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中医27

以新的视角看中医——《人体热环境医学》(27)

白 细 胞 在 热 力 学 形 变 中 的 作用

杜 湧 滨

在前面断断续续的多次说到白细胞,现在专门说。

词条中说:“当病菌侵入人体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从词条中我们还知道,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站50%-70%,嗜酸性粒细胞占0.5%-5%,嗜碱性粒细胞占0%-1%,单核细胞占3%-8%,淋巴细胞占20%-40%。

从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设想出一幅体内的图像。当身体的某点出现过热,即西医所说的“病菌入侵部位”,可以这样理解,只有在某点过热的环境下,病菌才能较大量繁殖。这种过热实际上是给白细胞一个物理信号,即有过热点,需要白细胞出动去吸附这个点上的过多热量。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白细胞很神奇,它可以变形,穿越毛细血管壁,迅速集中到过热点,即西医所说的炎症发生点。在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最大,它的作用是迅速“散布”在过热点(炎症点)中间的每一个位置,开始吸附其他细胞和组织中的热量,它的特点是过热点(炎症点)不消除,它不离开,可以说是“至死忠于职守”。当过热点很小而且过热得不高,在中性粒细胞的吸附下,将很快恢复到正常热量,于是大部分带着多余热量的中性粒细胞离开,进入循环的下一阶段,另一部分停留在过热点时间过长,达到它的生命极限,死亡并分解为蛋白等,进入循环。一般来说这个过程发生在循环的末端,部分中性粒细胞会带着多余的热量回流到静脉。当过热点的热量超出正常的很高,中性粒细胞迅速集中到这里吸附热量,由于中性粒细胞的生命周期只有七天左右,而且在吸附过热的影响下,会大大缩短它的寿命,于是在过热点会有很多中性粒细胞死亡并分解,分解后的物质成为痰液,如果这时过热点仍然过热,会继续有中性粒细胞聚集,继续它们的工作,痰液会继续增加,直到这个点恢复到正常温度。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过热点消除了,即炎症点没有了,中性粒细胞不再聚集,它们死亡后的尸体——痰液顺着疏松结缔组织膜离开。还有一种情况,即过热点存在的热量过大,在包围吸附热量的过程中中性粒细胞有大量死亡,并成为痰液,这时过热点发生振荡,在振荡的过程中过热点组织和痰液都失掉了水分子,挛缩,这时的痰液成为干痰,“扒”在过热点的结缔组织上,过热点在这种状态下其中的分子动能转化成分子间的斥力势能,温度不再高,于是就使得痰成为干痰“扒”在结缔组织上不下来,由于温度不再高,不会有新的中性粒细胞聚集,这里就成为一个已经发生热力学形变并附有干痰的点,如果过热的面积或体积大,则会成为一个面或成为一块发生热力学形变区域,组织、器官中包含有大量干痰的局部区域。这种区域对身体的循环危害相当大,甚至会是形成相当严重的疾病的根源,一旦形成想要恢复到正常功能相当困难。

中性粒细胞在身体长期过热的情况下,本身的热状态会处于饱和状态,即它吸附过热的能力下降,中性粒细胞普遍处于这种状态的就是免疫力低下。

淋巴细胞是白细胞中数量仅次于中性粒细胞的,我推演它的功能同样是吸收身体组织中多余的热量,只不过方式不一样。中性粒细胞是吸收或“牺牲”自己来和过热作拼死斗争,但淋巴细胞不同,它在经过过热点时吸附组织中的过多热量,一边吸附一边作着正常循环,如果它内部的热量饱和,就不再吸附,仍然照常循环,并不像中性粒细胞“至死忠于职守”。但在我们体内,有时淋巴细胞大多数已经处于过热状态,即淋巴细胞已经发生了热力学形变,它内部所包含的热量基本饱和,细胞膜已经处于失水、挛缩、僵硬、导热性变差,即吸附过热的能力变差了,这是它的作用将会变小。如果体内相当数量的淋巴细胞处于这种状态,会对体内平衡多余热量造成困难,对健康不利,因此在我们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将发生热力学形变的淋巴细胞中的过热排出来。

(0)

相关推荐