉紧;邪气盛者,针下紧涩,用泻法则恍然若有所失,针下会变得滑利。故《灵枢·小针解》说:“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察后与先若亡若存者,言气之虚实、补泻之先后也,察其气之已下与常存也。”可见针刺补泻必须与辨气结合,体察针下感应的先后变化,在临床上至关重要。

针刺补泻的作用,还可从针下寒热感应的变化来判定。《素问·针解》说:“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针刺补法(如烧山火)引导阳气入内,故针下有温热感觉,用以温阳散寒,是为扶正。针刺泻法(如透天凉)排泻阴气出外,故针下有寒凉感觉,用以清热泻火,是为祛邪。根据《内经》所示,后世以徐疾、提插手法为基本形式,构成烧山火和透天凉等复式补泻操作术式,诱导针下寒热感应,为针刺手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针刺补泻除涉及机体反应状态和针刺作用形式之外,腧穴的选用和针刺先后顺序的不同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可以说针刺补泻是以虚实辨证为前提,以穴位选配为基础,以针刺操作为具体内容的综合治疗方法。《难经》根据五行学说理论,以五输穴为基础,通过穴位选配,采用补泻先后等方法,发展成为补母泻子、泻南补北之法,对脏腑虚实夹杂病证有显著的效果。《难经·六十九难》说:“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七十九难》说:“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在本经或他经上选用子经、子穴或母经、母穴,进行先后补泻,是为子母补泻法。《难经·七十五难》说:“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根据五行生克关系,对肝实肺虚之证,用泻心火、补肾水的配穴补泻法来进行针刺治疗,则是对子母补泻法内容的补充。此后,历代各家又在《内经》、《难经》理论指导下,运用左右、上下、表里配穴补泻,以及担截、抽添、接气通经诸法,总以扶正祛邪为目的,来达到治病的效果。诸此都说明了针刺补泻和各种配穴补泻,是在虚实辨证原则和邪正盛衰发病理论指导下,进行针刺治疗的具体方法和操作形式。

(0)

相关推荐

  • 刘德会针刺补泻手法实战篇之一  子午捣臼法

    子午捣臼法是复式补泻手法之一,为提插.捻转.九六等基本手法的综合补泻法.子午,指左右捻转:捣臼,指上下提插.专治水蛊膈气,有引导阴阳,通利经气的作用(<金针赋>:"子午捣臼,水蛊 ...

  • 「针刺精要」针灸名家针刺手法精要汇总(精华)

    针灸治病,讲究操作技术.如砭石破痈,必须制其小大:金针施术,尤当得气治神:而艾灸疗疾,亦应重枧火补火泻.<灵枢·官能>篇云:"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针刺 ...

  • 承淡安:针刺手法经验

    一.进针后之手法 进针后,即主要之捻运手法.手法古今不同,就古法言,目的在乎补泻:以新理论,则为抑制与兴奋.如何谓之补,如何谓之泻,古今各家所说不一致.至元明时,手法名目更多,但皆属粗针浅刺,今之细针 ...

  • 针刺手法(医师必看)

    针刺治病,必须掌握好辨证.选穴.手法三个重要环节,亦即是融理法方穴术于一体,应用恰当,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1.常用针刺基本手法 1.1进针法---手法轻巧 无痛少痛  进针是整个针刺手法中的第一步, ...

  • 针灸一代宗师承淡安先生针刺手法经验

    一.进针后之手法 进针后,即主要之捻运手法.手法古今不同,就古法言,目的在乎补泻:以新理论,则为抑制与兴奋.如何谓之补,如何谓之泻,古今各家所说不一致.至元明时,手法名目更多,但皆属粗针浅刺,今之细针 ...

  • 意念是针刺手法之真髓

    医痴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医痴愿与您一起学习中医,传承中医. 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意念是手法之真髓 前贤云:"医者意也."此语用于针灸则更是恰如其分,明白了这 ...

  • 针刺手法:龙虎交战法及临床应用

    龙虎交战法 (一)概述 龙虎交战法,是捻转补法与捻转泻法结合,补泻兼施的针刺补泻手法.龙,指左转针,为捻转补法:虎,指右转针,为捻转泻法.左转.右转两法反复交替进行,称为"交战". ...

  • 针灸治疗面瘫!配穴方案、针刺手法,还有动图演示,赶快收藏

    导读:面瘫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疑难病证,而针灸对于治疗面瘫有着独特的优势,起效迅速,疗效显著.下面就跟随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的胡静医生,学习她治疗面瘫的方案吧!配穴和针刺手法的动图都有哦! 本文节选自课 ...

  • 【张缙】针刺手法名家的成才之路

    他幼承慈训,在读诗文,又遇良师,得习经史,从小就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他毕业于名牌医大,医学基础扎实,后又结业于卫生部针灸高师班,在京城得遇名师,学到了一身过硬之本领.他智慧聪颖,能过目成诵,思维敏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